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幸福路上》的混血兒貝蒂、《西貢小姐》的Tam,他們的爸爸去哪裡了?──讀《失落在膚色底下的歷史》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動畫電影《幸福路上》有個角色叫莊貝蒂。這個金髮碧眼、說著台語的女孩,在這個以台灣近代史為背景的故事中,看似突兀地出現,卻又成為合理的存在──她是越戰時派駐台灣的美國大兵留下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親都不知在哪裡。

《幸福路上》裡的貝蒂(圖片取自幸福路上臉書)《幸福路上》裡的貝蒂。(圖片來源 / 幸福路上臉書


比起台灣的「貝蒂」,我對《西貢小姐》中的「譚」(Tam)更是熟悉,那是一段美國軍人與越南女子的美麗愛情故事,但男人走了另外娶妻,女子生下戀人的孩子後,一心只想著全家團聚。眾所皆知,這是一個悲劇,最後一幕是男人對著孩子張開雙臂,表達接納之意。


(圖片來源 / 音樂劇《西貢小姐》臉書


偶爾,像譚這樣的人或貝蒂那樣的故事,可以在台灣媒體的尋人報導中讀到,解嚴前後的黨外雜誌,也會著墨這些「混血兒」的經歷與困境。但彷若碎片一般,無法拼成具體的圖像,因而留下許多刻板印象──或是吧女的浪漫,或是美軍的一夜情,是歡愉淫亂,是始亂終棄,總是登不上檯面,就算背景拉到冷戰,或扯到《中美共同互助協定》,但在大眾面前,只是茶餘飯後的八卦故事,即便有王禎和陳映真黃春明等作家的文學書寫,社會對這些孩子與他們背後的意義,認知仍是淺薄。

玫瑰玫瑰我愛你

王禎和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寫花蓮特種行業為搶得越戰美國大兵來台度假商機,為性工作者展開「職能特訓」的過程。

上班族的一日<陳映真小說3>

陳映真〈六月的玫瑰花〉寫參加越戰的黑人「軍曹巴尼」和台灣吧女的戀情。本篇收錄於《上班族的一日(陳映真小說3)》

看海的日子 (黃春明作品集1)

黃春明〈小寡婦〉寫吧女阿青寄望去美國享福而愛上黑人士官史密斯,並生下兒子小黑。本篇收錄於《看海的日子 (黃春明作品集1)》

誠實地說,在這個開放的時代,這個社會仍得花上長長的一段時間,才懂得如何安放「新住民」與「新二代」的理解與敘事(而且還做得不太好),又怎麼能好好「追溯」幾十年前那些因戰爭遺留的混血兒人生與定位呢?那些過往粗糙的對待,似乎今日再無收拾的必要,只能讓歷史留著一道縫隙,存放那些孩子破碎的心。

有次,為了「新台灣人」專題,我到賽珍珠基金會採訪──美國作家賽珍珠將美軍造成的戰爭孤兒命名為「亞美混血兒」(Amerasian),1964年先是在賓州費城創立第一個輔導混血兒的機構,隨後陸續於南韓、泰國、沖繩、菲律賓、越南設置據點,台灣分會也在1968年成立──這些年,基金會已擴大服務東南亞新二代,不再侷限於亞美混血兒,我還記得當時基金會安排一位幹部受訪,卻也提醒:「他也是混血兒,但他不喜歡別人問到自己的身世。」我雖回應這並非我採訪主題,心裡卻很訝異:原來到了今天,這對某些人來說還是禁忌?!

失落在膚色底下的歷史:追尋美軍混血兒的生命脈絡

失落在膚色底下的歷史:追尋美軍混血兒的生命脈絡

當時,這問題存進我心裡,日後我在沖繩、菲律賓做田野時,陸續碰到類似的故事或問題,便疑惑有沒有更有系統、有層次地耙梳或整理這議題的作品時,《失落在膚色底下的歷史:追尋美軍混血兒的生命脈絡》這本書就出版了。

作者陳中勳對這議題的好奇,自然和我很不相同。他在書中自陳好奇心源於某搖滾樂團裡的黑皮膚鼓手與他那「說不完全」的故事,直至看了楊德昌的《恐怖份子》後,問號再被電影中的混血女孩啟動,於是開始追尋這個族群:

台灣曾經有一群不同於全球化意義的戰爭混血兒。他們的出生年橫跨韓戰到越戰,父親是駐紮在亞洲的美軍,母親的職業也環繞於美軍基地周邊的福利社、俱樂部、西餐廳、咖啡廳、酒吧等相關娛樂設施,所以混血兒的身世背景非常接近,也有相仿的冷戰印記。

除了序章以背景的方式,觸及各種創作文本與報導、勾勒冷戰時期美軍來台的景況與混血兒的生成外,本書以三個主題呈現:

  1. 透過混血兒尋親的視角,完整呈現他們的心情與家庭背景的複雜性;
  2. 藉著賽珍珠基金會建立的檔案,重建混血兒父母的族群、背景與狀況;
  3.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與《在華美軍地位協定》的影響與其造成的後果。

在坊間缺乏相關研究或著作的情況下,陳中勳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耙梳文本、檔案與史料,並從微觀的個人生命、家族故事,拉到社會學式的職業族群等結構歸因與分析,再上升到國際關係,看地緣政治中台灣如何面對美軍與混血兒帶來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陳中勳從加入賽珍珠基金會擔任志工、翻譯混血兒的檔案開始,再以檔案為基礎進行分析研究,淘出動人的故事。但他也在書裡說明,混血兒檔案大致集中在編號001到750,時間維度從60年代到90年代,部分檔案可能因為早失去聯繫,又或者年代久遠而殘缺不齊,甚至整份佚失。而且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並非全部混血兒的父親都是美軍,母親也未必是台灣人

因此,解讀這批檔案的關鍵可能不在於混血兒的父親是否為美軍,而是母親的職業與服務美軍的產業高度相關。」陳中勳寫道:台灣分會工作人員在記錄混血兒身世時,往往透過母親的臨場口述,又或者是透過外婆及保母的二手轉述,因此使得檔案的可信度非常不穩定,也發生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有些母親甚至拒絕透露混血兒的身世,以「不希望孩子知道自己是混血兒」為理由,拒絕加入基金會,顯然不太願意提起過去的往事。

這段敘述,與陳中勳最初的疑惑與解釋呼應:為何涉及混血兒及其母親相關文學與電影不勝枚舉,相較之下,非虛構的調查與報導卻寥寥可數?我的解釋是即使在當時接近台灣解嚴的年代,母親還是不願意輕易暴露自己為洋公主的過去,以免自己的孩子與後代遭到罷凌。

冷戰時代,即是台灣的戒嚴時期,陳中勳在書中以幾個刑事案件點明了相關人等的處境,例如一個持有槍械的混血兒如何與警方槍戰,最後送軍法處執行死刑;又或女子受美軍殺害,而美方試圖介入司法,無一不點出當時的政治局勢與控制,尤有甚者,是國民政府與美國在「司法豁免權」、外交關係與「休息復原計畫」帶來的街景改變與觀光財等對台灣當時經濟社會造成的諸多影響,最後在美國於越戰敗退、東亞權力版塊重組的局勢下,消融成一個難以再提的往事。而亞美混血兒,成為台灣冷戰身體的象徵。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時常想到許多亞洲友人這麼對我說:「因為台灣沒有經歷過戰爭,所以不懂我們的問題。」又或者會說:「台灣因為越戰、韓戰得到美援而得到利益。」聽起來像是一個趁機牟利的王八蛋。但《失落在膚色底下的歷史》這本書揭露了這段時期,一群不分國界出生的亞洲孤兒的故事,以及台灣在這戰爭中的位置。讓我不得不說,台灣雖沒有經歷戰爭,卻也承受了戰爭的後果。

也因此──包含這些年來,對沖繩議題的關注──讓我對這本書的結語特別有感:

「亞美混血兒與中山北路逐漸成為一段美國往事,似乎也使得台灣自動忽略曾與美軍在一起的事實,但美國決定撤軍台灣,充其量只不過是中美雙方權力制衡的緩衝結果,更不意味著美國的影響力已然消失,冷戰的混血親密,也使得台灣在地緣政治的走向上,唯美國是瞻。……如果我們不曾重新思考戰爭遺留下來的各種後座力,又如何期待背叛與暴力不會再度降臨?

我忍不住想起,小時候最甜美的家庭出遊記憶,是父親騎車載我們去美軍招待所,那顯然是一個很厲害的地方,但這種年幼無知且去脈絡的認知,或許充分說明了我們對清泉崗中山北路等地因陌生而代入的粉色想像。那是因為對戰爭混血兒,甚至對戰爭來說,我們都將自己當成局外人吧。

失落在膚色底下的歷史:追尋美軍混血兒的生命脈絡 (電子書)

失落在膚色底下的歷史:追尋美軍混血兒的生命脈絡 (電子書)


作者簡介

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曾擔任記者、NGO工作者以及研究員,資歷多樣。曾獲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開卷好書獎等。
著有《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日常的中斷》,合著有《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夢想》《咆哮誌》等。在轉角國際、鳴人堂等媒體平台持續筆耕。
Facebook:「島嶼無風帶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養寵物的時刻又苦又甜,動物真的能夠愛我們嗎?給飼主的推薦文章

相處的時光有時幸福有時失落(尤其是貓都叫不來的時候),選擇把一部分人生與寵物度過的你,這些心事想與你共享。

777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