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一起看圖文

用視覺聆聽,以心靈共感──看5本無字繪本的小情趣與大視野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我感覺閱讀文字與觀看圖畫,是用大腦的不同部分來處理的,所以有時侯字跟圖會爭相讓人分心。因此看無字的繪本,放下了語言包伏,往往更容易全情入投並樂在其中。跟作者無聲地交流,用視覺聆聽、以心靈共感,是很美妙的經驗。

以下,將介紹五本近年我覺得很有意思的無字繪本。

※ ※ ※

《鱷魚的一天》

文|喬凡娜・佐波莉(Giovanna Zoboli)
圖|瑪麗亞恰拉・荻・喬治(Mariachiara Di Giorgio)

鱷魚的一天

鱷魚的一天

鱷魚穿著舒適的條紋睡衣,在自己的小公寓裡被鬧鐘叫醒,拉開窗簾迎接和煦的晨光。他慢慢梳洗、挑選衣飾,吃過簡單的早餐便穿上大衣出門。開場這幾幕,讓我想起日本電影《我的完美日常》,悠然自得的節奏,平凡微小卻處處幽美。

接著,鱷魚走在街道,畫面瞬即傳來繁忙的聲音與動感。可是,這清晰的音效從何而來?原來畫家將手繪的擬聲詞,融合於高架道路與電車道。加上路人疾走的身影,和迫近視線的樑柱,表達出速度感與忙碌的氣氛。我認為觀看圖畫的一大樂趣,是察覺被它誘發的感受之後,再回頭探究作者使用的技巧與心思。

然後我們緊隨鱷魚的腳步,透過分鏡和遠近的視角,享受他通勤的風景。沿途他跟小店老闆親切招呼,買了一束鮮花和香噴噴的烤雞,一路上溫馨又怡人,但覺他上班的心情真好。

終於到達工作地點,他的職業居然是⋯⋯姑且讓我賣個關子。故事結尾的計設,有著雙層意義的翻轉,教人共享鱷魚平凡又完美的一天之餘,也有幽默和值得玩味的餘韻。

鱷魚起床後先梳洗、挑衣服,吃早餐,準備上班去。


繪者以手繪的擬聲詞,讓鱷魚一出門,畫面立刻傳來繁忙的聲音與動感。(圖/《鱷魚的一天》)


※ ※ ※

《博物館》

文|哈維爾・塞茲・卡斯坦(Javier Sáez Castán)
圖|馬努葉爾・馬爾索(Manuel Marsol) 

博物館

博物館

拿起這繪本端詳時發現,它的封面居然找不到中文書名,令人一開始便好奇和疑惑。封面上有一個男人背對我們,正在車廂內駕駛,後視鏡反照出他藍色的眼睛,警覺地直視讀者。圖的邊框有個小名牌寫著MVSEVM,即MUSEUM,「博物館」的意思。(由於工具的限制,從前雕刻母字會避開圓弧,因此U常以V代替。)

本書的尺寸小巧方正,加上圖畫用色鮮活,乍看已讓人感到明亮可愛。可是事實上,它是個懸疑、驚悚又離奇的故事。

內容描述男人驅車深入郊區,車子卻在路上拋錨,看到旁邊的山丘上剛好有棟小房子,便順理成章前往求助。然後發現,它是一間空無一人、氣氛詭秘的博物館。

男人疑心重重地巡視牆壁上的畫作,赫然看到一幅名為 Self Portrait(自畫像)的作品,居然畫出他剛剛汽車拋錨的實況!然後劇情開始暴走,其他圖畫中的野獸和怪人都活過來,在博物館裡現形。男人驚嚇之際靈機一動,拿取其中一幅畫裡頭的燭火,想要燒毁自畫像裡的博物館,以圖脫身⋯⋯

逃生過程中,藍色瞳孔的影像反覆出現,而男人驚怖的眼神卻莫名詼諧。簡單來說,這是一齣把樂趣建立在他驚恐之上的荒誕默劇。故事的場景單一,然而飽滿的色彩和豐富的筆觸,卻帶人經歷一場小而完美、趣味盎然的驚奇歷險。


讀者跟隨主角走入博物館,經歷一場趣味盎然的驚奇歷險。


Manuel Marsol的作品色彩鮮明活潑,故事有的幽默可愛,有的流露純真的哲思。(圖/《博物館》)

 

※ ※ ※

《海浪》

文、圖|蘇西・李(Suzy Lee)

海浪

海浪

韓國繪本家Suzy Lee在《海浪》裡呈現的情境,可謂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她描繪小女孩與海浪的一段互動。全書只用黑色炭筆與藍色墨彩,讓觀者在極簡的視覺環境之下,體會畫中傳遞的情感與氣氛變化。

由於小女孩以簡約線條勾勒,一筆一劃都必須精準拿揑,方能把神情姿態傳神呈現。作者不單只選擇創作沒有文字的繪本,就連圖畫,也採取絕無「冗詞贅字」的風格,實在給了自己很高難度的挑戰。

女孩跟海浪彼此進退之間,包含著好奇觀察、試探、威嚇、驚畏、玩鬧和歡樂,到最後融洽相處,盡興滿足地跟大海道別回家。

這是一場人與大自然純摯的對話,表達出大海既強大可畏,亦豐富美麗。一旦建立起欣賞、尊重的關係,人與自然力量便能和諧相處。

書裡面的浪花時而溫柔,時而狂暴,在墨彩的揮灑渲染當中,結合了畫家的掌控技術,與物理上不可控的隨機性,也是一趟創作者與自然合作的成果,巧妙呼應女孩跟海浪的美好關係。


不只沒有文字,就連圖畫也採取絕無「冗詞贅字」的風格,展現高超的繪本技藝。(圖 / 《海浪》)

 

※ ※ ※

《白鯨記》、《如同此石》

文、圖|亞歷山卓・桑納(Alessandro Sanna)

白鯨記

白鯨記

如同此石:一切戰爭之書

如同此石:一切戰爭之書


這兩本書的作者同為 Alessandro Sanna,他的作品全都氣勢磅薄,充滿史詩式的氣魄。

他在《白鯨記》裡,以畫像傳釋了原著小說帶給他的啟發,描繪人類從獸至人的進化,繼而發明工具武器,展現與天地競爭的野心。

並且在有限的畫紙上,揮毫出自然界壯觀、驚人的力量。水墨渲染流淌的星空,和巨鯨翻騰於深海的畫面,都有著宇宙般的幽遠深邃。

亞歷山卓・桑納在有限的畫紙上,揮毫出自然界壯觀、驚人的力量。(圖/《白鯨記》)


到了《如同此石》,他的創作格局又更宏大了,儼如人類文明演化的史書。畫面讓我們遠觀人類組織的千軍萬馬,千百年來互傷殘殺、肆意破壞天地。然而象徵性的巨手一出場,人又淪為微不足道的螻蟻。當視線聚焦大地時,但覺天高地闊;而畫面退至時空的廣角,地球又只是眾多小石頭的其一。

《如同此石》是一部長篇作品,慢慢翻閱的過程中,殘酷的戰爭讓我不安和沉重;可是那雙巨人的手,又能帶人抽離心情,變成淡淡遙遠的感觸,千年如同滄海一粟,對錯善惡到頭來都輕如鴻毛。亦會好奇思索,巨手代表的是天神、命運、歷史或人族的集體意識?或以上皆是/皆非?


《如同此石》格局宏大,儼如一部人類文明演化的史書。

戰爭的殘酷令人不安和沉重。但那雙巨人的手,又帶人抽離心情。(圖/《如同此石:一切戰爭之書》)


回想當初接觸Alessandro Sanna的書,曾令我自我懷疑:他的作品顯然很厲害,但為什麼我似懂非懂,是悟性太低了嗎?可是正因如此,促使我反思和擴展閱讀繪本的心態。

很多時候,我們利用言語、邏輯來思考,再把圖像當作文字的替代媒介去說話。讀者也會自然地,在腦海中以言語理解和整理內容。但是,可能根本從頭到尾,「語言」都不在創作的算式之內。

換句話說,或許作者直接以圖像傳達感受以及抽象的理念。那麼,讀者觀賞之時,也可以單憑視覺感官來接收,放下話語和理性思考的框限,真真正正去「體驗」一部作品。

以上介紹的五本繪本,《鱷魚的一天》描繪溫馨美滿的日常;《博物館》是萌萌的驚魂記;《海浪》讓人細緻感受大海的療癒力。連同《白鯨記》和《如同此石》,可見不論是小情小趣,或是浩瀚的人類史乃至宇宙觀,都能透過無字繪本,去啟發大小讀者的無限想像。



作者簡介

陳麗琼,70年代生於香港,80年代移民澳洲,皇家墨爾本科技大學平面設計系畢業後,回到香港當平面設計師。2006年移居臺灣,曾是臺北上班族,現在是自由插畫師、作家。經營臉書粉絲頁「我愛陳明珠」。
重視早餐,喜歡閱讀、繪本。天蠍質重。養過四隻有人名的貓,現與13歲的陳明珠(貓)居於淡水。
著有《Emily的貓》、《小港包的台北五四三》、《我愛陳明珠》《陳明珠愛我》《黑的扭蛋機》《指繪快樂》。最新作品為散文集《想念的總和》

✎OKAPI專訪:「我想證明自己沒那麼脆弱了,因為我敢讓別人看到我的傷痕。」──專訪 Emily Chan《想念的總和》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國際不打小孩日 小孩不打不成器?別讓暴力成為家長無能為力的藉口

教養小孩很多時候讓人理智斷線,深感挫折的父母可能會選擇以體罰做為手段,但打出來的乖小孩是真的乖嗎?

246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