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這遊戲既然那麼痛苦,我就很捨得離開。」──專訪吳曉樂《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 字級



如果人生能畫成曲線圖,吳曉樂從法律系畢業起至今的走勢迭蕩,可能大破大立衝出圖表邊線。

從律師考試遁走成為家教老師,打開一個又一個家庭黑盒,2014年出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2017年改編為轟動台灣的電視劇,讓紀伯倫的詩一夕成了流行語,接著2018年與鏡文學合作創作小說《上流兒童》,吳曉樂的文學路看似一帆風順,但她早已在網路上書寫許久。只是這次,終於她說了自己的故事。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最新散文集《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收錄21篇文章,具是以自身生命為史料的返身細剖。出身藍領階級家庭,一路不靠補習直上最高學府,但成長過程中,吳曉樂始終羨慕被父母緊緊照看的同儕,她說自己一度很怨,「我曾經嗆我媽:你說自己欠栽培,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不小心你的小孩也可能欠栽培?」敏感的孩子往往言語更割人,吳曉樂其實通通記得。「我真的覺得從小到大好孤單喔,我爸媽願意陪我到任何地方,可是搞不懂我們坐在選系說明會要幹嘛?加權又是什麼?所有的事我都得自己摸索、自己決定。」

直到很後來她才理解,孩子抵達父母到不了的地方,是父母的驕傲,亦是暗瘍。吳曉樂說起一次深刻經驗:三年前她帶母親出國旅行,跟飯店因故爭執,媽媽聽不懂英文,問她吵什麼,急著處理的她要媽媽先去一旁等。數天後,她忍不住問母親為何悶悶不樂?媽媽低著頭,用樸拙話語告訴這個她眼中歷練世面的女兒:「我覺得雞跟鳳凰是不應該住在一起的。

這句話的殘忍,一下子刺穿吳曉樂,「我當下覺得天啊,我真的傷她好深喔!從那一刻起,我就非常警惕自己。你知道嗎?小孩子很多時候是加害者。小孩要長大要獨立,必須先破殼而出,像《徬徨少年時》裡寫的,很多時候那個殼就是媽媽──你必須打破母親,才能成為一隻完整的鳥;我後來反覆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的『完整』,是用他人的破碎換來的。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如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無意引戰卻無可避免地掀起熱議,這是社會的集體焦慮,成長過程中我們被植入各種恐懼地雷,一觸即炸。直到讀了社會學者藍佩嘉《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吳曉樂淚流不止,忽然看清了自己與父母的創傷由何而來,「藍教授說,請你體諒父母的來處,那決定了他們許多侷限,小孩也要認識到『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寫這本書時我一直哭,因為不斷發現自己對媽媽多有苛刻。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是部懺悔錄,理解來處的同時,也打開了另一種向度,讓吳曉樂看見母親的傷痕累累與潛質熠熠,也意識到,以國小畢業的查某仔,媽媽有自己生命的網罟,卻給了女兒恣意生長的重要條件:空間。

「我寫家庭紀事,家人都尊重我的判斷。我們家就是很坦白很直接很親近,旁人看到我們吵架覺得可怕,可是大吵隔天又能安然無恙一起吃飯。」動不動就掏心掏肺,常常表達受傷、常常說愛、常常說對不起,直接的抒發讓彼此情感不怕阻塞淤積。也或許正是那些曾經的照看,讓吳曉樂的天賦敏銳能好好收住鋒利,畢竟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女人何苦為難女人」素材,她寫經血沾衣的羞恥困窘、寫言情小說(又名滾書)如何啟蒙性禁忌、寫母親的油麻菜籽命、寫女人對聖母光環的沉醉……但她不站在道德制高點俯視,而是靠近,伸手碰觸生活的無處可逃。

「當你花更多時間去深刻瞭解一個人,說話其實會很謹慎。」本來像隻鳥兒嘰喳快語的她,認真起來嚴肅地絞著眉,「人進入順風狀態,再回頭責怪那些不順風的人,都是瞬間的事。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哪天也成為這種人。」於是她在心底刻下備忘:「要不斷保持對自己的批判。」寫作逼迫她保持批判,法律系的訓練則把她推出身處的小世界,去看人跟人之間的權力關係,「看到那權力關係後會很謹慎。因為你會發現自己是踩在某個位置上,才有辦法講這些話。


有趣的是,有學生問她這輩子最好的體驗,她答,「就是發現自己不適合法律系。」當時坐在人人豔羨的教室裡抄筆記,吳曉樂只覺得一切都不對勁,「我好鬱悶好沮喪,某次我想萬一現在被車撞死了,一定會怪自己為何不挺身為自己選擇?最後決定這裡的四年就送給這世界。」唯一扼腕的是,「但學貸還是要還……」

可以想像親友的嘩然,有人羨慕她掉頭走掉,更多人勸她迷途知返,「你知道是源於關心,但講出來就都是焦慮。總有人說服我:別再鬧了啦,你口才這麼好,當律師一定很好——對~我知道那都是很好很好的……」現場異口同聲接答書名,「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看穿了眾人競逐的狂熱遊戲,不過是集體焦慮的修羅場,她從魔笛手的樂音中脫隊離開。

放棄,其實是放過自己,「浪費人生」的標籤貼上身,反而看得更透澈,「深深跌過一跤後,很多『坎站』我反而很過得去。我常跟學生說,人生一定要有一樣東西,那是我們文化裡不會教的,叫做『放棄』。這遊戲如果那麼痛苦,我就很捨得離開。

當然焦慮不是完全褪去,與情人相處,她三不五時也擔憂這般不遵守「男倡女隨」的自己,會不會讓情人難擋外界狐疑眼光?所幸對方樂在其中,她也更放鬆,「我發現這種相處有人能懂,那就好了。」至今仍有人認為她寫作是玩鬧,可是她很快樂,從小愛閱讀,浸泡在都是書的世界裡簡直如魚得水。


電影《王者之聲》中,柯林.佛斯飾演口吃的英王喬治六世,面對再三逼問「Why should I waste my time listening?」壓抑許久的聲音從身體破繭而出:「Because I have a voice!」受夠了被插嘴的人生,吳曉樂想對自己、對那些卡不進標準規格的生命說:不管在世人眼中多有燦爛,你永遠有權不喜歡。記得長出聲音向他人表達——嘿!這些建議我知道都很好,但真的not for me。長出那聲音需要花很多年,但她渴望對自己忠誠,「30歲後,我希望做一個真的可以講出內心話的人。」

寫散文是有話想說,但寫完之後,吳曉樂來回自問,這本書到底想寫給誰?也許是寫給一個還未抵達的世界的考古學吧,「如果20年後,這本書裡的情況完全被淘汰,我會覺得很幸福。

一個人離開遊戲是棄權,而一群人離開遊戲,遊戲規則就會改變。吳曉樂藉書名《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予以解咒,也予以祝福,這是她身為寫作者的終極願望。

 


 吳曉樂作品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電視劇書衣版):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一位家教老師的見證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電視劇書衣版):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一位家教老師的見證

上流兒童

上流兒童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暢銷作《82年生的金智英》搬上大螢幕!作品中的社會背景你都知道嗎?台灣讀者又該如何理解這部作品?

金智英的故事,也是多數女性的故事,南韓作家創作的《82年生的金智英》講述一名女性平凡地求學、就業、結婚、生子,之後成為全職媽媽,但社會與家庭對於女性的不公與壓迫,讓她在某天開始彷彿變了一個人,開始用其他人的語氣替自己報不平......

1383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