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生活提案

【蔡文騫醫師│40plus保養知識】003:省錢又有效的夏日防曬小知識

  • 字級

https://zh.wikipedia.org/zh-tw/File:Claude_Monet_-_Woman_with_a_Parasol_-_Madame_Monet_and_Her_Son_-莫內1875年創作的油畫作品《撐傘的女人》可以看出時歐洲仕女會撐陽傘、戴面罩來防曬。取自維基百科,現收藏於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


▌膚色深原來有這個好處

不同人種雖然膚色差異很大,但共同祖先很可能皆來自非洲大陸,所以遠古的人類應該都擁有較深的膚色,但是科學研究也猜想,在兩百萬年以前或更早之前,遠祖的非洲古猿可能其實擁有的是淺膚色,因為他們還有全身的茂密體毛可以保護皮膚,避免紫外線造成的曬傷與皮膚癌症,而隨著演化失去毛髮之後,才演化出深色的皮膚來保護。

那淺色人種的膚色又是怎麼造成的呢?可能隨著人類往北方遷徙的過程,因為陽光的照射時間跟能量變少了,一些演化過程中的基因突變,帶來較淺的皮膚跟毛髮顏色,這也可能有助於合成更多的維生素D。

雖然在許多古文明中,白皙的膚色常都是被追逐的流行,舉例來說古埃及人會塗有吸收紫外線能力的米糠,橄欖油也曾被古希臘人用來防曬跟治療曬傷,但以現代標準來說是防護不足的,SPF頂多8,歐洲仕女則會撐陽傘、戴天鵝絨面罩等來防曬,而皮膚的黑色素是有生理意義的,能保護我們避免被紫外線傷害,1820年代的英國醫師就已發現,會造成皮膚曬傷的不是熱能,且覆蓋黑布或深色皮膚者在同樣陽光暴露條件下不會曬傷。

雖然較深的膚色有保護效果,但在亞洲各國文化中通常還是崇尚美白,一白遮九醜的觀念跟流行廣告的推波助瀾,所有愛美的人都想變白,理論上如果完全不曬太陽一段時間,膚色可能會趨近於你的手臂、大腿內側這些本來就不太曬太陽部位的顏色,但不太可能變成白瓷般的白,那可能反而要擔心是否有貧血等其他潛在疾病。

▌防曬乳的發明一開始其實是為了……

很有趣的事情是,20世紀初期防曬乳剛開始被發明的時候,並不是用來預防曬黑的,相反地,是用來助曬!聽起來很奇怪吧,來解釋一下,1920年代的名流如香奈兒女士,在地中海旅遊後拍攝了日光浴曬黑的照片,展現悠閒與餘裕的生活,而醫學研究也慢慢發現,紫外線中的UVB光會造成急性曬傷,UVA則相對沒有立即曬紅、曬痛但可以曬黑,於是市面上開始出現過濾紫外線(主要是UVB)的「曬黑油」,廣告宣稱可以增加曬黑的效率五倍,而且不會被曬傷。

但現代的醫學已經知道,除了波長較短的UVB造成曬紅、曬傷之外,面對波長較長的UVA仍需要有保護措施,因為UVA會造成曬黑與老化,包含斑點與細紋的惡化,而且UVA的穿透力比UVB更強,可以穿過雲層跟窗戶,所以傍晚、陰天或室內也都存在紫外線(特別是UVA)。二戰期間,為了避免在海灘、沙漠等地區久待或等候救援的軍人曬傷,美國陸軍跟空軍進行了一項秘密實驗,開發出類似凡士林的紅色石油提煉物,來作為防水的防曬物質,後來一位曾經擔任飛行員的藥劑師,加入椰子油、可可脂等成分改良這個配方,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

現代的防曬有許多配方成分,包含物理性的氧化鋅、二氧化鈦,化學防曬成分是許多不同含有苯環的分子結構,能吸收紫外線能量後以熱能等形式轉換釋放,在台灣合格的防曬產品都經過食藥署查驗登記,有一定可信的防護力與安全性,建議日常生活可使用SPF30(針對UVB)以上的產品,同時要具有UVA防護力(如PA標示、boots star星等標示或UVA標章),如果要從事戶外水上活動可能選擇SPF50與防水性產品,一般的防曬產品用洗面乳沐浴乳即可清潔,但強防水性的產品可能需要卸妝油來協助清潔乾淨。

波長較短的UVB造成曬紅、曬傷之外,面對波長較長的UVA仍需要有保護措施,因為UVA會造成曬黑與老化,包含斑點與細紋的惡化,而且UVA的穿透力比UVB更強。波長較短的UVB造成曬紅、曬傷之外,面對波長較長的UVA仍需要有保護措施,因為UVA會造成曬黑與老化,包含斑點與細紋的惡化。


▌不可不知的防曬小知識

許多人不喜歡擦防曬覺得油膩或者泛白,那麼有沒有替代方案呢?其實撐陽傘、長袖衣物、選戴帽子的帽緣越大越好,也都有遮蔽阻擋紫外線的效果,至少對UVB的效果都還不錯,如果可以使用經過防曬係數認證的布料就更好了。

市面上也有一些產品宣稱是口服的防曬,事實上美國FDA曾經警告這些產品可能幾乎不具有真正的防曬效果,維生素C或其他植物萃取成分,可以抗氧化與減少發炎反應,但並不能直接反射或吸收紫外線,某些成分如青石蓮,據說是中南美洲原住民的防曬草藥,小規模研究指可能減少曬後的發紅發炎反應,但也無法證實一定有抗老化或避免皮膚癌的效果。

防曬最常見的爭議是會不會造成維生素D產生不足,根據過去研究,在日照充足的地區,尤其是冬季之外的季節,即使擦防曬產品,也很少影響血中的維生素D濃度,因為只要露出臉跟手臂有曬太陽,每周三次達十五分鐘,通常就足夠了,但在日照時間短的地區或陰暗的冬季,就要較小心維生素D不足的問題。

因為現代人特別是女性族群,維生素D濃度跟標準值比常常偏低,所以鼓勵考慮適度補充口服的維生素D,如果要曬太陽,確實UVB比例高的中午效率比較好,但也不要暴露超過十五分鐘太久,也不需要全身都日光浴,而且每個人對紫外線的耐受程度不同,如果有發生紅、癢、脫皮等反應,就太過頭了,而且經常曬傷,會增加未來罹患皮膚癌的風險。



【蔡文騫醫師│40plus保養知識】
001:原來從古至今的抗老祕方都是膠原蛋白保衛戰!
002:自己的頭髮自己救,頭髮知多少?
003:省錢又有效的夏日防曬小知識

作者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 皮膚專科醫師
醫師作家,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台北文學獎新詩首獎等,出版散文集《午後的病房課》

現職:
楊麗珍黃景昱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輔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皮膚科、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輔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美容中心執行長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選後療癒特輯 | 暫時脫離選舉的緊張氣氛,窩進5本好繪本的世界裡,靜靜安撫你的起伏不定

選後的心情總是難以平靜,如果一個人真的很難做到,就讓這5本推薦繪本幫你。試著允許自己按下暫停鍵,放手栽進多彩世界,讓可愛圖文治癒你躁動不安的心。

27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