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星空燦爛,像無數燃燒的小宇宙,創作的能量正在爆發。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為什麼要寫?要怎麼繼續?本企畫邀請六位深受年輕讀者歡迎、高中校園文學獎評審經驗豐富的作家,擔任三大文類導師,請他們回溯養成、相談創作之路。看青春與創作怎麼碰撞、怎麼摩擦?原來現在厲害的大人們,在創作的最起步也曾經猶豫徬徨。老師們又想給年輕創作者什麼建言?請看我們的訪問────
回溯養成:個人經歷帶給我的養分,遠遠多過文學教育或喜歡的書籍所帶給我的
Q.還記得你的第一次發表的作品嗎?那次的發表對你人生的影響是什麼?
林達陽:國中高中時在校刊上發表的作品,可能是跨出舒適圈的第一步。那時對「文學」的認知還不是很明確,混雜了作文、日記、某種話語特權、文字形式的各種表演、表達自我、像大人一樣有條理地說話、抵抗各種成規束縛、理性表達的同時不用隱藏真正的情緒和想法等等。真正的文學,只佔了一點點。
但或許就因為這樣錯誤而且過份自由的認知,給了自己莫名的勇氣。第一次發表的作品到底是哪篇、寫什麼,已經很模糊了。但現在回頭看,最大的影響或許是:每個人看見的世界原來是不同的,但只要用心讀,你是可以透過別人的眼睛看見世界的;只要用心寫,別人則可以穿透你的眼睛,看見內在的你。
Q.成長背景曾帶你創作養份嗎?你是怎麼使用(或遺棄)這個部份?
林達陽:寫作以外的個人經歷帶給我的養分,遠遠多過文學教育或喜歡的書籍所帶給我的。國內外的旅遊經驗,經營文學社團和球隊生活的回憶,青春、海洋、愛情、住過的城市風景,還有養過的貓咪、老鼠、魚、各種植物,帶給我很多可說的故事。但比起故事,帶給我更多的可能是在這些過程中所經歷的快樂和痛苦,尤其是孤獨。
嘗試從那些孤獨中找尋意義的路徑,然後通過它們、抵達自己的心裡,這樣是散文。
嘗試找尋意義,然後永不放棄的懷疑、破壞、推著自己重新進入著迷困惑或盲目相信的狀態,這樣是詩。
Q.曾讀過哪些顛覆你對散文想像的作品?
林達陽:一開始在高中接觸到的啟蒙讀物,意外引導我從最初就走入比較艱深的路:最早是楊牧的《葉珊散文集》,後來接著看了《亭午之鷹》,再來大學時讀的是《年輪》、《疑神》、《星圖》,都不是典型可以作為寫作範例、甚至很多地方挑戰了文類邊界的作品。這樣的閱讀經驗,大大翻新了我對散文的「散」與「文」的認知,更著眼在兼顧自由與精煉的平衡,而非明晰、溝通等特質。
在這樣的閱讀旅途中,印象深刻的散文還有很多。其中真正帶來一段時期震盪的,還有唐捐的《大規模的沉默》和楊煉的《鬼話》,以及羅智成在《泥炭記》和《傾斜之書》裡一些短文書寫,分別以髒惡與聰敏的口吻,示範了打動人的新途徑,算是打開了兩種不常見於主流散文的、對文學與美學的想像。但真正對我帶來更深影響的,想起來應該是凌性傑的《關起來的時間》和孫梓評的《甜鋼琴》,我從中得到最大的啟示是:原來在甜美、幸福的基調上,一樣可以將孤獨自處的素材,處理得真實且深刻。文學創作者不一定要以那麼悲傷的方式去梳理悲傷。
Q.作品遭受批評、負面回應時,如何調適心態並堅持下去?後來做了哪些調整?
林達陽:以前發表作品的主要管道,是文學獎和文學社團,都不是需要直接面對閱讀大眾的地方,更像是閉門切磋的武館。參與的大家也都是就創作論創作,鋒利的批評常有,強悍的反擊也不會客氣,但由於都是直接具名針對,彼此都少有暗箭傷人的情形,也不太有好事鼓譟的旁人圍觀(即使偶爾有,也不容易像現在網路這樣無限炎上),雙方多半心態是真誠且負責的,怎樣都多少帶有一點惺惺相惜的意思,聽了覺得對方的建議有道理就調整,聽了覺得對方有毛病就管他去死。雖然也殘酷,但我都能接受,也沒怎麼特別調適,因為我也真心想要變強。
精進技藝:一項技藝的成熟,意味著對之有了系統性的理解。
但好奇與瘋狂則往往抗拒著系統的存在
Q.你覺得好的散文最必要的條件是什麼?
林達陽:帶來新的觀看角度、以及新的說話語氣。以前覺得後者比前者迷人,現在覺得,最理想的後者,許多都是前者的延伸。
Q.你認為創作是可以學習的嗎?你平常是怎麼精進自己的創作?
林達陽:文字技術是可以學習的,透過學習,技術可以越來越成熟。
但除了文字技術以外,就「創作」來說,我認為保持好奇與瘋狂、進而學習「好奇」與「瘋狂」這些特質的本意,似乎都隱含著「覺得自己不夠多、不夠懂」(所以應該要好奇、所以瘋狂也沒什麼可以失去或需要顧慮)的意味,可能更為重要。(但這有時和追求「文字技術的成熟」是矛盾的。一項技藝的成熟,意味著對之有了系統性的理解。但好奇與瘋狂則往往抗拒著系統的存在。我也覺得這之間的拿捏很難。)
現在的我仍然有意識的精進自己的創作嗎?還在學的時候一定是有的,那時非常熱衷於閱讀、揣摩不同的敘述口吻、學習各種敘述手法,了解與創作有關的這個主義、那個主義。但現在我不那麼確定了。關於散文,如果有什麼我現在仍努力做的,好像就是在熟練文字技術以後,多多了解自己、幫助自己保持好的身心狀態。
Q.平時如何蒐集素材當作創作時的靈感?創作者眾多,如何避免與他人太過雷同的思考方式?
林達陽:我自己蒐集素材的方式,是多著迷於幾樣不同領域、跟文字不同的美:電影、音樂、球類賽事、新創公司的創意、動物行為等等。(超級喜歡看動物星球頻道、國家地理頻道、探索頻道等等)
以這樣的方式蒐集來的美因為需要重新組織、才能落實為文字,所以也比較不容易有與他人雷同的問題了。
致創作新鮮人:現在年輕寫作者最大的優勢,就是「年輕」和身處於「現在」啊!
Q.散文創作需要新人的理由?
林達陽:曾在《文訊》雜誌上回答過這個問題,寫得有點抽象,但我現在仍這樣想:「了解未知的黑夜有許多方式:尋找從未發現的星星是一種,尋找對既有星系的全新理解是另一種。但也有一種是,我們只不過換了一個心境與性情不同的夥伴,用有一點生疏的心情,重新觀察熟悉的星星,動用全部我們對祂的既有解釋,從頭建立我們與祂的關聯、確認關係,從無到有,重新經歷一次『未知』。
那是讓我們持續了解、並不忘記『為什麼我們要了解未知黑夜』的唯一方式。」
Q.你參與過或評審過印象最深的高中校園文學獎是?為什麼?
林達陽:永遠都是高雄幾間高中合辦的馭墨三城文學獎。畢竟這是我高中在校時和伙伴創辦的!你在哪裡有美好的回憶,那裡當然就是最重要的地方。
(除此之外,因為連年屢屢讀到非常驚人的作品,對近幾年的竹中竹女文學獎、北一女文學獎、中山女中織錦文學獎等,也都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良好的校園文學風氣,對有潛力的創作者一定還是能產生某些關鍵、幽微的催化作用。)
Q.你認為現在年輕的寫作者優勢是什麼?
林達陽:現在年輕寫作者最大的優勢,就是「年輕」和身處於「現在」啊!此時此刻的字句語感,當然更有機會引起此時此刻的多數人共鳴。而隨之而來的關注、聲量與正向回饋,就為創作者累積了往高精深文字能力前進的勇氣和文化資本。
除此之外,「現在年輕的寫作者」的優勢,大概還包括可以有更多元嘗試的空間、並擁有更多自由而可以屢屢越界吧?引用我的學長、也是老師凌性傑描述自己中學生活的句子:能夠一直犯規,讓我覺得其中必有詩意。
豐富的年少成長體驗,提早解鎖了很多人生的感覺,很期待提早滿等裝備的這些創作玩家,能不能抵達劇本裡還沒有人去過的地方。
Q.評審過這麼多的作品,你認為現在年輕的寫作者最常犯的錯誤是什麼?
林達陽:呃,很難在「以為自己很懂很行很重要」和「以為自己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一點都不重要」之間選出一個……
但這或許也不是現在年輕的寫作者的問題,每一代的作者大概都是這樣?沒有看見更大的世界之前,自卑的人過份以為自己的心智渺小,自滿的人過份以為自己的故事巨大,也是一種誠實的表現吧?就現在的某一篇作品來說,這可能不是好的,但我還是相信:認真面對過這些情境的寫作者,才可以長出獨一無二的迷人口氣喔。
如何定義散文 ?言叔夏X林達陽線上小對談
言叔夏:我認為散文的定義可能不會是由外部的技術去賦予的,對我來說,如果它有界線的話,那界線可能就是作者的「心」。如果散文是植物的話,「心」大概就是它的塊莖。散文的語感、聲腔、觀看世界的方式……都是從這塊莖裡長出的。
林達陽:覺得太厲害了XD,完全同意。如果也用比喻來說,我心裡的散文或許是一幢房屋,有遮風避雨的屋簷牆壁,有門鎖,有窗戶,有書和掛畫和紀念小物。有鑰匙,遙控器,密碼鎖著的電腦,可能是我的,也可能是別人的。
我最喜歡的散文,或許是一台符合這樣敘述的露營車,讓人安心生活,而且知道隨時都可以繼續上路。
林達陽:我對於散文的定義是──從自己既有的情緒與知識中,整理、進而創造出某一具有未來性、獨特性的自己。
這樣講或許有點太抽象了,如果取巧一點說,或許散文是「替未來更成熟的自己,陪伴過去更天真的自己。」
我很喜歡達陽說「繼續上路」的概念,或許散文的路就是作者的路吧!
online writing workshops
新星點名
潛力新星推薦:陳育律、陳黑白、翁禎翊
推薦理由:我想提三個可能還沒有太多人注意的名字,分別是陳育律、陳黑白、翁禎翊。
他們的作品裡分別有「現在的我」最渴望的三種創作態度:好奇但是從容、遊戲一般的幽默感、以及感傷卻仍保持天真。
當然也不只這三位,有潛力的創作者是說不完的。提出他們的名字,與其說是推薦,不如說這也是我給自己的提醒──擺在更大一點的標準看,我也只不過是文學寫作的菜鳥而已,感謝一直有美好的人加入寫的行列,給我督促自己的好理由,往還未看過的人生風景繼續前進。
三文類X六導師X致創作新鮮人寫作備忘錄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