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偵探社

女星死亡真相黑幕重重,改編自台灣真實懸案的小說如何巧妙收尾?──讀《血色芙蓉》

  • 字級


塵封多年的未解命案

疑案辦:血色芙蓉

疑案辦:血色芙蓉

《血色芙蓉》的故事,由專門調查陳年舊案的「疑案辦」成立作為伊始,帶出了主要追查的三個角色:調查局出身的「達總」、前FBI探員的「教授」程允鋒,以及台越混血新住民第二代、立志成為首位女性警察署長的刑事局「夏隊」何萃夏。他們的第一個任務,便是追查塵封已久的女星周芙血案。

然而,為什麼是周芙?芳華正茂,卻遭遇橫禍的她,在親友的記憶中必然是永恆的存在,但對於大眾而言,周芙不過是來不及大紅便悲劇性逝世的明星,世人對她的印象早已風化,對她的死也早已不復記憶。為什麼要挑選這個案子?作為「疑案辦」打正旗號的第一案,此案的特殊性與代表性又在哪裡?

隨著故事鋪陳而下,讀者將慢慢地發現,原來周芙案的背後並不簡單。該案的關係人中,不僅有與之相戀的豪門巨富、殺人不眨眼的黑道幫派,更有著一樁正在調查中的掏空案……。事隔將近三十年,關係人都還在,但相關的物證卻所剩無幾。這個才剛組成、彼此之間並不和睦的新團隊,能順利地破解此一案件嗎?由他們組成的「疑案辦」,是否能順利地運行呢?

在真實的基礎上,開始虛構

忘記從何時開始了,赫然發現我所喜歡的許多小說與影劇中,都有著真實案件的影子。馬克.吐溫說得好,有時候真實比小說更加荒誕。因此,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情節與動機,都可能有人在世上已經做過了。這些荒誕是如此地令人費解,因此我們的目光不得不更加地投注其上。

說起來,馬克.吐溫的這句名言,實際上是有後半段的:「(因為)虛構必須建立在可能性上,但真實不必。」在我看來,這段話正可作為實案改編作品的某種註腳。為什麼有許多作家與編劇前仆後繼地以未解/費解的真實事件為基礎,將之改編為各式各樣的作品?對我而言,那是因為這些案子裡有什麼吸引著他們,驅動著他們或檢視或編造各式的「可能性」,顯現出這些事件如若獲得解答的樣貌──那是刻在我們基因中的、「想知道」的欲望。

《血色芙蓉》正是奠基在此種欲望上的小說。小說中的周芙命案,明顯影射了同樣發生在1993年、轟動一時的湛蓉命案。如若就細節仔細地辨認,當會找到更多類似之處吧?然而,這也是此類小說最大的危險之所在:一個不小心,故事便由情節走回了細節,從虛構走回了非虛構。特別是在故事背景直接架構在同一時空的時候,小說家簡直像是在鋼索上行走著:他的一邊,是對時空背景、時代氛圍、生活用具乃至於口語習慣的寫實追求;另一邊則是避免現實的過度侵蝕,以維持小說的虛構性。

野球俱樂部事件(第6屆【金車.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作品)

野球俱樂部事件(第6屆【金車.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作品)

幸好,作者唐嘉邦對此並不陌生。社會線記者出身的唐嘉邦,對案件與地方勢力等議題本就理解甚深。而他首部小說《野球俱樂部事件》則是背景設置在台灣日治時期的故事。在保留了強烈的時代感之餘,卻也兼具了十足娛樂性。因而,聽聞他即將動筆寫就「疑案辦系列」的首部小說時,我著實相當期待──他會如何解開懸疑已久的明星命案?又會如何刻劃我們雖曾身處,但許多細節卻早已不復記憶的現代世界?《血色芙蓉》會是一本什麼樣的小說呢?

虛實交織、細節精到

讀完《血色芙蓉》,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唐嘉邦在「疑案辦」的成立,以及偵查案件的過程中對台灣警察與調查體系的描寫。就我個人的閱讀經驗而言,能將警檢調體系梳理清楚的作家,雖非沒有,但卻稱得上少見。能將複雜的體系乃至於彼此間勾心鬥角的樣貌清晰勾勒的更屬罕見。做為長期的推理小說讀者,在我的自我反省清單裡,長久以來有著這麼一條:比起台灣的檢警體系,我更加熟悉英、美、日的檢警體系(或者至少是他們的官階)。

我想我並不孤單。幸運的是,這樣的狀況或許不會再持續多久了。隨著相關專業普及之風的盛行,與台灣本土創作風氣的興起,這一條應該很快地就會被劃掉了吧?在林慶祥的《刑警教父》、張國立的《乩童刑警》後,讀到了立體地描繪了警察體系的《血色芙蓉》,讓我更是如此確信。

刑警教父

刑警教父

乩童警探三部曲套書

乩童警探三部曲套書

延續著此一主題,《血色芙蓉》也巧妙地讓歷史上的懸案有了一個戲劇化的收尾。然而由結局來看,破案單位「疑案辦」的挑戰卻正要開始。他們要偵辦的下一個案件是哪一件,又會引領我們看到什麼樣的風景呢?

令人期待!


疑案辦:血色芙蓉 (電子書)

疑案辦:血色芙蓉 (電子書)




路那(推理評論家)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台大台文所博士候選人。小說嗜讀者,評論散見各處。合著有《圖解台灣史》、《現代日本的形成》。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第54屆金鐘獎獲獎戲劇出爐!這些戲劇為何全民追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們與惡的距離》還有各大話題好劇,這些入圍金鐘的台劇不僅僅是戲劇,更點燃觀眾心中的某些感知,熱潮蔓延到整個社會。

519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