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深讀10分鐘10-Minute Reading

彭星凱・聶永真對談三篇:平面設計話語性 / 臺灣設計師創作性探討 / 以藝術思考設計

  • 字級

 

設計・Design・デザイン

設計・Design・デザイン


在上篇〈平面設計的話語性〉,彭星凱(下稱 F)與聶永真(下稱 A)分別對視覺語彙的成形提出觀點,指出國內媒體對臺灣風格定義的侷限,再進一步將話題延伸至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如何形塑出文化抽象的符號與氣味。本篇將以兩人對平面設計師細微情感表現的觀察,開啟另一道觀看的角度。




彭星凱✕聶永真:臺灣設計師創作性探討

由洋蔥設計的《本事》

F:我們聊一下設計師的作品。前陣子拜訪洋蔥設計 ,翻了衛武營的《本事》。我說那很有洋蔥的風格,他們卻說不希望那樣。他們認為洋蔥是很客戶導向的,不該被看出設計的性格;事實上,很多風格明確的設計師都說過類似的話。

A:洋蔥的作品看得出來是洋蔥的東西啊。

F:我也這麼覺得。即使他們想要把自己放得很小,可是他們確實已經建立出屬於洋蔥的視覺語言,有獨特的收斂和平滑,又有肯定的自信。洋蔥辦公室牆上貼滿美國經典唱片和海報,他們的作品放在裡面看起來就是毫不違和,又組合了臺灣的文字和素材,非常有趣。

A:洋蔥之所以變成洋蔥,客戶要找他們,就是因為洋蔥有一定的品質與樣子。這樣很好,也無可避免。 Andrew(洋蔥設計負責人)之前在休士頓大學唸書,音樂同時也是他的興趣,天生的喜好真的會影響設計師的作品。如果你在讀書的時候就有一些喜歡的 master,你會多少想要朝某種喜歡或欣賞的「模型」前進,當然最後會透過時間內化、修正與創造,建立出自己的東西,但基本上那個啟動因子會一直存在。

Typography 字誌:Issue 04 手寫字的魅力

Typography 字誌:Issue 04 手寫字的魅力

F:我們剛才聊到日本的氣息。葉忠宜剛回國時的作品是我覺得他最舒服的狀態。他幫不只是圖書館「In Tense : Intense」做的摺頁,是我最喜歡的一件。但他當時的優雅似乎慢慢被放掉了。

A:環境風土或許真的帶來影響,他開始面對臺灣的客戶,做的內容和文本呼應這裡的脈絡,就自然而然會改變。但我覺得葉忠宜還是有在維持某種他自日本汲取的一些系統及觀念養分。

F:剛認識葉忠宜的時候,他的作品流露一股超脫的氣息,是我在臺灣沒看過的,也有可能那是當時的我想追求的更純粹的狀態,因為世界觀接近所以才喜歡。如果是現在,要說他是接地氣當然也可以。不過最近他好像在探索某個猥褻的感覺,例如《Typography 字誌 04》 紅、藍色的圖案,有一點異男式的色慾,它是醜的,可是又醜得可愛,和他本人給我的感覺蠻像的(不是指長相)。

葉忠宜設計・不只是圖書館「In Tense : Intense」展覽摺頁(圖片來源:葉忠宜FB

 

眼睛的故事+聖神.死人:《情色論》大師「喬治.巴塔耶」前衛小說集

小子設計書封作品:眼睛的故事+聖神.死人:《情色論》大師「喬治.巴塔耶」前衛小說集

A:嗯嗯嗯⋯⋯如果要說很異男地抓醜的感覺,小子做得最好(笑)。小子基本上就是在挪用臺灣元素。我會覺得他很好,是因為我們的感知經驗能夠識別那些素材語言,轉化成一種揉合欣賞及手法認同的美ㄎㄧㄤ或ㄎㄧㄤ美。當我們在看那些圖像的時候,我們同時對圖像抱有情感,外國人不一定會這樣覺得,感受到也可能是相反於自身對美的認知經驗。

F:小子和其他設計師區別的意圖過於強烈,細微的訊息很容易被掩蓋掉。因為他這個狀態已經維持一段時間,我期待的是他要怎麼把已經區別出來的東西轉化成更具藝術性而且從容的狀態。

A:或者他是刻意往那個方向走。

F:剛才說設計師的喜好會引導他追求某種形式及視覺語言的狀態。我同事 YAODE 對科學很感興趣,有近兩年時間他都在透過創作消化物理的發現。最近我看到這件作品覺得好厲害,應該是他實踐量子力學的一個段落:背景是我們平常騎腳踏車經過的地方,只是畫上黑白兩條線,好像我正身處虛構的維度,又好像它們是有生命的。第一次看到真是全身起一股冷顫。

A:如同剛才提到的Dirty Art Department 和 Radical Cut-Up 。我覺得我們這一代都還在系統內(不是前述提及那個還未生成的脈絡系統,而是主流美學的養成系統),年輕一輩如果在更早就意識到要去走主流以外的區塊,對他們來講就是機會,對未來、設計環境也是機會。能夠提供多一點開放性的選項給其他人認識才是一個健全的環境。一定有非常多人不能理解這樣的作品,但是其實我們講理解,應該要問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跟理解有關的標準答案?有時候我們只是需要它的出現,或語言帶來的詩性,存在本身就是一個答案。

F:是被感知的吧。

A:對,它是感知的一環。看到,幹、爽。但是不需要自動解題腦補。我覺得當代藝術有個很棒的地方,作品本身最重要的是要怎麼去錨定它,命題跟脈絡都可能或可以是答案。

設計師 YAODE 透過創作消化物理的發現。(Image: yaode untitled)


F:
你有喜歡 Y 其它哪些作品嗎?

A:我覺得他排字其實不錯啊。剛才那個當然很好,就不只是排字。

F:他對 typography 看得頗淡薄,認為用字傳達就是商業工作,受制於觀看對象解讀訊息的敏感度而必要有文字出現。Y 的核心敘事都在圖像上,雖然我也不見得都喜歡,但就是會知道他溝通的目的在於對深層精神的刺激,不是言語能傳達的東西。

A:他幸運有跟國際許多新的東西接到,這是目前在臺灣相對較少人嗅及跟實踐的,必須要有更多方向的發現,我們的環境才能夠更完整一些。如果少了他這類型或比較置身於外的東西,我們再怎麼樣談設計,永遠都只是在一個嚴肅的雛形裡面。

F:服部一成在這次香港海報三年展的評語裡說,雖然日本現在仍在產出許多海報,可是藝術性的設計卻已經看不到了,只稱得上是傳播商業訊息的紙而已。聽了這些話,當然會覺得日本設計遇到很大的瓶頸,但放到臺灣來看,我們甚至根本沒有海報文化,這是平面設計嚴重的空洞。被留在世界歷史上的作品幾乎是海報,因為當中呈現對特殊情感的刺探性,以及設計者的思維與觀者圖像的翻譯能力,這些都反映出一個文化視覺語言的智識。可是臺灣海報大多過度依賴文字,被當成傳單來做。

A:其實我也有點疑惑。有可能是因為臺灣太多客戶或是市場的反饋,讓設計師只能這樣做。我們看到很精彩的作品,許多是離市場與普通閱聽人比較遠的,可能要在不那麼商業導向的領域,才會看到更驚豔有別的東西。歐美有很多很好的作品以海報做為主要媒介持續高量產出,那個市場的確是更成熟的。而且講到服部一成,他在臺灣或許不可能存在。他的作品可能會被主流審美傷得體無完膚,無法在這裡長得很好。好的創造或試驗要有好品味的市場;就算沒有好品味的市場,也要有懂得尊重異同的市場,臺灣還沒辦法。

F:你不覺得臺灣已經好很多了?

A:雖然已經好很多,但除了非常迷你的同溫層外,服部一成的部分作品以臺灣一般閱聽人的眼光來看,一不小心就會被粗糙歸類在醜的認知區塊中。很多人美感經驗裡的具象與心象是同一件事,設計師口中的「哇,這個線條怎麼會那麼好看」或「這一條線好有靈性」,或許對許多人來說,它僅是一條平凡出奇的線;美的定義更來自於意義本身。


F:
你的同事楊文瞇,雖然形式上延續了服部一成,但是她能抓到跟服部一成完全不同的形狀,那是屬於楊文瞇的形狀。你在面試時就發現她的造型裡有種怪怪的氣息了嗎?

A:她排字也怪怪的啊。面試最後的 final selection 有幾個人,其他四位排字都非常成熟,是在業界排得很好的,整體素質也很高,楊文瞇在當時是相對比較不成熟的,但她的東西看起來味道就是最不一樣,所以我們才選她,對我們的工作來說這比較重要。

F:她的作品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大家一起去廢墟找石頭,可是她找到的,一看到就知道不會再有石頭跟這個形狀一樣,她就把它挑起來變成自己的石頭。這過程說起來很輕鬆,實際很難,所得成果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A:她來這裡是訓練一些很業界系統式的東西,為了工作還是得要都學會,但是她自己對外的創作其實還是很直覺的,沒有受到這裡影響。

楊文瞇設計・八旗文化 胡晴舫系列作品(圖片來源:楊文瞇網站


F:
我們聊一下林小乙的作品。在蘇富比《Post-War Asian Art》的前導訊息,你曾說平面設計未來的挑戰,是更藝術性與異材質的使用和量產,我覺得那是從小乙的作品延伸出來的觀念,是這樣嗎?

A:我剛開始接蘇富比時是做一本非常簡單的書,就只是把它做好而已。小乙參與後的確開拓了很大的可能性,那時候真的也刺激到我,覺得,靠,妳可以發揮到這樣,我當初沒有認知到蘇富比案可以挑戰到的極限很丟臉。當時蘇富比也開始修正印量跟單價,每次只出一百本,每一本的製作成本直逼近萬。這些是小乙花了龐大時間、精力跟製作試驗去換來的。當我又接到這一本的時候,小乙已經幫它建立這樣的條件了,當然就會玩得比較開。

很多設計師都能夠玩包裝、印刷或裝幀,但我覺得小乙還是做最好的少數幾個,她的個人品味延伸出的作品特質可能是影響最大的成分。會想把她推到 AGI,是因為在 AGI 裡看不到這樣的設計師。AGI 很多都非常明確是以圖像為主,我覺得多數人可能做不到像她那樣子的作品。小乙是一個非常獨特、很特別的存在,AGI 必須要有這樣的存在。

F:如果我們普遍做平面設計的思維是屬於繪畫性的,小乙就是超越二維思考而具有雕塑的性質。我覺得她比較像是在創造風景,翻閱的每個過程都在為世界建造一個新的景色;不是影響景色,而是形成景色本身。她說她很難找到適合幫作品拍照的攝影師,我認為是她下意識感受到攝影的整體性也是她作品的一部份;也因為她出盡全力的作品只有量產百本,而且曝光上也有限制,所以對依賴網路或圖鑑的觀者來說,她的作品或許就是在一張照片所經營的風景上。

A:你說創造風景,我覺得真的很像她。她有非常深厚的 base,大量閱讀某些類型的書籍或是文字,並且非常非常勤奮與感性地消化哲學式的東西,以至於她可以擁有這樣的反饋。(續下篇:以藝術思考設計的可能


(本篇文章由啟明出版社提供)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地方創生到底是什麼?日本經驗可以複製到台灣嗎?

    2019年風風火火的「地方創生元年」剛剛落幕,但認識自己的家,把地方的美麗傳達出去,並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從透過地方刊物聯結城鄉的文化與食物,成功促進消費與發展的日本經驗,到實際設計深度旅行引導旅人體驗地方的台灣經驗,五篇文章帶我們理解日本、台灣關於「地方創生」的各種方法,以及在地風土的無限魅力。

    3578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地方創生到底是什麼?日本經驗可以複製到台灣嗎?

2019年風風火火的「地方創生元年」剛剛落幕,但認識自己的家,把地方的美麗傳達出去,並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從透過地方刊物聯結城鄉的文化與食物,成功促進消費與發展的日本經驗,到實際設計深度旅行引導旅人體驗地方的台灣經驗,五篇文章帶我們理解日本、台灣關於「地方創生」的各種方法,以及在地風土的無限魅力。

357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