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願我們在公園裡少聽到一些「不可以」,多聽到一些「試試看」:讀《公園遊戲力》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我曾在公園裡看著一位小女孩哭。5、6歲的她一隻腳束著鐵架,跟著其他孩子的腳步在遊戲器材間穿梭,但她媽媽嚴厲地制止了她,罵她會害自己受傷,眾目睽睽下,拖著哭泣的女孩走了。在讀《公園遊戲力》的時候,當時那個小女孩的委屈,媽媽的怒氣,我全回憶起來了,為什麼公園不是每個孩子、每個人都能玩?

幾年後,台灣吹起「特色公園」風,幾個地標公園或社區公園開始改建,其中「共融」是一個目標,將原本千篇一律的塑膠遊具移除,讓遊具多了好幾種形式,有輪椅可上去的盪鞦韆,有寶寶可以窩在裡頭的尿布型鞦韆,有不分年紀都能同樂的轉盤遊具。我真的遇到一位90歲奶奶撐著拐杖、顫巍巍走到青綠色的旋轉盤上坐下,用自己的拐杖撐著地面,慢慢讓轉盤動了起來,當她轉到我這一側時,我就對她揮手,她笑得好開心。公園的公眾定義,我在那天有了新的體悟:原來讓每一個人都在公園開心遊戲,不是一件難事。

 

公園遊戲力:22個精彩案例 × 一群幕後推手,與孩子一起翻轉全台兒童遊戲場

公園遊戲力:22個精彩案例 × 一群幕後推手,與孩子一起翻轉全台兒童遊戲場

《公園遊戲力》裡介紹的公園,大半我都帶著孩子去過,讀這本書,好像在複習自己這幾年來的育兒生活,我在公園裡不只聽到孩子的笑聲,也聽到大人為了催促、制止、勸誘孩子所說出的責罵與恐嚇。我厭惡在盪鞦韆旁聽到爸媽數:「1、2、3…」孩子玩20下就得換人,想想看,如果爸媽自己打電動,另一個人守在旁邊倒數計時,是不是悶透了!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原本只是一個全職媽媽發現幾個常去的公園遊戲設施被拆,打1999專線,只得到「依法行事」、「不符合國家標準 CNS,就要移除」這些話術,她在臉書貼文詢問,聚集了同樣關心公園的家長,他們連署、寫新聞稿、做抗議舉牌、開記者會,展開了特公盟接下來5年的奇幻之旅,也成功讓台北市青年公園內太空堡壘磨石子滑梯躲過拆除命運,改建成符合遊戲場安全法規,而且更好玩。

這不是「特公盟」召集人林亞玫第一次看到可能被拆除的溜滑梯,以前她只是想:「我們玩別的就好」,但這次她無法忽視了。而這一次的行動,成為改變台灣遊戲場的契機,她說:「再不阻止這個情況,我們失去的不只是滑梯,而是遊戲空間,或是一整個遊戲童年。」她們不僅保住了喜歡的溜滑梯,還開始動員,清查台北市的公園,發現這個有著32萬個兒童的城市,只有30座鞦韆,1萬個孩子分到一座鞦韆。

青年公園溜滑梯改建後,符合遊戲場安全法規,也更好玩了。(圖/《公園遊戲力》內頁)


從2015年到現在,全國許多縣市的公園都起了變化,有不同造型的溜滑梯、開始出現鞦韆、沙坑,偶爾還會見到木製遊具、編網遊具,還有木屑和樹皮等自然鋪面。《公園遊戲力》談的就是特公盟參與的22個公園遊戲場改造故事,但這不是一本公園導覽書,而是告訴你,這群幕後推手如何思考「兒童遊戲的本質」,以及她們所信奉的「讓孩子自由遊戲」理念,順便送讀者「兒童遊戲權」、「自由遊戲」、「共融遊戲場」、「遊戲風險」 和「公民參與」等概念。

值得討論的是,不是每個人都樂見公園遊戲場被改建得好玩。我曾在公園親耳聽到居民抱怨遊戲場引來人潮,打擾他們起居、公園環境變髒亂。另一種抱怨,則是有些家長覺得傳統低矮的「罐頭遊具」安全多了,特色公園遊具又是攀爬、又是旋轉,還有滑輪吊索呢!

書中提出「自由遊戲」(Free play)概念,這是孩子與生俱來、卻逐漸被遺忘的遊戲方式──孩子自己決定想要玩什麼、怎麼玩、何時要停下來或另做嘗試。公園裡總是有太多成人介入,「這樣不對」、「太危險了」、「你應該」、「你再這樣我們就回家」,指導、威嚇孩子以「正確」的方式玩。

但書中兒童心理師江淑蓉分享:「如果孩子沒有經驗過恐懼,那他的大腦就沒有機會知道自己可以調節它。」孩子依據自己的狀態,選擇可承受的挑戰程度,經驗了恐懼,嘗試闖關的經驗,讓孩子更有信心和能力調節身心狀態。

那麼,爸媽能陪伴的方式有哪些呢?就是在不傷害他人、孩子本身與物品的前提下,提供豐富的遊戲素材(而非制定遊戲目標),接納孩子不做什麼也沒關係(而非催孩子趕快去玩),由孩子進入自己需要的狀態,並且多說「試試看」。

如書中所述:「哪有孩子受傷不心疼的媽媽,但我們更害怕沒有挑戰的成長環境,會讓孩子成為溫室的花朵,培養不出面對挑戰的能力,或是失敗重試的勇氣,而未來世界的未知和險惡,我們可能已經無法在孩子身旁叮囑相陪。懷著這分憂慮,雖然這個剛滿5歲的團體已經參與了上百個遊戲場的硬體設施改造,但我們仍然覺得不足。為什麼?因為人心沒有改變。

一群家長推動公園遊戲場改造,不僅是保留遊樂空間,也是保護兒童人權。(圖/《公園遊戲力》內頁)


我們必須承認,兒童是相對弱勢,兒童遊戲場就是要鞏固兒童的空間使用權利。每個不同的遊戲設施都各有好處,草皮與沙坑對觸覺有益,攀爬網能促進視覺與空間感發展,成人盪鞦韆是好玩,小孩盪鞦韆是成長發展,兒童遊戲權其實是「兒童生存成長」的基本人權。

如果大眾能更了解遊戲權的定義,就會知道公園和校園不是架個塑膠溜滑梯就夠了,還要兼顧兒童的遊戲時間、空間、遊戲素材與遊戲夥伴是否足夠。我們該做的,就是為兒童排除遊戲的障礙,大聲幫孩子說:「才不是有得玩就好」,然後繼續讓下一代使用複製貼上的遊戲場,若孩子喊無聊,就斥責喊「回家!」,或嘲笑孩子連玩都不會。

不管建了幾座特色公園,如果我們的社會不能真正重視兒童、看見孩子的需求,就無法理解為什麼需要有「分齡適能」的遊具,而不是把遊具上年齡較大的孩子通通趕走;也不會把特色公園僅是當成建案旁加分的宣傳物。過去台灣社會認為,學習是兒童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喔!兒童是為了遊戲而活著,自由的遊戲童年是他們踏入成人世界之前的養分與根基,挑戰自我的動力來源。如果你擔心孩子沒有競爭力、社交能力不足、情緒控制不佳、體能操作不好,讓他們玩就對了!

我想,這5年來因為公園被詢問、抗議過的里長、民代、政府部門,可能曾經以為這群媽媽只是「陪小孩玩、沒事順便抗議」,沒想到這件事就此「沒玩沒了」。她們公開抗議後,發現公部門不是不做,而是對「好的遊戲場」毫無概念,於是改採合作方式,收集他國資料、順便做好翻譯;她們學習兒童發展、景觀設計原理、遊具施工方式、遊戲場安全法規,晚上哄孩子睡著後還要連線討論;和公部門、設計師、設備廠商、社區民眾開完會後,再回家煮飯。如果里長反對,就找里民們幫忙溝通,如果改建缺錢,就向地方議員陳情幫忙爭取預算。

公園遊戲力:22個精彩案例 × 一群幕後推手,與孩子一起翻轉全台兒童遊戲場【電子書特別加值版】 (電子書)

公園遊戲力:22個精彩案例 × 一群幕後推手,與孩子一起翻轉全台兒童遊戲場【電子書特別加值版】 (電子書)

我必須不客氣的說,「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是非常中二生的想法,自以為能呼風喚雨的男人,可能在家連洗碗都不知道要順便洗鍋蓋。但成功的女人背後是一群互相支撐的女人,她們很有理想,有勇氣到處衝撞,也有柔軟的彈性看見其他角色的能與不能,帶著孩子參與這一切,讓孩子知道公共事務是可參與、可改變的。

這群媽媽扭轉了大眾對母親的刻板印象。女人進入家庭、成為母親,還是保有自己模樣,做自己專長的事;同樣地,其他在這個社會、家庭裡的人物,也不要被傳統的社會性別角色侷限了,沒有沉重母職,也不要偉大父職,我們追求的是一個合作的家庭與社會。就像書中頻頻提及「共融」遊戲場,強調的是「包容不同」,讓不同年齡、生理或心理的族群都能有自己的遊戲經驗。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每件事、每個計畫、每個遊戲場都不是完美的,不可能滿足所有人期待,但過程中凝聚彼此力量,看見不同於自己的需求,讓僵化的想法改變,這個社會就有動力一直一直往前進。


\\林亞玫在TED的演講//
 

 


作者簡介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偶爾在從小長大的社區賣菜。育有一狗二孩三貓,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合著有《有田有木,自給自足:棄業從農的10種生活實踐 》《餐桌上的真食:用腦決定飲食風景,吃出環境永續 《遜媽咪交換日記》,以及《迎向溫柔生產之路》
OKAPI專訪:成為你孩子的夥伴!爸媽也要不斷學習修正生產是媽媽與寶寶的第一次合作
OKAPI專欄【繪本告訴你怎麼教小孩

 延伸閱讀 

人,你有權利

人,你有權利

我是小孩,我有話要說

我是小孩,我有話要說

七感遊戲教養:50個遊戲提案X105個啟發感官技巧,提升幼兒專注力、協調力、社交力,越玩越聰明!

七感遊戲教養:50個遊戲提案X105個啟發感官技巧,提升幼兒專注力、協調力、社交力,越玩越聰明!

我們的祕密研究基地

我們的祕密研究基地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媽媽也有可能後悔當媽媽

催生大軍總說「生了就會愛了」「母愛是天生的」,但有許多人在當了媽媽後發現:母愛真的不是內建功能。

112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