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汪正翔/仙女的人設是什麼?(作者真的飄起來了)──讀倪瑞宏《仙女日常奇緣》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仙女日常奇緣:藝術家倪瑞宏的女子妄想

仙女日常奇緣:藝術家倪瑞宏的女子妄想

看完《仙女日常奇緣》會有想用很ㄎㄧㄤ的筆調來寫一篇書評的衝動,但是馬上我就放棄了,因為人不是想ㄎㄧㄤ就可以ㄎㄧㄤ的。而且我覺得這本書有一個很嚴肅的主題可以探討。

首先從「我想用一個ㄎㄧㄤ的筆調」來談,當我這樣想的時候,其實是我想要切換我的人設。而驅使我這樣做的原因是,倪瑞宏所書寫的主題,不論是女性、宮廟或是酒店都離我太遠了。閱讀本書時,我會有一種窺看的快感,好像人類學家跑到一個新大陸去觀察異文化一樣,而轉換一種說話的語氣會讓我感覺比較貼近一個特殊的文化。但當我把這本書看到最後,我發現倪瑞宏認識的許多人就是我身邊的朋友。而且有一個驚人的事實,那就是她其實是我的臉友。這件事又沒那麼好驚訝的,台灣藝術圈就那麼小,但因為這個連結讓我忽然覺得我去設想她處於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或是我要用一個截然不同的語調去評論這本書很奇怪。

當我放棄「她跟我好不一樣」的獵奇眼光,我發現,倪瑞宏就像許多當代的創作者,他們有一種特質,就是後設的去觀看自己的人設。那倪瑞宏的人設是什麼呢?以這本書而言,當然就是仙女了。可是仙女的人設又是什麼呢?仙女的人設其實不是固定的,而是一個在歷史中被建構的過程。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這本書視為一個仙女人設的探討與實踐,我們看到書中考據了仙女的由來,也看到作者自己去參加各種仙女相關的活動。


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這本書視為一個仙女人設的探討與實踐,我們看到書中考據了仙女的由來,也看到作者自己去參加各種仙女相關的活動。倪瑞宏曾參加宮廟的仙女甄選比賽。某種程度上,我們可將本書視為一個「仙女人設」的探討與實踐。(圖/《仙女日常奇緣》內頁)


當作者把這一個動態的人設與自己聯繫在一起,作者本人也真的飄了起來。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那種飄,而是好像她往後站了一步,然後去看自己的人生,關於愛情、工作與藝術家生涯。另外一個飄飄的感覺,是你不知道她書中的那些分析是真的還是假的,你感覺那介於廢文跟觀察之間。還有的時候她甚至煞有其事地提出一些建議,譬如「如果你很孤單,你會有什麼徵狀。」沒有比這更能夠說明一種後設的,也就是當代藝術家的角色了。


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這本書視為一個仙女人設的探討與實踐,我們看到書中考據了仙女的由來,也看到作者自己去參加各種仙女相關的活動。(圖/《仙女日常奇緣》內頁)


進一步而論,所謂的藝術,不論繪畫還是攝影,在當代藝術這個階段,已經不是為了去顯現什麼真實了。更多時候,我們是後設地去觀看這個世界的真實是如何被建構,自我又是如何被建構。當然這需要一些訓練,譬如爬梳資料的能力,或是以某一個媒材來進行轉化,但是說到底這是一種態度更具體來講,倪瑞宏的作品是一個潛文本。這在當代藝術之中可能比起美感或意義更為關鍵。藝術家往往透過一個看起來俗套、無聊的題材,最後卻挖掘出一種細微的機制。

我想借用當代攝影中的「私攝影」取向來討論。本來,當代藝術跟私攝影的精神是衝突的,因為私攝影有一種直白、坦率的意圖,但這在當代藝術之中被視為一種落伍的信念。更多時候人們發現,所謂的「本真」是建構出來的。那些看起來很私密的照片,其實背後也有拍攝者跟被攝者之間的權力關係;但事實上當代藝術並沒有放棄私攝影,許多創作者使用私攝影的風格時,是去玩弄那個真誠與操弄之間的界限。譬如拍攝一個家庭的場景,搭配打燈,可是燈法並不十分細緻,於是看的人就會產生疑惑:究竟這是日常生活中的隨拍?還是擺設出來的場景?

倪瑞宏的作品也有這樣的氣質,她使用非常日常的素材,譬如牛奶紙盒,這讓人覺得有一種坦率感。她處理的題材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個人境遇。但是她繪畫的視角,很像傳統中國風俗繪畫之中的視角,就是有一點點俯視,藉以呈現人物與空間關係。在傳統繪畫中這是為了述說典故,而倪瑞宏藉由這個手法把個人的經歷轉化成一個普遍的處境。對於嚴肅的觀眾,可能會因此覺得有些挫折,因為他們既不能看到一個人掏心掏肺的生命經歷,也不能視此為一種抽象藝術的轉化,譬如把這些仙女的踏查視為角色的扮演。但正是這種「展演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模糊的關係,使這本書最終讓人覺得振奮,所謂的「我就是扮演我」的這個過程。


3333倪瑞宏用藝術省視自己的生命,也將自己的生命轉化成為作品。(圖/《仙女日常奇緣》內頁)


如果要我推薦給就讀藝術學系的年輕人一本書,我就會推薦《仙女日常奇緣》,不是因為書中提供什麼正面、有用的資訊,也不是作者描述的藝術世界多麼怪奇有趣,而是她展示了一種藝術的能力,就是用藝術省視自己的生命同時也某種程度上將自己的生命轉化成為作品。這件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大多數在台灣從事藝術的人,終其一生都不會在社會上具有什麼位置,所以我們只能依靠自己,把如碎片般的生活串連成一個人設。

但我們又不能串得太認真,如果我們真的相信自己就是那個人設了,我們就會被這個人設的缺陷所傷害。這是所有心理勵志書籍對我而言無效的地方。把日常生活當成展演,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決定自己的樣子。事實上,我們所能夠形塑的人設都是牢牢綁定在我們所擁有的資源上。人設的概念之所以重要,是我們能夠比較平靜的接受人設所帶來的好處與壞處。

藝術市場七日遊:天價藝術品,這麼貴到底誰在買啦!(藝術市場探密2015全新封面改版)

藝術市場七日遊:天價藝術品,這麼貴到底誰在買啦!(藝術市場探密2015全新封面改版)

另外一個讓我想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作者一直在詢問:到底做為藝術家是什麼?我發現大多數搞藝術搞很久的人都不問這個問題了,甚至他們把問這個問題當成一種幼稚的表現。這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藝術市場七日遊》作者有一次跑到藝術學校,問學生:藝術家是什麼?學生說「藝術家就是做藝術的人」、「藝術不可定義」、「藝術就是生活」等等,作者表面上笑笑的,可是心裡很暴怒,覺得這都是一堆套語。她也聽過有些非常有名的藝術家會耐心回答這個問題,只是非常的少。大部分人都把「藝術是什麼」當成一個鄙夷的問題。

會有這個現象有兩個可能:一個是我們真的不知道藝術家或者藝術是什麼,所以只好說些話應付過去。另一個是我們感覺自己知道藝術是什麼,但不能用言語傳達出來,說出來好像就不對了。這裡有兩個謬誤,一是,我們混淆了「無法傳達」跟「不可討論」這兩件事,譬如「神」應該是最不受定義、無法表述的存在,但這並不妨礙相信宗教的人不厭其煩的一遍又一遍討論神是什麼。二是,我們認為言語是有害藝術的,因為這樣就不直覺了。確實,言語不等於藝術,可是不言語也不等於藝術。也就是不講話並不能代表我所感受的就比較純粹,搞不好我們相信的是更約定俗成的東西。

而真正讓我們必須詢問「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的原因是,我們就是掙扎的活在這個世界上,然後從事一個沒有什麼報酬的事情。即使我們得了獎,受到了肯定,甚至於有了一點收入,說到底這跟仙女一樣,都是一個被建構出來的幻象至少是某種主流意識形態的產物。所以我們有時候必須開個玩笑,或是以一種不正規的方式去詢問它,這不是藝術家的叛逆或亂搞,而是我們不確定藝術到底是什麼模樣。


仙女日常奇緣:藝術家倪瑞宏的女子妄想 (電子書)

仙女日常奇緣:藝術家倪瑞宏的女子妄想 (電子書)


作者簡介

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創作碩士(肄業),接案維生,也從事攝影評論與創作。著有《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合著《認同的例外:他們的飛行紀事》《攝影泡沫紅茶》。目前看得見,會按快門。
seanwang.format.com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正常人》作者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新作在講什麼?(順便複習舊作)

繼廣受歡迎的小說《正常人》和《聊天紀錄》之後,莎莉.魯尼(Sally Rooney)再次以《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獲得愛爾蘭圖書獎肯定,本作圍繞著四個角色交織的關係開展,呈現人與人之間的友誼與愛情關係糾葛。她如何刻劃這四個生動的角色?又透過哪些個人生活體驗帶入書中情節?

127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