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個人意見|閱讀Remix

因為疫情,真實的《武漢封城日記》,竟然和虛構的《使女的故事》合一了

  • 字級


《使女的故事》描述主角世界的縮小與生活的崩毀。

末世從未如此接近過,
一直以來末世都是文學最愛的主題,
如果世界即將終結,我們應該讀哪些書單?
而在哪些書裡面又讓人感到驚人的相似?


※本文含有《使女的故事》劇情

武漢封城日記

武漢封城日記

《武漢封城日記》說實話並不是文采驚人的一本書,它幾乎是一本流水帳,逐日的記載今天去了哪裡吃了什麼(我在本書的前三分之一有發怒過:「再讓我看到一次晚餐吃茄子我就要翻臉了。」然後他開始改吃蒜苔,約莫是茄子吃完了。)但流水也要看流在什麼上面,流水經過礁石會激起浪花,九十度直角下墜會是瀑布,每個人的生活寫起來都是流水帳,但是郭晶遇見了百年難得的封城,因此我們看見浪花,也看見瀑布。

看完以後當然可以很直觀的說,書中畢竟是有有用資訊,比如他寫存糧清單我就覺得深有道理,必備品又能久放的比如鹹菜、鹹蛋,跟在心靈上讓自己覺得有餘裕的奢侈品如小魚乾蜂蜜糖果,算是一種,十分直白的食療。

但我覺得真正有趣的是整本書綜觀得來的,我們習以為常的正常生活,或自我,在遇到瘟疫或其他嚴苛的外在環境時,如何逐漸扭曲縮小,她從書一開始還能出門的時候發揮社會工作者本能,訪談了街上的打掃人員,關注起封城期間的女性處境,到後來詳盡地寫起社區團購的水果幾元、鹽一包幾元,這是一種驚人的退化,但同時也是本書最引人入勝的一點,不在單篇,而在整本日記視角的持續縮小。

使女的故事

使女的故事

本書提到封城處境讓他想到《使女的故事》,這實在是一個十分到點的引用,《使女的故事》是瑪格麗特艾特伍的小說,描寫假想的宗教治國的一個國度,但這中間的共同點,其實就是我們坐視自己原有的生活被摧毀,試著在節節敗退的時候維持一點自我,一點尊嚴,一點生活感,《使女的故事》詳細描寫女主角的心靈,她記得這一切發生前的生活,卻又得面對現在嚴酷的現實,便也會開始為在商店看見橘子而感到欣喜,也會想偷偷留藏起一點什麼作為「自己的」東西。

到本書的最後作者花費了許多篇幅描述因為不能出門,所以社區的網路群組團購買水果,最後是買到哪種橘子,又花費幾元不等。那實在魔幻得讓人不敢置信,因為真實日記的故事線,忽然和小說《使女的故事》合一了。

《使女的故事》單是描述主角世界的縮小與生活的崩毀,不足以成為偉大的文學作品,那本書最後的收尾既俏皮又使人顫慄,最後是在《使女的故事》發生的百年之後,一場研究這個文件的學術研討會,那重新把這個事件放上了歷史的天秤,但也展現了一定程度,學術界看待歷史的偽善與輕巧:「我們看待《使女的故事》裡的時代背景時,該做的不是指責,而是理解。」一位虛構的教授這樣說。

\\《使女的故事》2017年改編為電視劇//

我們甚至不必等到百年之後,現在便已經有人迫不及待的要從這場瘟疫中理出頭緒,那也就罷了,有人要找到亮光,找到正面意義。我們面對歷史時往往無能對掌權者問責,卻又要拿來鞭策自己,我可沒因為錯誤決策摧毀成千上萬人的正常生活,更不會奪走這麼多人命,我們面對暴政或錯誤的決定,讓人們的正常生活轉彎甚至停止時,絕對不只需要理解,更需要指責。

不知道將來的人在討論2020年的瘟疫時,會不會有人說:「對待當時世界的局勢,我們該做的不是指責,而是理解。」


●個人意見的末日書單,每週一更新●
如果選舉前我們面對的是亡國感,那現在面對的就是末日感──讀《好預兆》
死亡數字背後,都是一個個的人──讀《末日逼近》
14天不出門很難?試試看16年──讀文學裡的居家隔離典範



作者簡介

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畢業,以藝術投資為興趣,時尚評論部落格「個人意見」格主。著有《個人意見之品味教學個人意見之待人處世指南》《個人意見之愛情寶鑑》以及《個人意見之完美的任性》。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馬卡龍、聖代、反轉蘋果塔……你可能吃過,但你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嗎?

那些你所鍾愛的法國甜點和它們的身世之謎

168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