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深讀10分鐘10-Minute Reading

飛躍的想像力,讓故事走出獨特的樣貌 ──無字繪本大師大衛威斯納《機器寶寶》創作幕後

  • 字級

《機器寶寶》家庭要怎麼「組裝」家裡的新成員?(圖/《機器寶寶》內頁,格林文化提供)


撰文/張翔穎(格林文化編輯)

想像有沒有極限?故事總有既定公式?

大衛・威斯納(David Wiesner, 1956-)可不這麼想。這次他用《機器寶寶》帶你一窺機器家庭手忙腳亂的育兒日記!


▌用圖敘事,讓故事自己「活」起來

大衛・威斯納是享譽國際的「無字繪本大師」,創作至今已奪下三座凱迪克大獎(金獎)以及三座凱迪克榮譽獎(銀獎)。他的作品辨識度極高,細緻的水彩圖畫與意想不到的劇情搭配合宜,交織出充滿驚奇的故事。

他的最新力作《機器寶寶》創造奇特的機器人社區,描述陰極管妹妹如何用她的智慧與技術,幫助家人解決麻煩,成功組裝出家庭新成員「法蘭盤」寶寶。全書以漫畫分格的形式呈現逗趣又慌亂的育兒過程,創意又獨特。

機器寶寶

機器寶寶

「畫圖就是我說故事的方式。(Drawing is how I write.)」威斯納的書多半沒有太多文字,所以圖畫本身就是強而有力的語言,跟文字一樣值得細讀。許多人認為,文字與圖畫需並行;或文字先行,圖畫只是點綴或輔助劇情之用。然而對他而言,讀圖能力跟讀字能力一樣重要。他鼓勵讀者仔細閱讀「圖像」,因為畫面中往往隱藏許多細節,等著讀者自己主動去發掘。

身為一個科幻機械迷,發想「機器人故事」對威斯納來說一點也不難。但信手拈來的草圖,該用什麼主題與形式整合?靈感的羽毛降落在「迎接新生兒」的點子上:藉由訂購、組裝寶寶的故事,我們看見一個機器家庭迎接新生命的過程。《機器寶寶》跳脫常見機器人搭配人類主角的故事窠臼,打造出全然以機器人為主角的新篇章。此外,威斯納找到一個令人會心一笑的切入點,將我們日常生活中,長輩與青少年間的「科技落差」,巧妙融入故事情節裡。藉此帶出機器家庭遇到的麻煩與衝突,不僅與人類無異,反而刻劃得更貼近人心。

他的作品多半來自某個視覺點子(visual ideas)或概念(concepts),故事的主題也都是從這些點子中挖掘。在創作過程中,草圖的結構連帶影響敘事形式,更緊密牽動著劇情。而《機器寶寶》也在不斷繪製修改的過程中,由繪本敘事改以對話式漫畫呈現,恰恰自成最合適的圖文比例。

《機器寶寶》分鏡草圖。(圖/格林文化提供 © David Wiesner)

《機器寶寶》最終選擇以漫畫對話形式呈現。(圖/格林文化提供 © David Wiesner)


安排完情節與形式,再來就是利用細節形塑角色和世界觀。比起傳統鋼鐵般冰冷的外型,最終他選擇以「幾何圖形」發想,用折疊式水杯創造出靈活多變的機器角色,讓他們得以彎身、屈膝。行動上也排除笨重直立式的支柱,轉而用滾輪滑動奔跑,表現出生動的動作與情緒。

機器人家庭的初期草圖,較為生硬笨重。(圖/格林文化提供 © David Wiesner)

用於參考的水杯。(圖/格林文化提供)

折疊式水杯與行動滾輪,賦予機器角色們鮮明生動的新面貌。(圖/格林文化提供 草圖© David Wiesner)


有趣的是,他會親手將繪製的角色做成立體模型。如此不僅可以觀察他們在不同角度與光線下的模樣,擺在工作室的桌上,更如同活生生的人物伴隨著他創作。《機器寶寶》的角色由他初步測量尺寸,再請兒子轉成Auto CAD檔,最後寄給廠商3D列印出塑膠模型。

機器家庭的3D列印模型。(圖/格林文化提供)


道具固然也是圍繞著「幾何圖形」的概念創作而成。以故事中的寶寶床為例,一個圓圓胖胖的機器寶寶,勢必也需要一個圓圓可愛的小窩。球形的概念因而形成,同時又保留機器世界裡的高科技感,於是以美式燒烤爐為雛形的機器嬰兒床就這麼誕生了。這個球形寶寶床擁有靈活的滑蓋設計,搭配懸吊在上的齒輪零件玩具,以暖橘調當作基底色,在讀者眼中顯得如此可愛又合理。

機器寶寶床以美式燒烤爐為雛形。(圖/格林文化提供)


這些縝密的構想,同樣也反映在《機器寶寶》中的其他元素裡:機器社區裡的圓柱型住家,以大型瓦斯儲槽作為雛形;發光地板、直立式電話的靈感,來自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刻劃的未來世界。

機器社區的住宅參考大型瓦斯儲槽的外型。(圖/格林文化提供)

機器家庭的居家擺設靈感,取自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圖/格林文化提供)


他在自己熟悉的日常中尋找靈感,重塑一個全新的世界觀。他身處的現實與創作的故事彼此有所關聯,但又不盡相同;機器人的世界裡雖有人性化的設計,但又與人類世界有所區隔。這些細節設計帶出更立體的角色,也讓整個機器世界更具生命力。

《機器寶寶》中不乏豐富的機械零件,故事的小救星更讓讀者好奇,威斯納是否有意帶給孩子們特別的教育意義?面對這個疑問,威斯納的期待與初衷始終如一:他希望孩子能夠享受閱讀過程,笑得越開心越好。

他從不擔心讀者的理解與自己的創作相去甚遠,甚至歡迎不同的解讀與詮釋,因為故事往往沒有正確答案。理解不是問題,尤其他對小讀者特別有信心,他認為「讀圖」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他們對圖像非常敏銳,總能注意到圖畫中的細節;可惜的是,許多家長與成年人往往忽略了這些隱藏的趣味。

《機器寶寶》中不乏豐富的機械零件,但威斯納不擔心孩子是否能夠理解。(圖/《機器寶寶》內頁,格林文化提供)


不可否認,華麗的視覺效果在現今影視作品中隨處可見。然而威斯納認為,比起稍縱即逝的影像,書本更能給孩子們充裕的時間,沉浸於觀察與發現的樂趣中。因此,任何在《機器寶寶》裡出現的彩蛋,都是他刻意安排的尋寶遊戲!孩子們能找到的,不只是機械零件的名稱,還能找到自己喜愛的詮釋方式,讓故事不只是被動的文本,而是他們最要好的朋友。


▌故事會發展出最適合它的面貌

完成《機器寶寶》後,威斯納坦承自己正要開始規劃另一本新書,但現階段他也沒辦法透露太多。「我通常要花兩年的時間繪製一本書,在這之前還得確立故事的點子是否可行。」事實上,他的腦海不乏點子,可是並不是所有點子都能具體成形;即便確定可以成為完整的故事,也得找出適合它們的敘事方式。

2015年,他親自設計的互動教學應用程式「Spot」,就是一個例子。當時,他苦思繪本無法呈現一系列「世界中的世界」。儘管他曾出版《海底來的秘密》,但「Spot」是一個更龐大的概念,書本所能達到的效果非常有限。

海底來的秘密

海底來的秘密

新科技的出現,讓他找到另一片說故事的天空。他發現平板電腦(tablet)單靠手指就能進行縮放檢視,這讓他的故事點子有了一個最適合的呈現方式。就這樣,一場冒險由瓢蟲背上的點(Spot)出發,隨著使用者持續尋找畫面中任何可放大轉場的「點」,他們也投入了這場奇妙的探索旅程,與貓咪、外星人、水底生物等暢遊異想國度。

\Spot實際遊戲方式/

「Spot」遊戲畫面。(圖片來源/Spot官網

而在創作的過程中,原先發散的點子又可以不斷演變定位,誕生出全新的故事生命。如同「Spot」中的機器人世界,獨立成如今的《機器寶寶》。而眼尖的讀者們也可發現,「Spot」裡充滿了威斯納過去作品中熟悉的角色場景:手扶椅下的迷你世界,讓你看到《鬆餅先生!》中的貓咪視角;水底世界則讓你看到《人魚女孩》裡活靈活現的巨型章魚與海龜。

鬆餅先生!(凱迪克榮譽獎)

鬆餅先生!(凱迪克榮譽獎)

人魚女孩

人魚女孩

創作多年來,「說故事」這件事已與威斯納的生活密不可分。不論是何種呈現形式,在與「故事」朝夕相處的過程中,他也明白故事最終總會走向最適合它的敘事樣貌。

身為藝術家,大衛威斯納喜歡挑戰自己,總是不斷嘗試新的圖像說故事形式。他說:「要成長就必須樂於進入陌生的領域。在那裡,我可以學到新的點子,使我的創意發想不斷進化。」可以肯定的是,威斯納會持續探索各種故事的可能,未來可以繼續期待他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大衛威斯納經典繪本﹙全套5冊﹚

大衛威斯納經典繪本﹙全套5冊﹚


(本文圖片由格林文化提供,部分內文授權節錄自 Jules and Eisha Blog,設計草圖© David Wiesner 授權使用)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11月 #OKAPI編輯室選讀 書單出爐!(還有延伸閱讀)

    學習呼吸吐納、任憑視線遊走,練習觀察生活中的細節,練習面對自己對親近陪伴者的念想或怨懟,練習對不熟悉的族群有更多理解,練習從習以為常的瑣碎項目中學到新的知識,這個11月,OKAPI編輯選書給你10種面對生活的練習方向。

    590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11月 #OKAPI編輯室選讀 書單出爐!(還有延伸閱讀)

學習呼吸吐納、任憑視線遊走,練習觀察生活中的細節,練習面對自己對親近陪伴者的念想或怨懟,練習對不熟悉的族群有更多理解,練習從習以為常的瑣碎項目中學到新的知識,這個11月,OKAPI編輯選書給你10種面對生活的練習方向。

59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