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吃鵝肝是道德的嗎?法國人:「你說的犯罪,是我們依循的傳統。」──讀《爭議的美味》+《雜食者的兩難》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雜食者的兩難(新版):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雜食者的兩難(新版):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家母最近因為信仰的關係,打算天天吃素,我很想拿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寫的《雜食者的兩難》給她看,尤其第331頁我還畫上了紅線:「如果我們關切的是大自然的健康,而不是人類道德準則本質的一致性,或人類靈魂的狀況這一類的事,那麼吃動物有時還可能最合乎道德。」但每個人的道德觀都是一堵牆,當高牆築起,就無法跟同溫層外的人溝通了。

如同最近以鵝肝為議題的新書《爭議的美味:鵝肝與食物政治學》所闡述,抵制鵝肝的人,主要原因是出於不人道。當一心覺得吃鴨肝或鵝肝的人都是虐待動物時,根本不可能去探討背後的美食政治或是文化脈絡(抵制者怎麼可能會認同虐待動物的行徑有文化脈絡)。就算鵝肝是法國標榜的工藝傳統食材,但衛道人士多半以「法國人很野蠻」下定論。所以這個爭議完全沒有對話空間,如本書最終所云:「全球肥肝大戰的終戰之日,依然遙遙無期。

《爭議的美味》從政治、社會與文化等層面探討「鵝肝」,本書作者、社會學者德蘇榭(Michaela DeSoucey)從2003年加州一家食材店販售鵝肝被抵制的事件切入,寫到了2005年的芝加哥鵝「肝禁令」。作者納悶,對多數美國人來說根本不知道鵝肝是什麼東西,且多數人不吃內臟,何以算不上飲食「產業」的肥肝會成為爭議的焦點(那只是美國食物體系每年流通的100億頭動物中的50萬隻鴨子)?若說填鴨灌食讓肝臟增肥不人道,美國成千上萬的牛以玉米為主食就人道嗎(牛天性應該是吃草)?

爭議的美味:鵝肝與食物政治學

爭議的美味:鵝肝與食物政治學

為了對比文化脈絡,作者造訪了鵝肝的故鄉法國,參訪了亞爾薩斯和西南部的鵝肝養殖農戶。對法國人來說,肥肝是節慶之味、是國族主義的象徵,沒有肥肝的餐桌就不像聖誕節。至於為人詬病的餵食方式,法國的說法是:自埃及時代就有用吸管插入水鳥類的喉頭餵食以增肥肝臟的傳統,這並不是犯罪。肥肝支持者多會宣稱增脂工法是得力於侯鳥的生理學自然特徵,侯鳥必須狼吞虎嚥,在肝臟囤積過量脂肪,這樣才能儲存遷徙時所需的能量,所以灌食時,鴨子或鵝並不會覺得痛苦(他們當然會這麼說)。

撇除農戶的溫情說法,就作者觀察,法國的肥肝養殖多半是家庭農戶,人和動物是親近的,並非在美國常看到的工業化飼養法──人和動物是「操作員」和「物品」的關係,人類可能都沒好好看過動物的雙眼(他們可能都別過眼去)。長期關注食物議題的麥可.波倫便抨擊芝加哥的禁肝令,他批評政治人物只挑軟柿子(跟肥肝一樣軟),表面雖承諾會改善動物福利,但根本沒有改變影響多數美國人天天食用的動物畜牧方式。相較於更嚴重的飲食問題,諸如玉米糖漿無孔不入的應用、牛隻飼育場的惡劣環境、製造合成食物的工廠、美國人的飲食失調症候群……,肥肝只是最好炒作的道德議題(但美國人吃得不多),抵制或立法禁止都無法改變已經偏頗且變態的飲食現象。

食物從來就不只是好吃或不好吃,它一直是政治問題。我們今天餐桌上的美國牛小排,是台美關係的利益交換;澳洲對武漢肺炎的究責,讓中國報復性的對澳洲大麥課徵80.5%反傾銷補貼稅。更別說吵得沸沸揚揚的美中貿易戰,畜產品是必然的焦點。當討論一貨櫃一貨櫃的肉品時,談判桌上有顧慮到動物福利嗎?有在意籠子裡的雞隻這輩子站起來過嗎?豬隻這輩子是否都在自己的糞堆裡過活?

做為一個旅人,我吃東西基本上是當地有什麼就吃什麼。所以在法國亞爾薩斯,我會吃鵝肝醬配甜白酒;我會看著民宿主人煎著一直冒油的新鮮鵝肝,搭配現熬的蘋果泥。當看著煎鍋上的鵝油奔放地湧出,瞬間明白何以「舒肥」(sous vide)料理法就是在處理鵝肝時得到靈感,因為鵝肝是油脂含量很高的食材,煎鵝肝就像煎奶油,低溫烹調剛好克服了快速融化的問題。當料理人想盡辦法呈現食材的滋味時,我相信他們都是熟稔且深愛食材的人,因為疼惜,所以要有更好的表現方式,既然如此,我就要吃得乾乾淨淨。

我著迷於人跟畜產很近很近的關係,人類本當如此,只是社會的發展讓我們往往只看得到食材,看不到動物。所以當我看影集《主廚的餐桌》裡阿根廷大廚法蘭西斯.瑪曼(Francis Mallmann)用大型木架烤著巴塔哥尼亞全羊、在岸邊烹煮剛釣上的全魚、野火烤著懸著細線的五六隻雞,儀式性的料理方式讓人動容,有如行為藝術。


道德和不道德就像是標籤紙,如果只是急切地想要貼標籤,就不可能去探究任何事情背後的意義。關於吃東西,我認為「慢慢吃」有助於思考食物的本質,如果只是吃速食或是一切貪快的料理,對於食物的思考很容易被廠商或有心人左右。慢慢吃,自然會對食物有感,進而想要去嘗試料理、去處理肉品、去考量如何讓這食材更美味……那是美妙的創造。麥可.波倫在《雜食者的兩難》終篇寫道:「烹調不但讓我們遠離我們的破壞性,還把一堆血汗內臟化為美味的義式香腸,這是充滿象徵意味的救贖,減輕我們種下的業:看看這些食物所帶來的美好!

食物從來就不只是字面上的牛、羊、鴨、雞的意思,它關乎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關乎政治,也關乎我個人對朋友的親疏,如果我們不能在同一張餐桌吃飯,那真的是沒什麼好說的了。


爭議的美味:鵝肝與食物政治學 (電子書)

爭議的美味:鵝肝與食物政治學 (電子書)

雜食者的兩難(新版):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電子書)

雜食者的兩難(新版):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電子書)



作者簡介

資深旅遊寫手。信某香港神婆看著命盤所云:「想要,就可以立刻擁有。」而忽略其他警語。著有《酒途的告白》《極南》《醒來,在地球的一個角落》。 最新作品為《酒途的告白2:喝到世界的盡頭》
個人部落格:享樂遊牧民族
Fb:享樂遊牧民族

 延伸閱讀 
世界屠畜紀行

世界屠畜紀行

以動物為鏡:12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

以動物為鏡:12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

好農業,是最好的醫生:一位醫生關於土地、永續農場與醫療的現場觀察筆記

好農業,是最好的醫生:一位醫生關於土地、永續農場與醫療的現場觀察筆記

吃動物:大口咬下的真相

吃動物:大口咬下的真相

雞冠天下:一部自然史,雞如何壯闊世界,和人類共創文明

雞冠天下:一部自然史,雞如何壯闊世界,和人類共創文明

養雞時代:21則你吃過雞,卻不瞭解的冷知識

養雞時代:21則你吃過雞,卻不瞭解的冷知識

食物正義:小農,菜市,餐廳與餐桌的未來樣貌

食物正義:小農,菜市,餐廳與餐桌的未來樣貌

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

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印尼國慶日的這天,讀五篇東南亞主題文章

《異地安身》有五個東南亞田野故事,《八尺門的辯護人》圍繞著印尼漁工案件、《移工怎麼都在直播》關注我們未曾留意的移工日常樣貌,《美傷》則由印尼作者寫出它們的歷史。

84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