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一起看圖文

你想成為孩子的什麼?一個媽媽學習如何去愛的動人體會──繪本《媽媽是房子》

  • 字級



圖 /《媽媽是房子》


每個女性胎兒,包括你我的媽媽,仍是胚胎的時候就已經長出一生全部的卵子。當初我知道這事實,大為震撼,這不單只意味著我們跟母親的關係比想像中更深遠,我們甚至曾經寄居於外婆的子宮!所以,雖然一半的基因來自父親,我們跟生母與母系的淵源,依然是無可比擬的。

翻開繪本《媽媽是房子》,首頁看到一個小而溫馨的家,沙發躺了個大腹便便的孕婦,準爸爸親暱地托著她的腿,下面寫:「媽媽,是房子。」接著他們到戶外散步則說:「媽媽,是車子。

我想這兩句話能夠提醒所有的人,無論日後親子關係是否變得複雜、跟母親的緣分深或是淺,每個媽媽,確實都曾以己為器,從零開始孕育我們。

母親的子宮是孩子的第一張床、第一個房子,她去哪裡便「載」著我們到哪裡。而那九個月,絕不是輕鬆的過程,記得看過一個胎兒擠壓母親內臟的摸擬影片,真不是開玩笑的!


寫到這裡,我希望不會踏上親情或道德勒索的走向。事實上,閱讀法國作者歐霍荷.珀蒂(Aurore Petit)這38組圖文,我並不認為她單純在歌頌母親。反而更像是初為人母的女性,對自己學習當一個好媽媽的很多期許。當中的愛意與溫柔,在於她非常用心去體會,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什麼?以及她願意努力成為孩子的什麼?

畫面從寶寶在醫院出生,接著一起回家,在雙親陪伴下學會坐直身子、玩玩具,直到懂得自己進食和走路⋯⋯作者從幼兒成長各個階段,深思熟慮地把她認為最重要、最動人的時刻一一描畫出來,配以簡短卻擲地有聲的陳述。

媽媽,是一個窩。/媽媽,是一座山的山峰。」母親臥著站著,都緊緊摟抱嬰兒,讓寶寶熟睡之時,無論在低處或高處,都渾然不覺地被呵護。「媽媽,是一隻袋鼠。/媽媽,是一座小湧泉。」母親用胸帶揹著寶寶買菜,在家裡一邊哺乳一邊趁空檔自己吃一口飯。人類高需求的幼兒期,母親便是他們整個生態系統。

而人母身負如此重責,也有其無價的回饋。「媽媽,是夜裡的月亮。」媽媽的臉龐在夜色中,散發皎潔的光輝,接受孩子純真的凝視。「媽媽,是一面鏡子。」無法言喻的親密連繫,讓母子同哭同笑,孩子從母親的臉上學會什麼是眼睛、鼻子和嘴巴,判別喜怒哀樂的情緒,自彼此的臉看見自己、認知自己。

和媽媽一起泡澡的時候,媽媽是一座小島;看著母親側躺的背面時,媽媽是一片風景(這畫面讓我想起觀音山)。當孩子生病了,媽媽是醫生和特效藥,因為她比誰都觀察入微,是她徹夜照料、貼身安撫。雖然插畫屬於線條簡潔、色彩飽和、平面和偏理性的風格,可是當中每個抱緊孩子的情境,媽媽的雙手和姿勢,都傳神地表達母性特有的保護欲。

不許孩子靠近危險的工具時,媽媽是一道柵欄;媽媽「雷厲風行」地吸地時,是一場暴風雨。另外也有甜蜜的片段,孩子啜吻母親的臉,因為媽媽是糖果;媽媽對寶寶的肚皮呵癢,變身貪吃怪。畫面全是真實生活的微小片段,巧妙地與文字相輔相成,顯示作者對那些平凡瞬間的深刻體會。

書中有幾個畫面特別教我觸動。母親把玩具放在頭上時,孩子覺得媽媽是皇后。讓我想起自己整個童年期,都真心覺得媽媽既美麗,又威嚴。母親往往是孩子第一個戀慕對象,享受孩童純潔的忠誠和孺慕。當小孩學步走向母親,作者說「媽媽,是一個獎勵」亦教人感觸,即使孩子有天不再是小孩,母親的肯定可能依然最有分量。


本書雖以媽媽為主題,但大多時候都看到爸爸體貼地擔當「好隊友」,成為太太重要的支援。


媽媽,她隨時做好準備。」描繪母親在雨中揹著東西,一手抱孩子一手撐傘。這勾起我本已淡忘的記憶,大概小一的年紀,某個狂風暴雨天,馬路有個又深又大的水漥,我的母親好像只遲疑一秒,便忽發神力,單手把我整個抱起,轉瞬間,我發現自己已越過馬路,安全抵達對街的騎樓。那一刻我對母親充滿敬畏,她根本像超人!隨時做好準備的意思,除了應付孩子日常一切需求,還有媽媽們超乎想像的應變能力。

媽媽,是避難所。」圖中在人群的擠擁下,母親穩妥地護著孩子。教我想起童年時某次大停水,政府派出水車,讓民眾排隊領水。眾人爭先恐後,當時外婆一手緊牽著我,另一手拿著水桶和鋁製水壺。她發現我被人潮推擠,個性溫順的她,首次在我面前對陌生人發飆。推撞間,外婆的手背被水壺的尖嘴戳傷流血,我驚嚇又難過,但永遠記得外婆的小宇宙,為了保護我而併發。

我覺得《媽媽是房子》是一本溫柔又強大,讀一次感動一次的繪本。人母看了大概會為自己的萬千心思心有戚戚;小孩閱讀,或能更懂得欣賞媽媽為自己做了些什麼。而成年子女說不定會跟我類似,憶及兒時曾被愛的小片段,重新勾起或已淡忘的親恩。

若將媽媽/母職過度神化,其實會把母親置於不健康也不公平的位置。然而,我認為《媽媽是房子》描繪的是一位母親對自我角色的深刻體會,和她如何想像孩子成長需要的理想條件。就算執行上不可能完美,卻也教人無可否認,媽媽做到的或試著付出的,已經很多、很多。


書中首尾呼應說「媽媽是房子」,並沒有更感性地說「媽媽是家」,因為最後她放手,欣然目送孩子獨力前行。



媽媽是房子(法國千頁獎童書大獎)

媽媽是房子(法國千頁獎童書大獎)

媽媽是房子(法國千頁獎童書大獎) (電子書)

媽媽是房子(法國千頁獎童書大獎) (電子書)


作者簡介

陳麗琼,70年代生於香港,80年代移民澳洲,皇家墨爾本科技大學平面設計系畢業後,回到香港當平面設計師。2006年移居臺灣,曾是臺北上班族,現在是自由插畫師、作家。經營臉書粉絲頁「我愛陳明珠」。
重視早餐,喜歡閱讀、繪本。天蠍質重。養過四隻有人名的貓,現與13歲的陳明珠(貓)居於淡水。
著有《Emily的貓》、《小港包的台北五四三》、《我愛陳明珠》《陳明珠愛我》《黑的扭蛋機》《指繪快樂》。最新作品為散文集《想念的總和》

✎OKAPI專訪:「我想證明自己沒那麼脆弱了,因為我敢讓別人看到我的傷痕。」──專訪 Emily Chan《想念的總和》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當種族出身限制了自我,如何突破看不見的藩籬?

都說人生而平等,但種族或出身卻可能在起跑線上就扼殺一個人可能的成就,他們如何自助/助人?與你分享五個突破限制的動人故事。

278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