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這一兩年在救援收容所動物後,我和「獸醫師」有了前所未有的密集接觸。見識更多動物醫療的現實面——「動物」地位一直不比人,再加上牠們不會講話、到陌生環境易緊張焦慮,在醫療上大大增加了困難。看一位獸醫是不是真正的喜歡動物,看他對「無主」動物的態度就揭曉了,這本《寵物和城市:一位出診獸醫與她的貓狗客戶,以及他們的真實生活》是我們從各方面透視獸醫師的一本書吧。
撇開醫療,先是讀到了全世界人類共通的現實面:
小愛的主人是有錢人,而醫師竟然先問的是「主人有沒有來」,沒來就讓狗和管家等沒關係;B醫師只接明星或富人的寵物,一般人的就轉給別的醫師。
一點都不足為奇,我親眼見在不為人知的政府配合急傷醫院,被送去的動物被晾在地上,即便醫師並沒有在忙,他也沒有要去馬上處理「無主動物」,任牠在那裡空等;再接續,住院的「無主動物」會不會好幾個星期都被戴著頭套、大小便沒有定時清理,都很可能,因為「沒有人在看」。很多醫師也不想接浪浪,說又兇又臭。無主和有主的動物,待遇天差地遠。
因為本書作者艾咪醫師(Amy Attas)願意處理每一隻動物並視如己出,此態度「搶」了診所客戶對她老闆B醫師的忠誠度,她先是收到老闆種種令人費解的批評,沒多久老闆把她解雇了:艾咪,我覺得你沒有我想要一起度過下個十年的那種個性,所以你必須收拾好所有個人物品,現在馬上離開,別再回來這家診所。
類似的場景,我也親自在收容所見聞過好幾起。對動物無差別心的員工,被好省事的員工排擠,不是自己走人,就是老闆半推半就讓他們簽下「自願離職」。
人類的世界大同小異,面對可能威脅到你工作的人,一律惡人先告狀。
艾咪醫師自從被解雇後,開啟了她在紐約的「到府獸醫」服務。這項服務當然也暗示了一種社會階級或能力,故書中有一重點是那些明星客戶的「炫耀」。另一方面,「到府」也意味她和飼主的接觸更緊密,無形中也加深她對飼主的了解。此書的意義,是在動物醫療經驗基礎上,更著重於「人性」、「動物和人的關係」。
例如有一隻狗,領養後直接走到生病的女主人身邊,「這隻狗知道誰最需要牠」,而女主人的恢復狀況變得神速,全家都很振奮,作者說,「到底橋橋如何知道史黛西才是最需要牠的人呢?我們只能為狗的直覺能力感到驚嘆。我已經多次見過這種情況,以至於不再感到驚訝,也更加堅信這種能力的真實性。」;「已經有大量的科學證明寵物能讓人更健康。只要和寵物在一起,人類的血壓就會降低,免疫力會增強,壓力會減輕,心情會改善,甚至能舒緩抑鬱。」
Congratulations Dr Attas on 30 years of caring for New York City pets as NYC's premier House-call Veterinarian! #citypetsvets #30years #nychousecallvet #nycdogs https://t.co/3XqUOZydeY pic.twitter.com/Tmio7y5DdZ
— Dr. Amy (@dramycitypets) February 9, 2023
艾咪說得很好,「我們並不是用另一隻狗或貓來取代牠,我們只是更新我們付出的愛。而且愛是無限的,不必擔心會用完。」
甚至在一個奇葩案例裡,飼主的愛犬生病了,艾咪建議「你需要收養另一隻狗,現在就去收養」;當然,沒有一個飼主會馬上接受這種建議,艾咪堅持不懈幾個月,而後來也證明,飼主、生病的愛犬、新領養的狗,三方都受惠了。
還有「安樂死」議題,何時該叫停?她提到多年的執業生涯,「我做過上千安樂死,每一次都令人心痛」;另一位醫師告訴她,「等你做了夠多次之後,你就不會在安樂死時哭了。」艾咪醫師並不這麽認為,「當我再也不為安樂死而流淚的那一天,我就不會再做這份工作了。」
書中有一章〈救援,最偉大的禮物〉(Rescue, the Greatest Gift),艾咪醫師本身也會轉介、協助收容所動物找到家。寵物的問題,永遠包含一個暗面:「棄養」、「收容所」,以及因為無家可歸而被「安樂死」的數字;台灣雖然沒有因數量上限而執行安樂死,但生活環境只能說大部分是生不如死。
很多人會認為「牠一定有問題,否則之前的主人不會放棄牠」。艾咪醫師也舉例反駁這種觀點,事實上,根本是人類的問題居多,動物本身問題少數。在過度繁殖、棄養問題下,「(美國)每年有六百萬隻貓狗進入了收容所,有將近一百萬隻最終被安樂死。」這個和台灣類似的問題,永遠需要有更多人去轉介、協助更多動物被救援。
艾咪醫師認為,「我一直相信當你救援一隻動物時,牠會知道自己被找到並選中而永遠感激你。被救援動物與牠主人之間的情感聯繫是非常深厚的,我可以為此作證。」
這一點,我的經驗是無法保證。每一條救援之路都不盡相同,無法保證都獲得很棒的回饋、完全無法指望「回報」。事實上,要人類「不求回報」,是很困難的,這點造成收容所動物很難被領養。因為大部分貓狗恐懼緊張膽怯,以及長期壓力下導致的健康和心理問題,收容所成為動物問題的製造所而非它名稱「動物保護」,出所的動物大部份需要一段時期的「調適」,很多人遇到動物行為或健康問題最快的方式是放棄。
回到經典的《動物解放》,多年前我入手的是簡中版的「30歲年紀念版」,作者彼德.辛格在開篇寫:
什麽是「道德」呢?依我的淺釋,就是「能感受他者的痛苦」的能量。
如果在最前線的動物專家,都無法感受動物的痛苦,把「動物」當「沒有感受」的話;不管是書中所言、還是眼前的社會,更多是相反的、是「人類的私利」超越「道德的力量」。
作者簡介
「面對他者的苦難,不要視而不見,不要旁觀,量力而為。」
──
馬來西亞華人,苟生臺北逾二十年。美術系所出身卻反感美術系,三十歲後重拾創作。作品包括散文、詩、繪本,著有:《故鄉無用》、《多年後我憶起台北》、《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惹尼》、《我的美術系少年》、《馬來鬼圖鑑》等十餘冊。
2020年獲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2021年獲選香港浸會大學華語駐校作家、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書寫專案〉圖文創作類得主、鍾肇政文學獎散文正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散文優選、金鼎獎文學圖書獎;2022年《姐姐的空房子》獲選THE BRAW(波隆那拉加茲獎)100 Amazing Books、台北文學獎年金類入圍;2023年《如果你問我收容所做志工遇到過的死》獲鍾肇政文學獎報導文學獎;2024年《今生好好愛動物》入圍第48屆金鼎獎文學圖書類,曾任臺北詩歌節主視覺設計,作品三度入選臺灣年度詩選、散文選,獲國藝會文學與視覺藝術補助數次,現於博客來OKAPI、小典藏撰寫讀書筆記和繪本專欄。
Fb/ IG / website : maniniwei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