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作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而非扮演某個角色,它已然成為了我。」——陳奕璇
即便未經說明,創作者的意念依舊神奇地透過器物傳遞給使用者,並在日復一日的使用間擴散進入生活裡。
「器即其人,作品會滲透出作家這個人的個性來。」——《日日之器》作者祥見知生
OKAPI【一期一會】單元,每次介紹一位創作者、以及他正在創作中的作品,
讓我們一窺意念被注入器物的瞬間,以及創作者投入創作的軌跡與體悟。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陶作家
¯ ¯ ¯ ¯ ¯ ¯ ¯ ¯ ¯ ¯ ¯ ¯ ¯ ¯ ¯ ¯ ¯
eshen ceramics
做陶四年,在這一段靠近自然和理解自己的過程中,奕璇的作品也從器皿到照明 … 慢慢長出自己的形狀,於是 eshen ceramics 在2019展開。希望作品能帶著溫暖,成為人們生活裡樸質沈穩的陪伴。
本次於島作的參展作品,您會如何介紹它?
陳奕璇:本次參展的作品是陶燈,主要以罩燈為主,展出的作品多是沒有上釉的燈具——較小、平順的,我會稱之為「傘」,有手臂的就稱為「精靈」,不過那比較像是我跟朋友聊天而起的暱稱,不是什麼正式的作品名稱。
我去年開始慢慢嘗試各種土的質地和顏色、實驗土裡礦物質在燒過會發生的顏色變化。也越來越喜歡樸素、沒有上釉那種並不具有光滑感的質地。
請聊聊作品的製作過程,例如創作契機、創作時間?
陳奕璇:我在2019年開始發展燈具的。雖然說一切發展得很理所當然,但其實一切並沒有一條明確的規劃。
這得從我某一次拉坯的過程說起——去年之前,我的練習都是以器皿居多,偏偏那次要做一個碗的時候,我怎麼看都覺得「它應該是燈」,覺得那個土在跟我對話,它直接告訴我自己該是什麼,於是我就乾脆地把底部給修掉了。
也是因為做陶燈的關係,才驚覺這非常適合我。本來就很喜歡老老的東西,搜集了許多老零件,起先只是喜歡那些造型而已,到做了陶燈以後,那些老舊的配件竟然都可以跟我的作品搭配得很好,也能實際被使用。感覺就像是我不同方面的興趣,都在陶燈上得到了連結。
過程中最富挑戰性、或者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
陳奕璇:最富挑戰性的,應該就是去抓土的收縮比。這畢竟不是器皿,如果沒有抓得很準,會沒辦法跟我想搭配的燈頭或是金屬零件契合。要掌握土的性質這件事情不太容易,過大過小都不好。例如黑白土的接合,其收縮比不同,要跟土混得很熟,才能夠順利做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也是因為這樣,我的興趣漸漸轉往對土本身質地的研究,而非調製釉藥,觀察每一種土的粗細、土在不同溫度下轉變成的顏色,喜歡讓一切盡可能保留最原初的狀態。
我開始作燈的時候,很喜歡一個過程,就是裝上燈泡點亮的瞬間,我覺得,燈確實代表著希望的意象。燈具用陶燈來做,其實沒那麼常見,不過實際做了以後發現——土是一種很自然的材質,土跟光的搭配,渾然天成,就像是早晨起床接受太陽的沐浴,有種自然、純粹的感覺。
您是何時開始接觸陶藝的?
陳奕璇:之前並沒有陶藝的背景的,原本是做音樂和聲音相關工作。2016那一年,家族裡有兩個重要的親人過世,心情實在太低落,想做些可以不用腦、純粹動手放空的事情,就去報名了陶藝體驗班。雖然這麼說可能很膚淺,但我真的覺得,自己在那一年被陶土拯救了。然後越來越投入,想要學跟陶藝有關的各種事情。
在最初幾年,做陶應該還只是一個重要的喜好,被朋友鼓勵販售器皿時,也只是覺得居然能用陶賺外快?真說要將之視為一種志業,應該還是去年開始製作陶燈後,心意澄淨,也變得篤定了。
請您簡單描述一下您的創作狀態,或者屬於您自己的創作儀式?
陳奕璇:我以前是夜貓子,要到深夜才有靈感工作。但現在最喜歡的創作時間是一大早,喜歡那種我比全世界都早起的感覺,準備咖啡或者是茶,還沒有吃早餐就開始揉土,早餐後拉坯,像是用此來展開一天的感覺。
創作過程中能啟發你的事物為何?
陳奕璇:其實還是以音樂為多,這是自己比較容易受感動的領域。
我很多時候都會聽搖滾樂,不過拉坏時會聽一些比較慢的、深沉的電子樂。 拉坏感覺會進入一個禪的狀態,慢慢忘記我在聽音樂,但創作上卻能持續共鳴影響。音樂可以給我很多感受,帶來無形的動力,那動力並不會給我一個具體的造型,但就是一個抽象的動力。
揉土則什麼都不聽,會安靜,很專注地揉捏。
在您創作生命中,是否曾受某本書籍啟發?
陳奕璇:我最近看的書,就是因為博客來推薦我才看的(笑),叫做《世界之用》。那是講述藝術家們在很久以前——還沒有網路的年代——他們的旅遊的經歷。我本來就很喜歡旅行,書裡面講到的風土民情都很有趣。書中的兩位藝術家,一個人畫畫,另外一個創作,後來共同完成一本書,就是《世界之用》。他們的幽默,也不是特地鋪梗或者賣弄,充滿各種趣味。當時的人們並不像這個世代如此頻繁的旅行,在那個資訊不流通的時期,他們旅行的見聞和見解,現在來看別有意義,也像在看電影,讓我很享受那個過程。
還有另外一本書,《只是孩子》,我做陶以後重新再看,就有更深一層的感受。那本書講到作者佩蒂(Patti Smith)年輕的時候有很多的追尋,音樂只是其中一個載體,是她用來傳達的其中一個方式,但卻出乎她意料地獲得成功。
我去年才決定要以陶為志業,在那以後,有人可能覺得我過去所做的事情都白費了,或者是覺得我太晚才決定,懷疑這樣真的沒問題嗎?但那本書給我很大的力量,覺得可以努力去做真心喜歡的事,在任何年紀要做什麼都可以。
重點是你要一直追尋,就能夠達到那個地方。
即將登場|與創作者的一期一會
這裏那裡,此時彼刻,創作人們的情誼跨海流動著,
我們細選島上好的生活創作,一年一度的市集即將登場...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020 島作 marché+陶作集
¯ ¯ ¯ ¯ ¯ ¯ ¯ ¯ ¯ ¯ ¯ ¯ ¯ ¯ ¯ ¯ ¯
12月11(五)-13(日)10:30-17:30
台中歌劇院 四號門外草坪|市政北六路端
每次介紹一位創作者、以及他正在創作中的作品, 讓我們一窺意念被注入器物的瞬間,以及創作者投入創作的軌跡與體悟。
【一期一會|遇見器物 001】台灣陶藝師林信志:「陶藝成為生活上的伴侶,滲透呼吸,經歷生活起落。」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