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時有人能告訴你,你不是無路可去,能不能讓你感覺不那麼孤單一點?
這城市只要曾經有人理解你,是不是壞掉的東西有一天就會好起來?
你說腦袋沒問題阿,只是有時候像得了瘋病,那不是跟感冒一樣嗎?但為什麼這樣的你,就不值得活下去? 電影《陽光普照》說,「我們都曾受過傷,才能成為彼此的太陽。」
他們卻都說離瘋子遠一點,因為瘋子殺人不用坐牢,那是在說我嗎?
思覺失調症一向被看成是精神疾病的「重中之重」,因為發病時會出現的妄想、幻覺與行為症狀,讓人覺得不尋常,因而感到擔憂,甚至害怕。而有部分的病人會反覆發作,因而給人不易治療的印象。也因此在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演員曾有「得到思覺失調症不如得癌症」的疑惑。
(圖/謝明憲提供)
追本溯源,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直譯拉丁文的Schizophrenia而來),後來在台灣精神醫學會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積極推廣下,由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於民國103年5月起更名為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一詞反映了Schizophrenia的兩大主要病理:思考與知覺功能的失調,而「失調」二字同時也代表它「恢復的可能性」。原本期待藉由更名,帶動華人社會精神疾病的去污名化;不過更名至今將近七年,許多人對思覺失調症的認識,仍然有所侷限。
思覺失調症就像癌症一樣,是身體的疾病
誠如癌症是身體特定器官組織產生惡性變化一樣,思覺失調症就是腦部的生病:在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從基因表現改變,進一步引發大腦中的神經元發展異常以及內在訊息處理改變。由於每個人內在主觀經驗(思考、認知功能與知覺等)的改變,外人並無從得知(就像一台電腦,能夠執行什麼程式或有沒有中毒,要藉由電腦的螢幕才能觀察一樣),所以通常我們看到思覺失調症患者,都是因為他的外顯言談、行為與情感已經不對勁了。
思覺失調症有哪些症狀?
簡單來說,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包括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正性症狀是指在一般正常人言行範圍之外,患者多出來的特徵,譬如「幻覺、妄想、異常的言論與行為」等;負性症狀則是指患者缺乏一般人應有的外顯言談、行為與情感,包括「缺乏動機、情感淡漠、社交退縮、思考貧乏」等。此外,就像有些內外科疾病患者會否認自己的疾病一樣,思覺失調症患者常有缺乏病識感、否認自己生病的情況,主要原因除了患者「當局者迷」深限於妄想與幻覺,也由於思覺失調症的腦部病灶,涵蓋了人類做決策與自我察覺的大腦區域。
為什麼思覺失調症通常在青少年晚期或成年發病?
人類大腦的發展需要時間:儘管嬰兒出生時大部分大腦已經發育齊全,但是童年與青少年期間大腦仍持續發展。在發展的初期,大腦所產生的腦細胞比成年後實際上所需的腦細胞多很多;而後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童年「生長過度」的大腦,都會透過所謂的「修剪」(pruning)歷程,來刪除不需要的細胞。大腦最後一個發育完整的部位是額葉皮質:額葉皮質牽涉到人類最複雜的思考與行為模式,也是思覺失調症患者經常出現異常的部位。隨著青春期腦細胞被「修剪」刪除,以及在青少年晚期與成年所承受的挑戰與壓力越來越大,發展異常的腦部在捉襟見肘下(海水退潮,才知道誰沒穿褲子),就會讓思覺失調症的症狀顯現出來。
思覺失調症需要藥物治療?
每個人生活都有壓力,有壓力時專業心理諮商可以協助調適舒緩壓力。但是如果後天環境壓力作用在發展異常的腦部,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思覺失調症發病:當然還是要治療思覺失調症,而不是僅僅拿走那根稻草。許多腦科學研究指出,思覺失調症的每一次復發,都對大腦皮質造成一再的損傷,造成大腦認知能力下降、判斷能力不佳,也連帶影響到該次急性發作緩解之後的生活職業功能。思覺失調症的藥物治療,藉由調整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來改變大腦中的神經元發展異常,以致於改善患者的思考及外顯言行。針對缺乏病識感或是負性症狀嚴重以致於無法規律服藥的患者,精神科醫師也會依專業考量數星期施打一次的長效針劑,以避免一再地復發對患者大腦造成傷害。
思覺失調症患者真的是不定時炸彈嗎?
並不是!世界各國的思覺失調症研究都顯示:相較於一般人口,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暴力事件所佔的比例極低,而且絕大多數有治療的思覺失調症患者並沒有暴力傾向。相較之下:有暴力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通常與酗酒嗑藥(這也是導致發病的外在因素之一)或是沒病識感拒絕服藥有關:這些因素都會造成復發,影響真實生活中的判斷決策,從而做出令人遺憾的行為。
家屬與支持系統的角色
每個人內在主觀經驗的細微改變,外人並無從得知,但是家人與好朋友朝夕相處,最有可能早期察覺變化,並且協助其舒緩壓力,避免外在因素惡化其精神健康。對於包括思覺失調症在內任何疾病的患者,家屬與支持系統的過度期待或刻意忽略,都無助於疾病的治療。適度的關懷,鼓勵患者求助就醫,使其持續維持治療與復健過程。家屬的陪伴鼓勵與支持,才能夠讓思覺失調症患者回歸家庭與社會。
破除迷思,不再恐懼
恐懼往往出自於無知,思覺失調症並不是絕症。現代醫學持續進步,許多年前我們認為「癌症、愛滋病」是不治之症,現在都已經有不錯的治療,思覺失調症也是一樣。身為現代社會一份子,每位讀者都有必要透過概念的釐清,縮短我們與思覺失調症的距離,破除過去對於思覺失調症的迷思。
如何縮短我們與思覺失調症的距離?建議認識思覺失調症的五本必修書單:
- 《思覺失調症:你應該知道的事實》(第四版)
推薦理由: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院士、我國第一個精神科醫師背景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莊明哲教授,率領另外兩位美國精神醫學頂尖研究學者,為一般大眾費心撰寫一本淺顯易懂的「12個對思覺失調症最核心的提問」,從基本知識到最先進研究均無縫接軌。
推薦理由:專攻思覺失調症和躁鬱症的美國臨床醫師最新版著作,內容豐富充實,涵蓋了思覺失調症各種層面,是本批判性與慈悲心兼具的寶典。
推薦理由:在舉世聞名、全加拿大最大的精神科教學醫院:多倫多「成癮與精神健康中心」(CAMH),開箱精神科醫師的一週工作日誌。書中第六章有闡述思覺失調症的神經科學理論。
推薦理由:精神疾病患者殺人就不用坐牢?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泰斗楊添圍醫師,透過淺顯又詳盡的分析,娓娓道來精神異常抗辯的歷史與觀念演變。
推薦理由:亞曼醫師使用腦血流量之神經造影(SPECT),展現出異常行為與情緒背後的腦內變化與不同腦區及迴路的功能,讓讀者得以一窺包括思覺失調症在內許多疾病的腦部病灶。
作者簡介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曾於2003至2004年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進修精神疾病之神經生理研究。目前為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與臨床助理教授。專長為思覺失調症、雙相情緒障礙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此外,也致力於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等生物訊號的分析,探索各類精神疾病的腦部機制。
謝明憲愛好悠閒的步調、陪伴與聆聽他人。「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在旅程中,在乎的不是速度有多快,而是大家開不開心。著有《開心紓壓:給壓力一族的心靈妙方》。
你好,我是心理系》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是焦慮的根源
你好,我是心理系》走過憂鬱,我們都是彼此的太陽,從無盡黑暗到無限溫暖
你好,我是心理系》我們就是她,她就是我們。沒有一個人需要經歷這些事
你好,我是心理系》是怎樣的世界讓孩子們覺得死了比活著痛快?
你好,我是心理系》不是因為你不好,所以你失去;不是因為你沒有資格,所以你失去。雖然悲傷存在,但愛也一樣存在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