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得及說再見》三位導演黃嘉俊、陳芯宜、沈可尚(左起)(攝影/陳佩芸)
紀錄片《來得及說再見》集結了《人之老》、《好好吃飯》、《日日喃喃》三段故事,分別由《一首搖滾上月球》導演黃嘉俊、《行者》導演陳芯宜、《築巢人》導演沈可尚拍攝,紀錄下每個人生命終會經歷的愛別離、老病死。他們在進行田野調查與拍攝的過程中,對於生命的價值與如何面對父母老去等現實問題,有更深入的思考與更多的準備。
《好好吃飯》導演陳芯宜(攝影/陳佩芸)
自小給阿公阿嬤帶大的陳芯宜,對老人家自然而然有一股親近之情。
《好好吃飯》取材自門諾基金會送餐服務的真實故事,拍攝這一年,陳芯宜的外婆、阿嬤相繼過世。今年初,外婆去世前,陳芯宜去見她最後一面,外婆當時仍精神奕奕,雖有一點失智,但意識清楚。見到陳芯宜,外婆問她幾歲了,她說:「40歲了。」外婆很驚訝:「啥?你已經40歲了!」外婆算了算,說:「那我不就已經96歲了。」接著外婆說了一段簡單的話,對陳芯宜來說,卻好像詩一般,「原來日子就是這樣一天兩天三天,一天一天的過,就96歲了。」
在花蓮進行田調時,陳芯宜曾去找某個獨居的爺爺,找遍了屋子皆不見蹤影,最後竟在窄仄的廁所裡發現他,只見他安安靜靜坐在馬桶上。問他何以在此,他說,天氣燠熱,待在廁所裡,聽抽水馬桶的水聲,感覺涼快一些。這件事讓陳芯宜感觸很深,「到底他們感受到的是什麼樣的時間感?他們每天在做什麼?見到送餐員時有何感受?」
事實上,陳芯宜一開始預設的拍攝對象是送餐員或社工,想看他們如何面對這些長者,加上她拜訪了一些個案,發現大多老人家已不太能用言語表達,成天也多是在等待時間流逝中度過。「沒想到我後來拍著拍著,就慢慢被老人那種『沒在幹嘛』的狀態吸引。」
陳芯宜發現,在這段最後的時光中,吃飯,成了他們生活的重心。「可能每隔兩三個小時就會問你,吃飯時間到了,要不要回去吃飯?而且會很想跟你聊等一下吃什麼。」因此也誘發她的好奇,想要以吃飯為線索,回溯附著在「吃」這件事上的人生故事。
剪接時,她甚至想過,能否再更極致一點,只是好好看著阿公阿嬤吃一頓飯,「光是每個人的吃飯狀態,就能反映很多事情。」像片中88歲的秦伯伯吃飯非常急,常一口氣咬個四、五口才肯停下來,慢慢吞嚥下去。他曾於韓戰中被俘,不時提起那兩年真是受罪,總吃不飽,連一粒米掉到地上都要撿起來吃。幾十年過去,飢餓的記憶仍揮之不去。又或像高齡百歲的王爺爺,始終惦記著家鄉味,老想吃山東饅頭配辣椒,以前他會自己做饅頭,但近年體力已不堪負荷。拍攝團隊因為一直找不到真正的山東饅頭,索性請教爺爺怎麼做。
(攝影/陳佩芸)
拍攝過程中,陳芯宜把他們視為自己的爺爺奶奶,他們想吃什麼,便盡可能滿足。「對我來說,拍攝期間是很珍貴的,我像是他們的孫子輩,陪伴他們一小段時間。」這些偏鄉的爺爺多獨居,甚至有人住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每天能見到人、說上幾句話的機會,唯有送餐員抵達的片刻。在她看來,這些老人家是需要陪伴、也願意付出的,只是沒有投放感情的對象。
她記得,一開始去拍水璉部落的曾阿公時,他一直趕她走,不跟她講話,「幾次過後,他習慣你存在了,慢慢就讓你存在了,再過一陣子,又慢慢會講話了,我也沒問他什麼,他自己就開始回憶。」曾阿公是阿美族,提及從前族人們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的美好日子,難掩心中懷念。一回,80多歲的他當著陳芯宜的面說:「沒有人要我,誰要我啊?」她一聽,眼淚當場掉下來。
水璉部落的曾阿公(圖/穀得電影提供)
王爺爺(圖/穀得電影提供)
拍攝時,很多時候那些老人家並不太管陳芯宜,一整個下午也沒說上多少話,但她能感覺到他們希望有人陪在身邊。通常她不特意說什麼,就坐在那,所以拍到的很多畫面是靜默的,但這靜默卻又顯得彌足珍貴。雙方各坐一隅,不講話,又不覺尷尬,通常得是彼此交好且心意相通才有可能,「對我來講,那靜默是一種無法言詮的情感的聯繫吧,他們就需要這個。」
不僅陳芯宜視他們如自己的阿公,他們也把陳芯宜當家人看。有一次,曾阿公在吃便當,看她沒飯吃,便分她一半;廚藝精湛的王爺爺每回見到她去,則一定會煮一桌菜。「人活著,有時候就是給予,我可以給你感情,給你東西,能夠付出是幸福的。我覺得他們都想要給東西,但沒有承接的對象。誰要拿我的東西?誰要我?誰要接受我的感情?那是一種被遺忘的狀態吧。」
對陳芯宜來說,拍攝《好好吃飯》心情有點複雜,她因忙於工作,無法陪伴自己的阿嬤和外婆,甚至錯失跟阿嬤告別的機會。又或是,她明知外婆沒有好好吃飯,有時太陽餅泡牛奶也充作一餐,卻無法就近照顧。「拍攝過程有點也是在跟自己對話,後來片名取『來得及說再見』,就是希望大家能把握時間,不要留下遺憾。」
(圖/穀得電影提供)
紀錄片《來得及說再見》
【來得及說再見|01】用包容的智慧相伴相守──黃嘉俊《人之老》
【來得及說再見|03】《日日喃喃》沈可尚:靠近了死,好像就會知道要怎麼活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