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選書

夢的邊界──2月選書《在夢中》

  • 字級


在夢中

在夢中


每年幾乎都有很棒的電影導演專著出版,近十年來,我讀了《複眼的映像》《天才的陰暗面》《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蝦蟆的油》《煮海時光》《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侯麥》之後,終於輪到我了,出版《穆荷蘭大道》《藍絲絨》《雙峰》大導演大衛.林區的親筆自傳《在夢中》

這本書很重要,一出版《紐約時報》直接選為藝術類書的No.1。特色之一,在於它是親筆自傳;特色之二,在於導演跨足影壇的時間最久,將近半世紀,且影響力持續不墜。特色之三,未必人人看懂林區的電影,但恐怕沒人看不懂這本傳記。大衛.林區有絕對的個人魅力,這是一本迷人的自傳。

我決定出版這本自傳當然是因為大衛.林區在影壇的地位,要瞭解他多一些並不容易,他是出了名的省話。侯麥則是幾乎不上電視受訪。另外,因為大衛.林區寫了這本自傳,喜愛電影的人才可以跟著這位當代影史最重要的大師之一,在一本書的篇幅內,從七〇年代學院派導演大量進入商業片廠、獨立電影漸成氣候、美國片在歐洲影展大放異采,國際資金集資模式,到本世紀付費網站泡沫之後,又迎來付費有線電視頻道榮景,及串流媒體改寫製片模式等趨勢,一一見證全球影史,當中大衛.林區的電影無役不與,每個十年都有代表作與時俱進。(而且這些長片作品幾乎都有DVD)

《在夢中》的結構特別,每篇一分為二,傳記結合回憶錄,呼應大衛.林區電影常見的「雙重性」,其次就是呼應他的話,沒有任何一部傳記能完整交代一個人的一生。這本書可視為他跟自己的傳記的「對話」。這種結構既達到了林區不想寫成一般自傳的樣子的原則,此外,每章前半部由克莉絲汀娜.麥坎娜採訪而成的傳記,基本上就為後半部林區的複寫設定了「邊界」:我們不談論為什麼拍它,而是如何拍它;專注在林區為什麼「做」,在這些取捨中可以看見作品的原型,不致於腦補太遠。

本書因為是回憶錄及傳記,側重情感,所以編輯時採用直排,英雄比氣長,效果比橫排好很多。此外,美國導演的影人影事大眾較不陌生,所以重要名詞的原文都標記起來,統一收錄在每篇最後一頁,不至於影響閱讀節奏和樂趣。全書由影評人但唐謨翻譯。至於重量級的推薦名單,我其實趁著去年自己是金馬獎評審,加上譯者但唐謨也是其中之一,我就把握難得機會,從主席李安、執行長聞天祥,到所有得主包括鍾孟宏、蔡明亮、徐漢強盛情邀請一遍,也在當中發現他們各自與大衛.林區之間的連繫,感受到他們對他的喜愛。大衛.林區其實也很斜槓,並有巨大的創作能量,(多少反映了作者導演「通才」的特質),推薦人更是橫跨導演、藝術家、劇作家建築師,創作者都愛大衛.林區,並多少受到他的影響。即使《寄生上流》奉俊昊也曾在訪談中提及「非常母親」有大衛.林區的影響。就是這本自傳的「分量」。

穆荷蘭大道 BD+2DVD 數位修復 限量珍藏版(Mulholland Dr.)

穆荷蘭大道 BD+2DVD 數位修復 限量珍藏版(Mulholland Dr.)

因為大衛.林區畢生僅有十部長片,片源取得容易,也是決定出版這本著作的原因之一。而且讀完這本自傳絕對會有衝動立刻去找電影來看,會有另一種情感面的目光來觀影,會看得很開心。我是用一種愉快的心情又看了一遍《藍絲絨》《我心狂野》《穆荷蘭大道》,看得一臉竊笑。好心情持續不退。至於中文書名為何取「在夢中」?我想,大衛.林區電影都像夢。現實空間會旋轉扭曲、音效會脫離現實,比如白噪音或者結合蒙太奇的效果,至於人物及場景及音樂,更是將不同時代的懷舊及文化符號並置,共冶一爐,只有夢能讓這些衝突或宥於時空但無法同時出現的人事物同時出現。這是惡夢,因為當中必有創傷;這是美夢,因為大衛.林區用醜怪告訴我們,夢裡不應該有警察告訴我們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我們有做夢(和抗拒)的自由。

當代重量級文化評論家紀傑克(Slovaj Žižek)也是知名的大衛.林區鐵粉,在他的著作《幻見的瘟疫》中,他如此寫道:「(大衛.林區作品中)惡夢般的世界並非純粹幻見,相反地,它是在現實被拿掉它的幻見撐持之後,所殘留下來的現實遺跡。」惡夢般的現實,病態的主體,點出了大衛.林區及其作品的世界觀,林區主義所觸及的死亡、腐敗、暴力與醜怪。我們在好萊塢的夢工廠裡,看不到這些醜怪,唯有大衛.林區的電影,始終拒絕形而上學的誘惑,它不講道德教訓也不談靈魂救贖,他的作品一直告訴觀眾:「人在原初的狀態便是脫序的;美與醜怪是相互依存的。」一直這麼做,令人佩服,也帶來安慰。書中寫到,大衛的工作室入口就是波希(Hieronymus Bosch)「塵世樂園」的複製畫,畫裡鬼怪橫行、應有盡有,幾代也無人能解讀,卻道盡了一切。

波希(Hieronymus Bosch)的「塵世樂園」。(圖/wiki


編書過程中,最振奮的一件事,還是很少推薦掛名的李安導演,讀完直排的書稿後,在一月初傳來推薦文字:「看過大衛.林區的《藍絲絨》,於是找來他的攝影師佛雷.艾爾姆斯拍自己的《冰風暴》,沾染到那一點晦暗的光芒也好。大衛.林區的電影鮮,人鮮,寫起自傳方式也很鮮。值得一讀。

我當初邀請李安導演讀書稿的時候提到,「我們在影視產業教學及技術上日趨成熟時,應該給創作者另一種教育,如何對自己的藝術生命作抉擇?」如果說,值得從這本自傳看見什麼,我看見的是一名藝術家一生沒有片刻離開他的藝術生命。一冊書頁裡是五十年堅持開拓的藝術人生。我自覺腦洞大開,獲益匪淺。大衛.林區的電影與眾不同,怪,但觀眾卻不能忽視,這些怪竟能與你相通。然而,唯有從情感面上去切入並再次熟悉和感受大衛.林區和他的電影,這本著作才「獨一無二」。我想這是一個重要的答案。

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小津安二郎人生散文

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小津安二郎人生散文

蝦蟆的油:黑澤明尋找黑澤明

蝦蟆的油:黑澤明尋找黑澤明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侯麥

侯麥

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

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


嘉世強
時報文化副總編輯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韓國反映社會現實的小說風潮漸漸吹起,這些作品你讀過了嗎?

光州事件、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南北韓的對峙......多本南韓文學題材緊貼時代脈絡,探討社會的真實面,這些優秀的作品/作家你認識了嗎?

575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