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林立青:一個社工的掙扎、慈悲和寬容──讀《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即使我已經認識李佳庭,看過她抱怨,甚至和她討論、開會並且一起辦了活動,這樣應該已經算得上是熟識的朋友了,可是當我翻開她的書後,我還是被整本書一連串的故事襲來,那些平常只接觸過一兩次無家者大哥們的形象,在書中越來越鮮明清晰,一翻開後就無法闔上,一頁接著一頁地讀完。腦海裡面想的是自己有一天也會變老,也會變成她書中那些無家者的樣子:沒有足夠保障的退休金、工作技能被新的科技取代、沒有足夠的資產,無法跟上年輕人的娛樂。

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個年輕社工的掙扎與淚水

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個年輕社工的掙扎與淚水

這並不難想像,因為我身邊的父執輩,那些我叫叔伯的人,多數也是基層的勞工,他們自嘲在65歲以前,55歲以後,被稱之為不管地帶,意指在這個年齡體力逐漸變差,卻還等不到老人津貼保障的青黃不接日子,這些人的生活與書中幾乎呈現疊影一樣,而本書作者佳庭在序章所寫的現實生活龍山寺公園,就收容接納了這些過去鮮少被社會關注的一群:那些公園座椅上走棋的老人,那些藉故要去拜拜,卻在廟埕前泡茶聊天等上一整天的人,以及不知道要去哪裡的人。

這本書最大的特色也就在這裡,作者是一名專業社工,所從事的正好是無家者的外展工作,專門照顧並且輔導的群體,幾乎都是中高齡男性,而台灣在千禧年以後,社會的貧富差異越來越大,過去傳統上認為「愛拚才會贏」以及「沒有不努力,只有不爭氣」的價值觀受到挑戰,經歷過了金融海嘯以後,對於社會的期待陸續轉換為改革和倡議,屢屢用全新的方式對台灣社會造成衝擊,集會、演講、請願和抗議都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在各種網路平台或者是公共議題上,新世代的年輕人隨意地將社會學名詞拿出,用以檢討體制,衝撞原本台灣社會想像中的美好,也因此,近幾年來這類型的作品越來越多,反映的是台灣社會開始面對並且重視傳統上被輕視的弱勢群體,想看清楚社會問題,想知道這些失落的人們是什麼樣子。

貧窮,在台灣除了傳統上被貼上可憐、需要施捨以及給予幫助的標籤外,像是芒草心以及人生百味這樣的組織也開始串聯起來,透過更多的活動展覽,越來越多的文字書寫以及紀錄,試圖號召社會共同認識貧窮,並且給予協助,這跳脫了過去的思維。李佳庭的文字中再再重覆強調的,是這些人都曾有過自己的生活,都有些可愛、人性、值得被看見的一面。書中最特別之處,在於李佳庭本身職業訓練下呈現出的特殊視角,李佳庭本人或許沒有意識到她所寫的文字能夠忠實呈現出第一線社工在面對年紀、性別、個性都不同的個案時,社工這個身分的掙扎、慈悲和寬容。

號召社會大眾關心特定的議題,可以透過幾種方式去動員,去搏取媒體的版面,但是最後該如何針對議題去做事,少不了第一線從業人員的視角和建議。本書中的作者毫不諱言會與無家者個案爭論,書中將他們怨天尤人罵政府的情緒表露無疑,而他們的壞習慣諸如挑剔物資、觀望社福機構、嫌棄社工辛苦媒合的工作,也透過與他們的互動展現出來。她沒有要隱藏這些真實存在的偏見,也沒有拿出統計數據和調查報告或者社會學論述去辯論,佳庭所做的是將第一線親身接觸的感受寫下,先是正面看待他們的壞習慣和汙名,再一點一點地解釋這些偏見、歧視、標籤其來有自,帶著讀者先看到人性的陰暗面以後,同時寫下這些原因,將一個一個過去台灣社會所遺棄的真正甘苦人的人生故事還原,把那些偏見和標籤的成因補上,讓讀者看見一個個真正的「人」。

這些人可能和原生家庭斷絕關係,可能因為躲避債務而離群獨居,可能是身體或者精神疾病而遠離家庭朋友,可能只是因為不擅交際而受到排擠,可能是因為工作技能被淘汰,被突如其來的金融災難或者景氣波動而失去了原本的生活。

 流落街頭的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和故事。(Photo by Jon Tyson on Unsplash


這社會上最需要被幫助的人,總是最不知道這些資源在哪裡,幫助他們的佳庭,也在本書中多次強調,自己也不知道社工的低薪過勞毫無保障以及政府漠視,還能夠支持多久,正是因為這樣誠實面對,讓這本書更加珍貴,裡面那些離世的無家者、無依無靠的無家者、身障病痛的無家者,還有子女都在國外,孤身一人蟻居的無家者得以被記錄下來。

佳庭的書,給了我們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回過頭來,檢視自己是不是說得太多,做的太少?慢慢的,書中裡面那些故事變成真正的人,再慢慢的,變成我們,從而去同理,有一天,書中的人物就是自己。

這是台灣第一本社工親自書寫無家者的作品,光是有人寫下這些,都已經彌足珍貴了。


作者簡介

本名林亞靖,1985年生,畢業於東南科技大學進修部土木工程系。
是景美市場養大的孩子,如同台灣人的生產履歷般,照著考出來的分數選擇學校,照著這樣的模式一路讀完了私立科大。畢業後拿著文憑進了工地,擔任監工十餘年,既是第一線管理者,也周旋於業主、雇主、公部門等各路牛鬼蛇神之間,接受了社會不公,相信法律、制度和習慣都會造成現實社會的壓迫。
著有《做工的人》《如此人生》


 延伸閱讀 

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

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

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

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

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

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

被壓榨的一代:中產階級消失真相,是什麼讓我們陷入財務焦慮與生活困境?

被壓榨的一代:中產階級消失真相,是什麼讓我們陷入財務焦慮與生活困境?

街頭生存指南:城市狹縫求生兼作樂的第一堂課

街頭生存指南:城市狹縫求生兼作樂的第一堂課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關於「愛」,他們說得太一針見血

愛是美好的感情,但並不總能帶來美好的感受。有時候說得太多,有時候難以啟齒,這幾篇文章裡的愛各有不同,一定有一種能深深打中你。

196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