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動物好朋友

Emily/動物為我們付上的愛的代價──讀《愛為何使生物滅絕》+《就算牠沒有臉》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有時候明明是愛,卻造成傷害,人際之間如此,人對動物也是。彼得.克里斯蒂(Peter Christie)的著作《愛為何使生物滅絕》,與黃宗慧、黃宗潔合著的《就算牠沒有臉》,宏觀也貼近日常地,檢視我們對動物的複雜情感,並思考如何能夠減輕傷害。

愛為何使生物滅絕?在野生動物瀕危的時代,檢視我們對寵物的愛

愛為何使生物滅絕?在野生動物瀕危的時代,檢視我們對寵物的愛

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

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

人與生俱來有著親生物性,這天性源自遠古的基因,我們本是與自然相融共存的生命共同體,即使已發展出極其複雜的社會,天性依然被動物的聲音和身影所吸引,看到壯麗山河會震攝感動。想想動物是童書恆久不衰的主角,很多人選擇飼養寵物,豪宅也講究海景山色……通通都是人們渴望與自然連結的例證。

喜歡與渴望親近,便難免誘發佔有欲,然而,管理欲望卻一直是人類的難題。《愛為何使生物滅絕》基本上在告訴大家,自然生態已被搞砸到什麼地步,我們的愛已害慘了多少物種,盼望認清真相後能夠有所改變。

人類情感的特點之一是偏心。具親和力、長相討喜的動物一方面受到眷顧,依仗人類的庇蔭得以茁壯繁衍,例如能夠輕易融入都市的貓狗。但若受青睞的是「奇珍異獸」,如書中提到的蠑螈、鸚鵡等等,也會被拉進我們的生活環境,以致在原生棲息地幾近滅絕。野生動物被濫捕,不當運輸,拔爪、脫牙、剪翅……除去任何讓人不安與不方便的特徵,與原生生態絕緣地活著或死去。

\墨西哥鈍口螈受水族愛好者喜愛,2006年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
\小葵花鳳頭鸚鵡,2000年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被看上的動物會受到傷害,被忽視的物種亦不斷被犧牲。我們把寵物視為家庭成員般疼愛,原是真摯和負責的表現,可是這份愛卻壓迫了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人們生活品質愈提升,就愈講究寵物的飲食與生活條件,飼養寵物的必須品和奢侈品所耗費的資源非常驚人,導致許多野鳥、哺乳動物、爬蟲類、兩棲類與魚類等等,只能在不斷縮小的荒野中瀕臨滅絕。

養寵物我從來只考慮自己養不養得起,卻沒想過全世界許多人都養,環境是否負擔得起?地球生態本是張龐大精密的網,明知道失去生物多樣性對人類是致命威脅,可是愛著家裡獨一無二的動物同伴,實在太容易忽略遠方那些沒有名字、看不到臉孔的生物。

當問題巨大又嚴峻,好像立即要人捨棄一些既得利益,便可能出於無力感和防衛心態,乾脆不去想、不去看。因此閱讀《就算牠沒有臉》給我很大的安慰,作者黃宗慧、黃宗潔不帶批判的溫厚態度,營造出安全的心理空間讓讀者了解事實,再慢慢思考個人立場。讓我最深刻是作者同情動物的同時,也同理人類。對於我們加諸動物和環境的傷害,個人可能會有點愧疚、有點逃避,對他人則很容易斥為無知自私。傳播動保和生態知識的時候,若態度隱含優越感,或表達方式充滿了情緒暴力,通常只會引至反感和對抗,對情況毫無助益。而動物就在人們溝通無效的蹉跎中,持續受苦與犧牲。

說到愛動物,很多時候便會跳到「那你不要吃肉啊」這種非黑即白、過度簡化的結論。始終有人認為,談動物福利但又吃肉是偽善。這讓我想到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1929- )在《人類存在的意義》裡說,我們每一個人在本質上都是充滿矛盾的。最明顯的內在衝突,是我們既有自私也有利他的基因——自私有利於個體的生存,無私奉獻則有利於整個群族存活。所以我們既是聖徒,也是惡人,既追求真理,也有虛偽的時候,這就是人類歷經數百萬年演化之後的模樣。

《就算牠沒有臉》也引用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觀察,「惡之所以無法根絕,不只因為人心中本來就有惡的存在,也因為惡對人類的生活是具有意義的,所有的創造背後都隱含著破壞。」回想每個人年幼時,都可能因為好奇、有趣,想試試看有什麼後果,而破壞過一些事物、殘害過昆蟲和動物,這便是破壞和發掘未知對人類的吸引力。

人類存在的意義【新版】:一個生物學家對生命的思索

人類存在的意義【新版】:一個生物學家對生命的思索

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

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

若能誠實面對人性之惡、自私與矛盾,然後務實面對現況,我們要吃肉和利用動物,但也同情牠們。讓兩者並存,總好過迴避問題、放棄思考。卸下過多罪惡感產生的心靈負擔,或許更有餘裕去關心取得肉食、使用動物的方式是否合宜。

可能有人覺得,野生動物能夠生活在動物園、觀光農場、餐廳/咖啡廳裡,既能讓人親近認識,動物也受到照顧,沒什麼不好吧?作者卻讓我們思考,這類動物消費場所雖然讓民眾以成本最低、最有效率的方式接觸動物,可是由於互動時間短暫,又將動物縮限在最可愛或較罕見的少數幾種,牠們其實是被「淨化」過的存在,甚至只是一種想像的產物。

就連「可愛」本身,也是一種被淨化過或錯誤投射的概念,某程度上只強化了都市邏輯下對動物存在的排除。當無臭無菌、不難不煩成為親近動物的誘因,這種接觸恐怕只會讓人離動物和生命的真相更遠。

書中提到勾起許多人回憶的大象林旺,人們親切地喊牠「林旺爺爺」,說牠享86歲高壽,「獨領風騷半世紀,共享溫馨四代人」。然而,何曼莊的《大動物園》給出另一個真實視角:林旺50歲時,在無麻醉的狀況下切除大腸腫瘤,從此性情大變,「牠的一生多災多難,命卻比誰都硬,牠見證了戰爭,承受了戰爭的後果,卻從來不曾明白真正的原因。

大動物園

大動物園

連同香港的大象天奴與日本的花子,除去明星光環,其實都是被終生囚禁的孤單生命。我們對動物的敘事,如果只沉浸在粉紅泡泡般的單一視角,對牠們實際的遭遇和感受習焉不察,這樣的愛,會不會像恐怖情人?

有時候我會想,人知道愈多真相便愈難快樂,這是好事嗎?自從發現有些厲害的動物照片是殘酷擺佈的結果,我便臉色陰沉地略過;我也想親身接觸貓頭鷹和狐獴,可是想到牠們一個是夜行性猛禽,一個本來是沙漠裡的群居動物,我怎麼好意思走入店內買一杯咖啡就見到牠們……也許這也是人心永恆的矛盾,一方面想單純享樂,另一方面卻忍不住求知求真。其實每個人還是有消費動物的自由,可是,若明白滿足欲望的背後牠們付上的代價,願意容納真相帶來的不安,也算有把動物放在心上?

台灣的林旺(圖/wiki

香港的天奴(圖/wiki

日本的花子(圖/wiki


愛有百千種層次與面向,親愛背後往往有隱而未見的殘忍。然而有了這份認知,或許就能朝著較理想的方向寸進。《愛為何使動物滅絕》與《就算牠沒有臉》分享了許多知識與洞見,讓我們反思現代人與動物、生態的關係。我覺得大家接觸這種複雜難解的議題時,可先用關心和好奇的心態去了解,不必過分沉重或急於遣責/自責。無知之惡凡人皆有,從無知、察覺以至提升,是一生的過程。

我記得生物學家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森林祕境》《樹之歌》作者)說過,我們不需要否定人做為生物的本性,身為靈長類動物的人類,在心智進化後試圖操控萬物的作為,先不論是否美善合宜,也屬大自然的一部分。同情動物,也同理人類同胞的侷限,再運用我們大腦兼容感性與理性的優勢,在日常盡可能作出較佳的選擇。畢竟人類再有局限,還是擁有一定的選擇權,而動物才真的沒有。


愛為何使生物滅絕?在野生動物瀕危的時代,檢視我們對寵物的愛 (電子書)

愛為何使生物滅絕?在野生動物瀕危的時代,檢視我們對寵物的愛 (電子書)

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 (電子書)

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 (電子書)



作者簡介

陳麗琼,70年代生於香港,80年代移民澳洲,皇家墨爾本科技大學平面設計系畢業後,回到香港當平面設計師。2006年移居臺灣,曾是臺北上班族,現在是自由插畫師、作家。經營臉書粉絲頁「我愛陳明珠」。
重視早餐,喜歡閱讀、繪本。天蠍質重。養過四隻有人名的貓,現與13歲的陳明珠(貓)居於淡水。
著有《Emily的貓》、《小港包的台北五四三》、《我愛陳明珠》《陳明珠愛我》《黑的扭蛋機》《指繪快樂》。最新作品為散文集《想念的總和》

✎OKAPI專訪:「我想證明自己沒那麼脆弱了,因為我敢讓別人看到我的傷痕。」──專訪 Emily Chan《想念的總和》



 延伸閱讀 

以動物為鏡:12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

以動物為鏡:12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

馴化的狐狸會像狗嗎?蘇聯科學家的劃時代實驗與被快轉的演化進程

馴化的狐狸會像狗嗎?蘇聯科學家的劃時代實驗與被快轉的演化進程

動物們的青春:從動物到人類,醫師與動物行為學家打破物種隔閡,揭開青少年時期的真正意義與祕密

動物們的青春:從動物到人類,醫師與動物行為學家打破物種隔閡,揭開青少年時期的真正意義與祕密

獸醫超日常:犰狳、鬃狼,有時還有綠鬣蜥,《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特聘獸醫顧問的跨洲診療紀實

獸醫超日常:犰狳、鬃狼,有時還有綠鬣蜥,《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特聘獸醫顧問的跨洲診療紀

忘了自己是動物的人類:重思生命起源的歷史與身而為人的意義

忘了自己是動物的人類:重思生命起源的歷史與身而為人的意義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情色產業的背後,原來是這樣的?

    從AV到情色商品、提供性服務的場所,以性為商品的產業因著人們的需求有著鮮活的生命力,但也衍生出各種值得探討的議題。透過五篇文章一同看見性產業的幕後故事

    907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情色產業的背後,原來是這樣的?

從AV到情色商品、提供性服務的場所,以性為商品的產業因著人們的需求有著鮮活的生命力,但也衍生出各種值得探討的議題。透過五篇文章一同看見性產業的幕後故事

90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