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一起看圖文

照自己的心意,把想做的事做到極致──用繪本認識4 位男性攝影家

  • 字級


 

我們讀過女性攝影家之後,看看不同風格的男性攝影家,他們因為攝影改變人生,不論是因為收入較好而改善生活品質,或是在戰地出生入死,開啟了攝影的主題,或是以看似隨性的時尚目光街拍,這些攝影家都成為歷史上的重要人物。



 

1. 詹姆士.范德吉(James VanDerZee)
Take a Picture of Me, James VanDerZee! 

Take a Picture of Me, James VanDerZee!

Take a Picture of Me, James VanDerZee!

想像出生於134年前的男孩,James VanDerZee(1886-1983)在五個孩子中排行老大,從小學鋼琴、畫圖。在一次家庭相片的拍攝中,感受到攝影的吸引力,希望擁有相機。當時有個賣香水的比賽,冠軍可以得到相機為贈禮,因此,他拚命賣產品,得到那個獎品,那時他才小學五年級。不料,那只是包相機零件,根本無法組成真正的相機。他只好重新開始,打工賺得人生第一台相機;並將衣櫥改造成為暗房,成為學校的專屬攝影師。

他長大後做了許多工作,彈鋼琴、服務生、電梯操控員,甚至拉奏小提琴,但都不像到相館裡當助理那麼投入。當時拍攝相片是一件奢侈消費,他的老闆不讓他為顧客拍照,因為沒有人願意付費給一位非裔攝影師;但他有特別的技巧,他引導顧客放鬆表情,甚至能夠修底片,讓顧客拿到相片時都非常滿意。漸漸地,好口碑讓他有了更多的工作,他也從小鎮搬到紐約哈林區,當時是哈林區最風華的年代──哈林文藝復興時代(Harlem Renaissance)。紐約的政客、洋基隊的球員、舉世聞名的表演者、踢踏舞者,各個都有由James VanDerZee所拍攝的經典肖像,他成為人像攝影的翹楚。

他還改變了人們對美國非裔的印象,因為以往的非裔都是苦難的表情,不論農工或是貧戶,但在他的鏡頭下,人人搖身一變,展現了最好的一面,他的人像攝影作品甚至成為人們的收藏。不過好景不常,在相機的機身變小、功能進化後,持有相機的人變多了,人們不再到相館拍拘謹的相片,他只好倚賴拍攝證件照維生。他的生涯轉折,出現在一次MoMA舉辦的哈林區歷史展,當成千上萬的相片來到美術館時,大家發現有許多都是James VanDerZee拍的,他記錄了消逝的年代,也保留了那個車水馬龍的景象,高齡的他得以獲得藝術界的崇敬。

James VanDerZee的人像攝影作品。(圖片來源/ Mia

詹姆士.范德吉從小學鋼琴、畫圖。在一次家庭相片的拍攝中,感受到攝影的吸引力。(圖/Take a Picture of Me, James VanDerZee!


2. 羅伯.卡帕(Robert Capa)
Robert CAPA, a Graphic Biography

Robert Capa: A Graphic Biography

Robert Capa: A Graphic Biography

這是一本兒童不宜的圖像小說,但因為卡帕的歷史地位崇高,喜歡圖像閱讀的大人們不能錯過。這本書以回顧的方式,在Robert CAPA(本名Endre Ernő Friedmann, 1913-1954)生命的最後一天點出他人生中眾多重要事蹟。他出生匈牙利,與家人移民美國,持有永久居留證(綠卡),因為這樣的特殊身分,讓他在二戰時得以出入歐洲多國。

1936年,他和友人與情人潔達.塔羅(Gerda Taro)從巴黎前往西班牙為報紙拍攝西班牙內戰的戰地相片,原本Gerda Taro 比較像是他的經紀人,為他取了個好記又響亮的名字CAPA,並協助處理聯繫報社的事務,但漸漸的,她的作品也被認可,獨當一面,不料卻在意外中身亡。

自此之後,CAPA完全不顧危險,接了許多案子,比如到中國採訪中日戰爭、法國的自由車賽、墨西哥政黨內亂、英德戰事,諾曼地、拿坡里,還有許多戰地的慘狀更讓他傷透了心。當然也有別人得不到的機會,如與海明威聶魯達成為好朋友,邀請電影明星英格麗.褒曼晚餐、拜訪畢卡索在巴黎的工作室、參觀馬蒂斯在教堂的工作。

在搶灘頭、飛機迫降、目擊最前線等的狀況下,一捲捲的膠卷和數不清令人暈眩心碎的場景,穿梭在示威現場、解放的巴黎,他的相片多次出現為 LIFE 雜誌的先鋒報導,與各大報的主要新聞。即使二戰結束之後,隨著冷戰,他已經成為著名的戰地記者,但之後,也成為無業的攝影記者,在好萊塢度過一段慘澹的日子,生活困頓。

於是,1947年他與朋友們在紐約成立相片版權機構馬格蘭攝影社」(Magnum Photos),保障攝影者得以因相片被使用而有收入。這個機構的創辦者包括了卡帕、大衛.西墨(David "Chim" Seymour)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喬治.羅傑(George Rodger)威廉.范帝維特(William Vandivert)麗塔.范帝維特 (Rita Vandivert)瑪麗亞.埃斯納(Maria Eisner) 。現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剛好有布列松攝影展「布列松在中國」,這也許是個連結。

北美館正展出「布列松在中國」。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粉專


卡帕的豐功偉績還沒結束呢!即使創辦了這個機構,他依舊經常身無分文,好賭好飲的生活習慣讓他入不敷出,與英格麗.褒曼的婚外情也因兩人的工作漸行漸遠,幸好在1954年受邀至日本參與Nikon彩色相機的啟用,到以色列記錄難民建國。最後,他在越南誤觸地雷身亡。當時他身上掛著兩部相機,一個是新型的Nikon彩色相機,一個是原來經常使用的Contax相機。他留下大量的膠卷與相片,不論是清楚的還是模糊的,都是世紀的記錄。而MAGNUM這個機構持續營運至今,如果路過倫敦、巴黎、紐約、東京,都還有這個攝影經紀公司的辦公室。

羅伯.卡帕留下數不清令人暈眩心碎的場景。(圖/Robert CAPA, a Graphic Biography內頁) 

失焦

失焦

馬格蘭眼中的馬格蘭

馬格蘭眼中的馬格蘭

Robert Capa: Death in the Making

Robert Capa: Death in the Making


3. 高登.派克(Gordon Parks)
Gordon Parks, How the Photographer Captured Black and White America

Gordon Parks: How the Photographer Captured Black and White America

Gordon Parks: How the Photographer Captured Black and White America

高登.派克(1912-2006)出生時幾乎已經沒有呼吸了,因為醫師極力搶救,甚至放到冰水裡才有了心跳,因此被以醫師的名字高登(Gordon)命名。不過好運氣沒有常跟著他,他開始就學時,白人老師就告訴他,「身為黑人,只能當餐廳服務生或是列車搬運工。」非常不服氣的他,什麼都努力做,但15歲時母親去世,他與家人不和,外出討生活,的確當了餐廳的清潔員、鋼琴手,也成了老師說的服務生和搬運員。

在1937年看到一連串農工相片報導後,他用7.5美元在當舖買了一台相機,自學又辦攝影展,並拍攝時尚與人像。有人告訴他應該去大都市比較多機會,當時經濟大蕭條,他毫不猶豫跳上火車前往芝加哥,並因為一些作品得到華盛頓特區的政府單位工作。除了平常的工作,他尋找巷弄裡的中低收入者,拍攝繁華街景中艱困的非裔生活。當時的社會風氣下,許多餐廳只服務白人,他決定要以相片將這些種族歧視的現象公諸於世。他的長官建議他請教辦公室裡的一位清潔工,他跟隨這位清潔工,將她每天的生活用相片整理出來,其實一般人就算沒有種族歧視,還是要奮力面對生活,這成就了他最著名的作品 American Gothic,致意著名畫家伍德(Grand Wood)同名畫作,伍德當時畫的是美國農夫農婦拿著鐵耙,他拍攝的是這位獨自養育孫子的清潔工奶奶拿著掃帚與拖把。

左:Grand Wood的畫作American Gothic;右:高登.派克向伍德致敬的同名攝影作品。(圖/wiki)


LifeVogue這些雜誌裡都能看到派克的作品,他多才多藝,寫小說、導演電影、作曲、寫詩,擁有極長的創作生涯,也是第一位編導電影的非裔人士,生活浪漫,多段婚姻,也被稱為文藝復興者。在紐約州有高登.派克基金會(Gordon Parks Foundation)管理他的作品,在他的家鄉堪薩斯州有高登.派克美術館(Gordon Parks Museum)收藏他的相機、私人用品與傢俱。


(圖片來源 / Gordon Parks Museum

\\Gordon Parks繪本朗讀影片//


4.比爾・康寧罕(Bill Cunningham)
Polka Dot Parade, A Book about bill Cunningham 

Polka Dot Parade: A Book About Bill Cunningham

Polka Dot Parade: A Book About Bill Cunningham

比爾・康寧罕(Bill Cunningham, 1929-2016)的街拍不止是街拍,他原來是位做帽人,對時尚的品味敏銳,後來寫作,拍照,並成為時尚觀察家;他在紐約時報的專欄Bill Cunningham's Evening Hours 從1979年直到2006年一直是時尚指標。他19歲進入哈佛大學,兩個月就中輟,然後到百貨公司的廣告部門工作;沒多久又辭去工作,開始學做服裝與帽子,並開設自己的帽子店。據維基百科上所說,在1963年甘迺迪總統遇刺後,第一夫人賈桂琳請康寧罕將她一套巴黎世家的紅色套裝染成黑色,成為她在喪禮所穿的禮服。

總是身穿藍外套、褪色長褲、黑球鞋的康寧罕先生,街拍了40年,腳踏車經常被偷或是發生意外,據說因此他前前後後換新30輛腳踏車。當他騎著腳踏車在紐約街拍的時候,挑的都是醒目耀眼的穿著。他所認為的時尚,是忠於個人特質,並非品牌效應,尤其在紐約市裡,有著各式各樣的穿著,鮮明的顏色、搶眼的花色,不論是幾何還是對稱,揮灑還是細緻,他以自己的眼光在街頭挑對象,尤其想要捕捉那些瞬間消逝的霎那。他住所裡沒有電視、沒有廚房、甚至沒有個人浴室,睡在一張簡便的單人床,除了床,整屋子都是裝滿相片的鐵櫃。

\\紀錄片Bill Cunningham New York //


他同時也成為紐約的街頭亮點,行事低調的他卻大大知名;許多人期待在街上或聚會裡被他拍到,但沒那麼容易,他非常專注自己的選擇,往往人比衣服還重要,他將裝扮這件事當作看人的方式,因為每個人的穿著都是一種語言。康寧罕的相片為報紙的空格填上驚嘆號,開啟了相片不必當事人同意就登上版面的時代,不是狗仔式的追逐,而是城市歡愉自信的展現。

比爾・康寧罕以自己的眼光在街頭挑對象,捕捉街頭的瞬間美好。(圖/Polka Dot Parade, A Book about bill Cunninghams內頁)

Bill Cunningham: On the Street: Five Decades of Iconic Photography

Bill Cunningham: On the Street: Five Decades of Iconic Photography

Bill Cunningham New York: A Film by Richard Press

Bill Cunningham New York: A Film by Richard Press


在這些攝影家的身影和相片裡,隱約藏著某種生存法則:順著心意,不要想是不是會出名或是致富,把想做的事想辦法做到極致,就是個好人生,天道酬勤、地道酬德的道理隨時都在。



 逛逛攝影展 
-西班牙奇幻攝影大師 尤傑尼歐特展
展覽期間:2020.6.24-2020.9.13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Martin Parr Exhibition 馬丁.帕爾 攝影展
展覽期間:2020.6.27- 2020.7.27
展覽地點:The Art Space by the Studio


作者簡介

在地合作社The PlayGrounD」工作室負責人。畢業於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州州立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碩士。專職作母親多年。長期致力推廣圖畫書閱讀,成立兒童閱讀團體、帶領成人圖畫書讀書會、撰寫書評與部落格、翻譯圖畫書,並經常協助書店與出版社選書。
著有《與圖畫書創作者有約》《動物們的讀書會: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童書遊歷:跨越時間與國界的繪本行旅》《是真的嗎?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2》《什麼這麼好笑?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3》《賴嘉綾的繪本報一報》《懂得欣賞,是件快樂的事!》參與大人也喜歡的繪本企劃,並策劃11位台灣繪本創作者「停 聽 看 他們做繪本」展覽。最新作品為《神奇的32頁:探訪世界繪本名家創作祕辛》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有人當廚師、有人追蝗蟲,讓OKAPI帶你認識五位「找到一件想做的事,而且用生命去做」的人

他們有人徒步中國、有人用30年紀錄台灣環境、還有人成為業配之王,如何對抗他人的質疑全心投入一件事?他們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答案。

236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