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誘惑》解開法國事物有如此強大誘惑力的原因。(Photo by Wes Hicks on Unsplash)
有一天下午,我經過家裡附近一間法國主廚開的甜點店,情不自禁地走了進去,看著甜點櫃左手邊一個鋪滿濃密焦糖霜、上頭灑著些許鹽之花的閃電泡芙,以及右手邊一塊一層酥皮一層香草卡士達醬的千層派,它們都在跟我招手,我心裡計算著最近的運動量✕工作壓力,用各式各樣的理智來勸退自己把它們打包帶走的欲望;幾經掙扎後,理智沒有戰勝情感,我小心翼翼地提著一個精緻雪白、綁著深藍色緞帶的小盒子,帶著一抹微笑走回家……
我其實沒有深究過,自己為什麼對法國概念的東西幾乎沒有抗拒力,從法國酒、法國菜、法國甜點、法國時尚、法國美學、法國人生活哲學、還有每年一次的法國之旅,法國就像是我的祕密情人,總是挑戰我的理智線。它總是有方法讓我拋棄原則(除了奢侈品牌實在沒有錢買得起),像上癮一樣,不斷地去擁抱它的美好。我一直以為是我個人單戀著法國的緣故。
直到看了美國《紐約時報》駐法資深記者所寫的《法式誘惑》,我才明白,什麼?原來這個國家,是以「誘惑」當成社會進步的驅動力?所以無法用理智抵擋法式美好,並不是我個人的單相思,而是法國人幾百年來的文化就很會「撩」妹?天啊,這太有意思了呀!因為這跟我在法國的體驗有點不同,我的觀察是法國男人是非常不浪漫而且實際的,並不像義大利男人一直花言巧語說些女生喜歡聽的話,帥哥也不是歐洲素質最齊的(看看法國電影幾乎找不到帥哥男主角,街上也是會打扮的型男多過於英俊的男子),到底這本厚達410頁的「誘惑報告」是從哪裡觀察到的?讓我燃起了熊熊的好奇心。
首先,先容我去倒一杯法國勃根地葡萄酒。它的酒香正優雅地醒來,跟我招手~
依蓮.秀黎諾(Elaine Sciolino)是一名資深美國記者,曾經是《紐約時報》駐聯合國辦事處主任,因主理外交新聞,必須穿梭於各國社交場合,得以觀察各國的文化,後來舉家遷至巴黎工作。她能說一口流利法語,連美國丈夫也拿到了法國律師的身分,也就是說,她是一個多元文化包容度很高的新聞工作者,雖然本身美國籍所帶來的思維,與法國人就有很大的不同,但她非常努力融入法國社會、理解法國人的思考模式。
她以記者的敏銳,發現一個重要的法文單字「la seduction」(誘惑),這個單字似乎密集地出現在法國的所有面向,從商品的命名、公司的名稱、外交官的發言都經常有「la seduction」在其中。於是依蓮開始發揮起新聞追根究底的精神,花了很長的時間,綿密地對社會各界專業人士做訪談與田野觀察,從歷史、政治、商業、情愛、生活來驗證法國文化的底蘊到底是不是能夠以「la seduction」一字來代表。
《法式誘惑》作者依蓮‧秀黎諾(Elaine Sciolino)(圖/作者官網)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覺得本書是很嚴肅的社會文化觀察報告,但是,我得說,作者雖然不是法國人,但旅居法國多年,也開始懂得如何運用文字對讀者的「誘惑力」,在這本書你會看到歷屆法國君王、總統甚至總統候選人對「情婦」以及「女人誘惑力」的看法,一拖拉庫經過求證的總統花邊情史,法國女人如何展現外在誘惑力的精巧手法,法國男人在婚姻制度下如何保有不破壞婚姻美好的「偷情」準則,美國男人vs.法國男人在上床前關於誘惑的情趣安排,以及許多法國首長級人物都出版過有露骨情愛情節的小說或散文……天啊!我只能說這本書對我來說娛樂效果遠遠超過《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因為我也是半個認同法國誘惑思維的女人啊。
所以這本書的內容恰巧自行演繹了「法式誘惑」精神,怎麼說呢?因為真正的法式誘惑(經本書作者定義),絕對不會過度的裸露、過度的討好、過度的正經八百、過度的花言巧語,反而會以精巧細緻、優雅內斂、不張揚不強求、且一定要花時間醞釀並保持一點神秘的手法來展現,這樣的誘惑才能讓人難以忘懷。所以,伊蓮不用正經八百的方式寫一本法國文化觀察報告,而是收集許多有趣的篇章來精巧佐證她的觀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讓讀者在歡快的閱讀中,體現法國這個文化大國別緻又性感的底蘊。
我特別喜歡其中一段她為了「誘惑」這個觀點,竟然去訪問凡爾賽宮的首席園丁。園丁告訴她,當初路易十四蓋這個花園就是拿來展現情慾誘惑的極高層次,直到現代他也親眼所見許多男女在這花園中相遇、彼此誘惑並迸發情慾,而這位首席園丁甚至還把這花園的情慾故事寫成書出版!(我想其他各國的皇宮園丁,沒有人會用這個觀點來看待花園吧?)我得說作者如此慧黠地選擇訪問對象,提供讀者意想不到的面向(以及樂趣),這樣的寫法非常法式,也非常誘惑我。
凡爾賽宮花園的情慾故事,讓園丁出了一本書!(圖/凡爾賽宮官網)
但是,如果對法國文化沒有高度關心的人,是否仍該推薦讀這本書?我覺得《法式誘惑》的價值不是那些有樂趣的奇聞軼事或文化觀察而已,反而寫到很多法國人對情感、婚姻、人生的看法,非常值得一看。講白一點,很推薦女性同胞閱讀本書,因為法國人不會非黑即白地斷定一段感情(渣男、玩咖這類立刻貼標籤的字眼不會一直出現在法國女性的腦海,因為她們對享受一段短暫的戀情或魚水之歡,是很樂在其中的),也不會用高標準道德感來評斷婚姻價值(許多法國男人就算偷情或有情婦,也不會隨便離婚,還是會好好愛護老婆),法國人普遍認為,人永遠都需要具備一點自身的「誘惑力」(不一定是外表,也許是心境),才會一輩子充滿熱情與活力,基於這樣擁抱誘惑能力的思維,讓法國人對情感有更寬容的灰色地帶。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思考非常人性,因為如果不是用道德不道德、應不應該、有沒有未來來判斷感情,只認真經營享受當下,不要自尋煩惱或裹足不前,其實會讓自己更具吸引力,也更能夠享受人生,反而可以在愛裡自在悠遊,不患得患失。
所以透過這本《法式誘惑》,我徹底明白了法國女人為什麼有魅力,法國男人為什麼不像義大利男人那麼花言巧語,更理解了甜點為什麼要做得如此精巧、緞帶蝴蝶結如此必要、衣櫥必備的長洋裝如此重要、精細蕾絲的吊帶襪與內衣也不能少。還有,為什麼那麼多人對法國時尚精品癡狂,因為細節、精美、低調、不張揚、看起來若有似無、看起來什麼都沒說,卻用無盡性感的吸引力誘惑著世人,這正是法國人面對人生的態度,也是真正品味生活的方法。
好吧,當我看完這本書,不由得想著真是完整了我的人生,因為,當我下次再走進甜點店時,再也不用理智思考到底要不要打包帶走它們,不如想著:啊~我要好好享受這一塊甜點,因為享受美味會讓我看起來更性感,只要明天再去游個五趟泳,我不但會性感而且還會超誘人的!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