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套微笑日記》是一本乍看平凡的圖像小說,如果匆匆翻閱,或許你很難理解,蕾娜.塔吉邁爾(Raina Telgemeier)這系列「蕾娜的成長記事」是如何從2010年出版以來就深受美國兒童、青少年與家長擁戴,直至今日仍暢銷不墜。可事實上,平凡樸實正是這系列的核心。這本圖像小說從蕾娜自身的青春期經驗出發,11歲的她才剛被告知要做牙齒矯正沒多久,就因一場遊戲而摔斷門牙,準確來說,是一顆門牙被摔斷,一顆門牙被撞入牙齦,牙齒矯正因此變成一場耗時的戰役。她必須配戴各類矯正器,施行一系列手術,而在這過程中,她也從六年級、七年級、八年級,到進入高中,面臨了各式各樣的成長課題:戀愛、外表、友誼……
俗常的成長課題,以及一項平凡但陌生的經驗:戴牙套,形成了奇特的化學作用。我們總會在成長後,遺忘了「長大」是由一連串的小事所構成的,小孩不是一夕之間長大,是歷經諸多如:戴牙套、穿胸罩、刮鬍子、長痘痘、月經到來等等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體驗後,才跨入青少年階段。做為大人,很難同理小女孩對月經來臨的緊張與陌生,很難想像男生頭一次使用刮鬍刀的躍躍欲試與擔憂,那對我們已經太過平凡而普通,早已融入日常生活,就算有餘下什麼情緒,大概也只是厭煩與例行公事。所以,如《神啊,你在嗎?》中瑪格麗特煩惱月經還沒到,深怕自己成為死黨中最晚的一位,介意胸部還沒發育;如《牙套微笑日記》中蕾娜在意成為「大鋼牙」會影響她的異性緣,想嘗試接吻,但不想跟「那群臭男生」玩玩而已──這些作品的難能可貴在於,作者們都鉅細靡遺描寫這些成長後容易被淡化、模糊的徬徨經驗。大人可能覺得沒什麼的「小事」,對於即將經歷、或正在經歷的青少年讀者而言,是真真切切,屬於轉大人的現在進行式。
除了細緻描寫成長的標誌性經驗外,《牙套微笑日記》的另一條主線,是自我認同。蕾娜的日常煩惱中,面臨的是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她討厭被朋友貼標籤,討厭被當成書呆子,又害怕自己真的像朋友所言,太認真了,開不起玩笑;她開始注意到異性,煩惱如何引起對方興趣?又暗忖我願意為他改變多少?她怕成為別人的討論話題,卻又在朋友指出「也許根本沒人注意到你」後更加不愉快;她想快快長大,好比升上高中時,期待出現煥然一新的變化,卻對於「沒什麼不同」感到失望。那樣瑣碎的點滴心路,也許會覺得零碎鬆散、沒有明確的主線,可主線很明確,那就是成長所帶來的自我感。
《牙套微笑日記》另一條主線是自我認同。(圖/《牙套微笑日記》內頁)
我特別喜歡圖像小說中兩項情節,一是蕾娜與學弟互有好感,可某天起,她開始注意起另一名籃球隊隊員,那還未發展、尚在曖昧的感情頓時夭折,你很難責備蕾娜變心,畢竟他跟學弟根本還沒什麼,卻也可以同理她的愧疚。還有她在一次過頭的惡作劇後,決定跟損友們劃清界線,也才看清自己一直讓不適合的朋友占據社交圈,開心能按照自己的步調生活。
書中也探討青少年在交友時的各種心態。(圖/《牙套微笑日記》內頁)
作者沒有刻意放大這兩起事件將其戲劇化,反而是淡化情緒,因為那只是流水帳生活中比較特別的印記,如此而已。我私心以為,這也是這本「牙套微笑日記」之所以不照原文書名:Smile(微笑),而另取名稱的用心所在,是啊,雖然講述的是長達四年半的整牙歷程,可那就像日記般,記錄在一日復一日的成長後,能露齒微笑、有自信的自己!
作者蕾娜.塔吉邁爾相關作品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