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劉玉晳/無情上流的文學救贖──讀《上流教養》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曾經有段時間,人類學、社會學很流行一種「上流社會田野調查」的書寫方式。例如《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我所看到的上流生活:社會學家的金權倫敦踏查報告》,或《當女孩成為貨幣:一位社會學家的全球超富階級社交圈臥底報告》。這些都是學術論文改寫的科普書,作者具有社會學或人類學的專業訓練,親身參與上流社會社交圈,但又強調自己並非其中一員,所以能用相對「客觀」的筆調,向庶民報導並展示這些上流社會的奇觀。所謂的「上流社會」在這些作者筆下,就像雨林原始部落一樣奇異、多彩且發人深省。

這些書在商業上的成功,顯示大眾對於「富人圈」的好奇與嚮往;但這些書籍又帶著批判甚至尖酸刻薄的語調,此種「春秋筆法」給予讀者一種「即使是富人也有所不足、值得批判」的感受,相當程度撫慰了讀者的心靈。對上流社會既嚮往又批判,此種雙重性,構築並確保了此類書籍的市場性,相當耐人尋味。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暢銷新裝版)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暢銷新裝版)

我所看到的上流生活:社會學家的金權倫敦踏查報告,深入挖掘特權、財富、金融投機與嚴密階級高牆共同掩蔽的都會實景

我所看到的上流生活:社會學家的金權倫敦踏查報告,深入挖掘特權、財富、金融投機與嚴密階級高牆共同掩蔽的都會實景

當女孩成為貨幣:一位社會學家的全球超富階級社交圈臥底報告,揭開以性別、財富與階級不平等打造的派對勞動產業赤裸真相

當女孩成為貨幣:一位社會學家的全球超富階級社交圈臥底報告,揭開以性別、財富與階級不平等打造的派對勞動產業赤裸真相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紐約上流版

《上流教養》的基調也是如此,本書也是一種上流社會田野調查,你可以把它看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紐約上流版。作者雖有哈佛博士學歷,但她中產階級的出身、以及較「冷門」的專業(無法切進華爾街或任何法政金融相關行業),讓她無法成為曼哈頓第五大道「上流社會」的一員。但她可以側身其中,以家庭教師和中學教師的身分,和這些豪門親子同喜同悲。雖然這本書也是怨毒著書,尖酸地描述華爾街菁英的教養奇觀,但在獵奇之餘,對於那些高壓下的孩子,這本書還是流露出悲憫和柔軟之情。

本書資訊量充足,例如紐約私立貴族學校的教育方式、美國頂尖大學申請的考量、或是上流階級的中學生都接受什麼訓練、都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絕對讓讀者大開眼界。筆者曾經考慮留在華爾街工作並生養小孩,書裡某些情節,跟我們在美國打聽到的育兒細節很接近,卻跟一般台灣人對「美國教育」既有的想像截然不同。台灣人很少接觸書中所述的菁英階級,這本書的看點之一就是「階級差異」,可以讓台灣讀者對美國社會有更多元的認識。

上流教養:當紐約豪門家教遇上第五大道的佛洛伊德

上流教養:當紐約豪門家教遇上第五大道的佛洛伊德

台灣人對世界的想像可能很扁平,對美國的想像也很扁平,例如談到「歐美教育」,就以為是「快樂學習」,其實不然。姑且不論「歐」「美」能否相提並論,美國內部的階級和地區差異十分巨大。作者身為一位哈佛博士兼豪門家教,以外來者的角度,介紹紐約(主要是華爾街)菁英如何教養孩子,其高壓的程度,台灣很少家庭能企及。

貧窮可能限制了我們的想像,我們都以為「用錢買不就好了嗎」,但華爾街菁英階層不這麼想。這些菁英階層的小孩,就算家裡可以用鉅額捐款換得哈佛入學資格,仍然要求小孩體育項目要達到國家選手等級,學業科目也必須達到長春藤大學程度;他們可以重金聘請博士級的家教,讓祕書排滿每天每小時的行程,結果卻造成與庶民完全隔絕的生活。高壓下的孩子,有的成功承襲了華爾街的榮華,有些在藝術或文學領域嶄露頭角,但也有的吸毒,有的自殺,在壓力之下殞落。

本書作者的家教科目是「文學」,文學以及人文社會學科在菁英教育裡的比重,可能也超過了台灣讀者的想像。書中的孩子,大部分選擇經濟或法律為專業,以便更順利地繼承家業。而在美國的基礎教育裡,「文學」課原本就是非常重要的科目,也直接跟大學申請文件相關。要秉持這些文學素養,把自己寫成一個好故事,才是成功的大學申請自傳。但是在升學之外,文學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在本書中,文學是作者和孩子們的隱喻和救贖。
 

文學的隱喻和救贖

本書屢屢提及《大亨小傳》,作者似乎就像大亨小傳的敘事者尼克,一個不屬於這些富豪階級的外來觀察者;《大亨小傳》的主角蓋茲比則像作者服務的客戶們,看似菁英,但其實他們也是為美國夢奮鬥的成功者,雖是贏家,但害怕自己的階級優勢會隨時喪失,比「老錢」(Old Money)階級多了幾分焦慮,少了幾分從容,這焦慮展現在教養方式上。

大亨小傳【1925年初版封面插畫 復刻珍藏版】

大亨小傳【1925年初版封面插畫 復刻珍藏版】

《上流教養》書裡的孩子,平日完全隔絕於平民,沒搭過地鐵、沒去過大賣場。許多美國的批判者看到這裡,應該會質疑此種方式養育出來的菁英,真能帶領美國?未來若承襲菁英地位,又會造成何種等級的決策偏誤?

相較於「疑美」,我是一個比較「信美論」的人。我認為美國的優點,就是社會中總能找到反省與自我修正的力量。本書的出現,就是對此種菁英養成方式的反省。更何況,美國菁英的生活方式也不只這一種。別說中產階級跟菁英階級有差異,矽谷和華爾街也有巨大的差異。更進一步來說,本書顯示出文學教育的重要,這是美國教育重要的一部分,菁英教育與普羅教育皆然。

文學可以拓展我們的生活經驗,帶我們去那些沒到過的遠方。什麼是遠方?只要是你囿於生活條件而未看過的地方都是遠方,例如咫尺外地鐵站的遊民視角。文學課就是要補這些菁英小孩之不足。就像台大經濟系特聘教授林明仁所言,「如果一個社會的決策者或中產階級,對不同階層的認知和了解越來越少,甚至毫無接觸的時候,做任何決策,就不會考慮到這些人。」普羅大眾藉著文學作品增加社會資本,菁英小孩藉著文學也拓展了他們的同理心和視野,文學增加了所有人生命的厚度。

如前所述,我們曾考慮留在類似的環境生養小孩,但最後決定回到台灣。我們對台灣的教育制度是充滿信心的。台灣的108課綱也強調閱讀,課程設計跟美國是出於相似理念,閱讀不只是文字賞析或修辭練習,而是從故事中窺得另一種生活方式,並且思考這個故事和自己之間的關係。台灣家長們可以照著本書主角的教學法,帶領孩子們閱讀小說,並以文字闡述小說與自己人生的關聯。

根據每個孩子的背景和處境,書裡每個孩子都有對應的小說,這些小說在他們生命裡都有象徵性的作用。作者自己對應的小說,就是《大亨小傳》。一如大亨小傳的敘事者尼克,作者見識了這些浮華世界的悲喜生死,最後她選擇離開了曼哈頓。她的學生「把作業遺留在漢普頓」(本書英文原書名),她也把學生們遺留在這個浮華世界,隻身離開。她覺得自己從未屬於這裡。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在奇觀窺視之外,身為台灣父母,到底本書讓我們學會什麼?既然社會條件不同,書中的教養方式當然難以複製,如果因而焦慮,大可不必,倒可以想想書中人物「為何如此」。我認為這本書積極面的意義是:它告訴我們美國夢的重量、美國社會競爭的殘酷、紐約菁英階級的自我要求、體育訓練可以淬鍊心智,以及最重要的:文學如何帶我們突破每個階級的限制,擴展社會的韌性,帶整個社會前往更好的地方。

上流教養: 當紐約豪門家教遇上第五大道的佛洛伊德 (電子書)

上流教養: 當紐約豪門家教遇上第五大道的佛洛伊德 (電子書)



作者簡介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專任副教授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OKAPI無限期免費看方案】地方的他們需要你

有人透過營造、有人透過設計、有人透過食物,他們在做的事情,叫做「地方創生」

253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