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諶淑婷/為什麼很多人對男孩女性化有嚴重擔憂?──讀《家有彩虹男孩》與《變身妮可》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兒子大概從兩歲時開始注意到他和我的生理構造不同,他問:「媽媽的雞雞在哪裡?」我跟他說我沒有,我是女生。他回答:「我也好想當女生。」他不討厭他的陰莖,但彷彿就此開啟了某個開關,要求留長髮、穿裙子,偶爾問我,他長大後會變成女生嗎?為什麼有小雞雞的人就是男生,沒有的人是女生?

我不想把這些問題僅僅視為幼兒引人發笑的童言童語,我慎重地回答:「不是有小雞雞就是男生,有些人有,但他們覺得自己是女生;有些人沒有,但他們覺得自己是男生。以前大家都認為有小雞雞是男生,但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不是那樣了。」我設法用三歲孩子能理解的說詞,解釋生理性別、社會性別、心理性別的差異,他聽完後,肯定地告訴我:「那我是女生啊,只是剛好有小雞雞而已。」

我也不會因為這些對話,就認為兒子是「性別不一致」(性別認同障礙),因為我知道,雖然有些孩子從兩歲開始就會表達對自己天生性別的不滿,但要被認定是「性別不一致」,需要幾個行為特徵,例如有想成為另外一個性別的強烈慾望、堅持自己屬於另一個性別、出現扮裝或模擬另一個性別的儀態、在演戲和幻想遊戲中強烈想扮演不同性別角色、對自己的身體性別特徵出現強烈的厭惡感等等,這些特徵還必須持續六個月,並造成生活顯著的困擾。

台灣社會大多已明白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的概念,但對跨性別者(Transgender)接受度仍低。日前一位朋友到某間國小進行性別平等教育演講,談到跨性別,一位六年級學生當眾對著他比中指,不吵不鬧,只是靜靜的舉著手指,讓人無法忽視。朋友在意的不是受辱,而是當婚姻平權成為社會重要議題,保守反同團體也跟著大張旗鼓推動反同婚與反同志教育公投的此刻,各種歧視已隨著網路社群散播滲入社區、家庭與校園;而身處於這種環境裡掙扎長大的孩子,認為自己被困在錯誤的身體裡,正被他人以和自己認同性別完全相反的方式對待,歧視成為日常,他們該如何求生?


當歧視成為日常,困在錯誤的身體裡的孩子該如何求生?(圖片來源 / unsplash)

家有彩虹男孩:探索性別認同的路上母子同行

家有彩虹男孩:探索性別認同的路上母子同行

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時時刻刻都在祈禱孩子能成長於沒有歧視、充分被尊重的環境,當兒子說他想當女生時,我告訴他未來可以為自己做決定,當他問還未滿一歲的妹妹能不能當男生時,我給了一樣回答:「她會為自己做決定。」如同《家有彩虹男孩》作者洛莉.杜隆(Lori Duron)所說,「孩子教會我們,凡事不一定照我們的期望走,你假定孩子想當男性,喜歡上屬於男生的東西,長大後生理和情感都受到女性吸引,有時並非如此。希望成真讓人安心,但如果孩子在三、四歲時就讓你希望破滅,你會開始質疑,試著不帶希望前進。」這是她三歲兒子希杰(C.J.)帶來的考驗。

我們都注意到,當小孩兩歲左右,除了黏土與積木,中性的玩具幾乎都會消失,取而代之是各種針對不同性別行銷的玩具,就連畫筆盒子都有公主或汽車圖案。雖然,有愈來愈多討論同志、性別不一致的書籍與繪本被出版,廣告出現更多中性打扮的男生,但在育兒現場,我還是深刻感受到許多人對男孩女性化的嚴重擔憂,無數男孩該被施以軍事化教養(勇敢、不能哭、要陽剛),頭髮略長、穿粉色系的男孩隨時會被公園裡的路人、親切的餐廳店員、熱情的親戚提醒:「這樣很像女生耶!」

以至於家裡的小男孩拿著芭比或是化妝玩具時,父母會忍不住上網搜尋「這個階段」會持續多久?回想兒子一歲時喜歡湯瑪士小火車,兩歲喜歡汽車,三歲愛上恐龍,安慰自己放輕鬆,這只是一個階段,不代表什麼,但明明孩子玩芭比的笑容和玩其他玩具時一樣燦爛可愛,我們卻忍不住規定,芭比只能在家裡玩,不要帶出門,理由是怕弄髒、搞丟,說不出口的是難以解釋的焦慮,與不捨孩子被嘲弄的心情


右:C.J.三歲時最想要的玩具是芭比娃娃。
左:作者洛莉在IG反省2009年聖誕節沒送給兒子他最想要的粉紅色娃娃,而是買藍色的。


2010年聖誕節禮物(圖片來源 / 作者IG

洛莉.杜隆也這樣不斷問自己:「這只是一個階段吧?這不只是一個階段吧?我們接下來該怎麼辦?看他像女生一樣,你覺得自在嗎?他是同性戀嗎?我們應該要多擔心?我們是不是反應過度了?孩子的行為需要被解釋嗎?解釋後會讓我們比較自在嗎?讓他人感覺不自在,是孩子有問題還是產生感受的當事人有問題?

洛莉.杜隆坦承,她無法不去期盼那真的只是「一個階段」,不然,哪個母親捨得讓孩子面對偏見、憎恨、恐懼?我們不會希望孩子知道人有多醜陋,不願聽到孩子被別人笑娘炮,我們害怕孩子身邊的大人只會袖手旁觀說著「男孩就是該有男子氣概」、「被欺負的人總有該改善的地方」這類風涼話。

作者的擔憂其來有自,現在是連去麥當勞買兒童餐都得回答「男生玩具還是女生玩具」的時代啊!還有知名心理醫師公開表示:「別買給兒子芭比娃娃和女生衣服,那些是徒增困惑的行為,給他男生的玩具,支持他所做的事,除了使用女生的東西。作者憤怒質疑,對於喜歡玩車子、球、熱愛超級英雄的小女孩,這位心理醫師是不是也會給她們父母同樣的建議?以免女孩變得太強硬、太獨立、太男性化?

書中提到,性別不一致的兒童也被稱為「性別創意者」(Gender Creative),我更認同這種描述,「性別創意是一個發展位置,兒童在此超越文化對於男性和女性的規範定義,有創意的將不同性別意識交織在一起,他既不完全來自於內在,也不完全來自於外在(文化或他人觀感),但存在於兩者之間。」性別創意兒童應是受祝福的孩子,想成為誰就可以成為誰,男孩、女孩或者兩者,誰不曾這樣幻想過呢?洛莉.杜隆提醒著人父人母,養育性別創意兒童的模式,是跟隨孩子未被形塑僵化的腳步,讓他們帶領我們,而非以我們已偏斜的性別認知提供錯誤引導,甚至傷害他們


作者洛莉(左)與先生帶著兒子希杰(中)參加第一次同志遊行。(圖片來源 / 作者官網


正因為這段路走來困難,更不能讓孩子獨自承受,性別不一致的兒童(與其家庭)成長的過程就像獨自走在鋼索上,被看好戲的人圍繞,而且一旦失足,沒有人想伸手接住你。

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

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

《家有彩虹男孩》的故事停在希杰準備上小學前,《變身妮可》則從「男孩懷特變身女孩妮可」長達17年的漫長奮鬥,中間經歷一場要求學校正視跨性別兒童權益的官司,最後一役是妮可準備上大學前,完成性別重建手術。雖然改變身體也無法讓生理性別是男性的妮可能夠生兒育女,但她必須讓最後一片拼圖落在正確位置。對於自己的身體,跨性別者不像順性別者單純的喜不喜歡、滿不滿意,而是對自己活在世上的「載體」無時無刻感到疏離,感覺真我被否定,唯一可能的出路是身體與心靈一致。

我要再次強調,就算孩子的穿著和行為都表現得像另一個性別,也不代表一定是跨性別者,這些孩子約略只有1/4到青春期還堅持這種行為模式。但是,我們更要關注的是,這1/4的孩子必須被困在錯誤身體內經歷青春期,就像是一場無法逃脫的詛咒,那種艱困處境是你我無法想像的,尤其到現在還有保守團體認為在學校設立性別友善廁所是不必要的,這種人從不明白,對跨性別的孩子來說,每天在學校上廁所都是一種羞辱。

當妮可被其他男同學家長要求不可使用女生廁所,學校給的建議是單獨使用教職員廁所,並派一位教職員跟著妮可給予「保護」,認為「隔離但平等」已盡到教育義務。這讓我聯想到,一個世紀前,美國還奉行黑白種族隔離主義,公車上分成黑人座位與白人座位,今時今日,我們已經知道宗教、種族與性別都不是被歧視、被拒於公共設施的理由,那麼性別認同呢?

現實是殘酷的,妮可一家終究因為學校不願做出有效行動,確保妮可在沒有偏見歧視的教育環境求學,他們被迫搬家、轉學。雖然最後判決結果,妮可贏了,逼她離開的學校被要求提供跨性別的學生教育需求,遵守法律要求的一切必要措施,但那段慘痛的校園生活無法重來,妮可忘不了,她的家庭也是。

即便接受了性別重建手術,我相信未來還有更多關於性別的自我掙扎與人生困境等著妮可。如《變身妮可》作者所言,「性別不只是生物現象,還有關我們如何告訴自己以及他人,我們究竟是誰,唯一能確定性別的測驗,是真實的生命經驗,是我們每天所過的生活。


妮可是HBO紀錄片The Trans List (跨性別名單)的受訪者之一


這幾年投入性別平權運動,我屢次在網路上收到惡意留言,質問我:「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同志或跨性別嗎?」我當然不希望,因為我和所有母親一樣,不奢求孩子的人生輕鬆順遂富有,只要他健康快樂、平安長大,明辨是非、同理他人,可以和相愛的人在街上手牽手散步。若我的孩子是同志或跨性別,我知道他要面對批評嘲笑,不公不義會成為他此生無法躲避的課題;但我也知道,我會為孩子奮鬥,陪伴他度過這些不該有的苦難,讓他知道自己是被愛的,我會花盡力氣認識真正的他,因為我正是全世界最該這麼做的人所以我的回答是:「我願意,而且我會十分感激,這樣的孩子選擇來到我家,他們和我都很幸運。」

結束這篇文章前,我又問快五歲的兒子:「你想當男生還是女生?」他思考了幾秒鐘,回答:「男生……,嗯,女生好了。其實我還無法決定。」我說:「你慢慢長大,決定後再告訴我。」無論他的決定是什麼,幾歲才做出決定,我們都會想辦法解決。

我們必須問「你們在害怕什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你們在害怕什麼?」
「他會被嘲笑。」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我們會想辦法解決。」

「你們在害怕什麼?」
「他們會變成跨性別者。」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我們會想辦法解決。」
────《家有彩虹男孩》


諶淑婷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偶爾在從小長大的社區賣菜。育有一狗二孩三貓,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合著有《有田有木,自給自足:棄業從農的10種生活實踐 》《餐桌上的真食:用腦決定飲食風景,吃出環境永續 》,以及《遜媽咪交換日記》

OKAPI專訪:成為你孩子的夥伴!爸媽也要不斷學習修正生產是媽媽與寶寶的第一次合作
OKAPI專欄【繪本告訴你怎麼教小孩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臺灣歷史小說的方法學

    臺灣的歷史小說已經逐漸形成一種文類,而「歷史小說」應該包括什麼呢?該怎麼思考歷史與小說之間的張力呢?從創作者的實務角度來看,書寫歷史小說該注意有哪些地方?與其他小說文類的界線與互動,又能有什麼可能? 此專題涵納學者杜正勝老師的意見,也聆聽新一代歷史小說創作者的經驗,激盪出多元的新見解與氣象。

    4508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臺灣歷史小說的方法學

臺灣的歷史小說已經逐漸形成一種文類,而「歷史小說」應該包括什麼呢?該怎麼思考歷史與小說之間的張力呢?從創作者的實務角度來看,書寫歷史小說該注意有哪些地方?與其他小說文類的界線與互動,又能有什麼可能? 此專題涵納學者杜正勝老師的意見,也聆聽新一代歷史小說創作者的經驗,激盪出多元的新見解與氣象。

45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