看電影看愛情/看恐怖電影就是看恐怖的愛
魑魅魍魎只是幻覺/幻影之中,只見真情
──但唐謨
──但唐謨
現在請你做一個實驗:打開google,用「夏天」當關鍵字搜尋圖片,然後你會得到一片閃著藍光的螢幕,遍佈著藍天,沙灘,海浪的圖片;海灘彷彿只有夏天會存在,春天秋天冬天都沒有海灘……
《海灘的一天》
《海灘的一天》開場
BACK TO TOP
《我心深處》
《我心深處》有個著名的長鏡頭,兩個女性沿著海灘一面走一面談話,號稱是對柏格曼的致敬。《海灘的一天》和《我心深處》的海灘都是幽鬱的海灘,反映了故事主人翁的感傷。我們對於海灘真正的恐懼,應該來自那深不見底的未知。法國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在《海底兩萬哩》小說中創造了一個充滿著奇異生物的海洋冒險樂園,這些「奇異的生物」在電影中復活,從深海跳上了沙灘,變成了電影歷史上最大的恐怖案件之一。
《我心深處》的母親在黑黑的夜裡走向海邊,再也沒有回頭……(4'40"開始)
電影《大白鯊》出現之前,鯊魚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威脅;真正恐怖的海洋生物可能是梅爾維爾《白鯨記》中的抹香鯨:有一位堅毅不拔的船長,為了生命的實踐耗盡一生,誓死也要殺死這隻可怕的大鯨魚,最後也不知道有沒有成功,自己的命卻賠了進去。鯊魚其實比鯨魚小隻,但是鯊魚生性敏捷,行動快速,游泳好像開遊艇,一聞到血的味道,整個食慾都來了。美國導演史蒂芬史匹伯1975年的作品《大白鯊》中,劣根性超強的鯊魚,壞到沒有下限。
《大白鯊》(以及所有的續集,模仿之作)的故事很簡單:海灘上有人死了──懷疑是鯊魚幹的──不能放出消息,否則會影響觀光──死的人越來越多,鯊魚越來越囂張──警察,海洋學家,退伍軍人,帥哥美女大出動──人鯊決一死戰──人類得到最後勝利──劇終。這類電影有許多難忘的經典畫面,例如:沙灘上的一隻斷腳斷臂;在海裡游泳的人突然大聲尖叫,然後被捲進海底,浮出一灘血;或者鯊魚張著一口嚇死人的利齒準備吃人的壞樣子……我個人最愛的一種畫面是,海灘上的一大堆人(有男有女有小朋友),在驚聲尖叫中從海灘的方向朝著陸地逃跑,海灘陷入混亂,畫面上堆滿驚恐的人頭,每個人都在亂叫,既壯觀又過癮。
《大白鯊》音樂
即使沒看過這類電影的人,也會對《大白鯊》一系列經典畫面感到熟悉。這部片最經典的是主題音樂,這音樂只有兩個音高,伴隨一個露在海面上的鯊魚鰭,給人一種大禍即將臨頭的不安。你根本不用看到鯊魚作惡多端,只要聽到這兩個音高就會心跳加快,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從此以後任何流行文本中只要出現這兩個音高,大家心裡就有數了:可惡的鯊魚又來了啊!快快逃命要緊啊!
《龍捲鯊》
《大白鯊》另一個賣點就是沙灘上的俊男美女,露胸肌的小鮮肉和比基尼辣妹充滿整個沙灘,只可惜他們通通都得死掉。海灘賣肉文化,曾經是美國電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類型:「海灘派對電影」。1960年代初期的美國青少年流行偶像是《岸上風雲》中的馬龍白蘭度:穿黑皮衣,騎重機,壞壞的樣子;但是同一時期也有另一派電影偶像,他們是乾淨清爽的好小孩,喜歡在沙灘上唱歌跳舞,談戀愛(但是不做愛)。這股風潮源自1959年,夏威夷成了美國的一洲,然後整個美國都變成了夏威夷,海灘裝束成了最流行的時尚,每天都要穿上街;一大堆(真的是一大堆)海灘電影大出籠。這類電影的男孩女孩雖然穿得很少(也很土),但是演員都是清純正派的形象(馬龍白蘭度和詹姆斯狄恩絕對不能演)。當時的兩位演員:法蘭基亞瓦隆(Frankie Avalon,也是歌手) 和安妮特芳妮雀洛(Annette Funicello)搭擋演了一系列海灘電影,演完之後大概就不紅了。
BACK TO TOP
《肌肉男海灘派對》(1964)
《海灘派對殺人魔》
《海灘派對殺人魔》(2000)
BACK TO TOP
《納粹衝浪小孩必死》
《納粹衝浪小孩必死》(1987)
BACK TO TOP
衝浪文化,確實是從夏日/海灘/青春/運動所孕育出來的。真正的衝浪手對於大海/衝浪所懷抱的熱情,就是他們貫徹自己的生命態度。有一部關於衝浪的紀錄片中,因為衝浪而斷腿的男孩,仍然伏臥在衝浪板上,在海面上遊走,彷彿那方寸的衝浪板,才是他生命的歸屬空間。美國導演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的《驚爆點》(Point Blank)是我這輩子最愛的電影之一,故事中一群衝浪男孩為了購買衝浪裝備而搶銀行,帥帥的警察為了查這件案子,深入這群男孩的生活圈,和他們一起衝浪……
《驚爆點》中的兩個主角年齡相仿,都有過類似的成長,思考心態也都是青春男孩的模式,有時候都會衝動一下。這兩人恰巧也都非常執著於個人意志,簡直就是雙胞胎,無奈他們一個是正,一個是邪;一個代表正義(法律),一個代表犯罪(反社會)。兩個人的關係就像希臘神話中的酒神與彭透斯(Pentheus):儘管我們如此神似,如此惺惺相惜,但是我們兩個人之中,只有一個可以活。《驚爆點》去年拍了新版,故事更為繁複,視覺更加精緻,衝浪的背景改成了極限運動,不過「中心思想」仍然有把持到。
《驚爆點》(1991)
海灘原本只是個大自然的地理現象,卻被賦予了許多意義、象徵,和比喻。所有美好的記憶都發生在夏天的海灘,而夏天,正在對著你招手呢!
BACK TO TOP
從南到北,從港都到離島,從沙灘奔跑到迎風追浪,夏天正是時候進一步了解海洋。請看OKAPI 七月的主題閱讀推薦。
BACK TO TOP
衝浪文化,確實是從夏日/海灘/青春/運動所孕育出來的。真正的衝浪手對於大海/衝浪所懷抱的熱情,就是他們貫徹自己的生命態度。有一部關於衝浪的紀錄片中,因為衝浪而斷腿的男孩,仍然伏臥在衝浪板上,在海面上遊走,彷彿那方寸的衝浪板,才是他生命的歸屬空間。美國導演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的《驚爆點》(Point Blank)是我這輩子最愛的電影之一,故事中一群衝浪男孩為了購買衝浪裝備而搶銀行,帥帥的警察為了查這件案子,深入這群男孩的生活圈,和他們一起衝浪……
《驚爆點》中的兩個主角年齡相仿,都有過類似的成長,思考心態也都是青春男孩的模式,有時候都會衝動一下。這兩人恰巧也都非常執著於個人意志,簡直就是雙胞胎,無奈他們一個是正,一個是邪;一個代表正義(法律),一個代表犯罪(反社會)。兩個人的關係就像希臘神話中的酒神與彭透斯(Pentheus):儘管我們如此神似,如此惺惺相惜,但是我們兩個人之中,只有一個可以活。《驚爆點》去年拍了新版,故事更為繁複,視覺更加精緻,衝浪的背景改成了極限運動,不過「中心思想」仍然有把持到。
《驚爆點》(1991)
海灘原本只是個大自然的地理現象,卻被賦予了許多意義、象徵,和比喻。所有美好的記憶都發生在夏天的海灘,而夏天,正在對著你招手呢!
BACK TO TOP
但唐謨
《破週報》每週影評撰述。翻譯過《猜火車》《春宮電影》等小說。喜愛恐怖電影、喜劇電影、「藝術」電影,但是不喜歡太傷腦筋的電影。喜愛在家看DVD甚過去電影院。養了兩隻狗,超愛烹飪煮食。著有《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從南到北,從港都到離島,從沙灘奔跑到迎風追浪,夏天正是時候進一步了解海洋。請看OKAPI 七月的主題閱讀推薦。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