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當世界充滿無人商店、社交機器人,你可能會懷念起真人的機掰嘴臉──讀《在一起孤獨》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90年代一句著名的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個句子背後的預設是:科技為人所用,科技的樣貌來自於人的需求,被人的意念所形塑。所以,當你空虛寂寞覺得冷時,科技創造了「社交機器人」陪你。這種機器人有些是有寵物的柔軟皮毛,有的則是仿真人五官,「它們」會討拍,會撒嬌,被虐時甚至還會發出唉嚎(為了避免唉嚎聲更剌激助長虐待,有些機器人受虐時會自動關機)。

就像曾風行的「電子雞」一樣,主人不同的「撫育」方式,會決定機器人不同的性格,於是冷冰冰的機器在主人心中成了獨一無二的「生命」,甚至是「人」。

這樣的機械裝置滿足了人類的社交與情緒需求,寂寞的老人得到陪伴,小學生的成長有了不會吵架的「好朋友」,科技來自於人性,還解決了人性帶來的問題,科技如此美好。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對於這樣的「美麗新世界」,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是有所質疑的。她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科技社會學教授,所寫的《在一起孤獨》就是以電子雞、電子寵物、社交機器人的研究為例,她推論出:科技很可能反過頭來改寫人與人的關係定義。

人類使用社交機器人,明明知道機器人的任何反應都是程式設定,是沒有情感的「物」,但人們仍是願意對機器人說心事,跟機器人當朋友。好比,書中走訪許多老人院發現,老人因為使用各種陪伴機器人,生活明顯有了活力和變化。

在這個看似雙贏的關係裡,雪莉.特克卻認為,「我們似乎不在乎這些人工智慧『知不知道』或『了不了解』我們和他們「分享」的人類時刻。在機器人的時代,情感連結的表演似乎就是足夠的連結。」於是,人際間的互動退化成一種「表演」,不必去追問做出回應的對方是否真心,只要演得夠真,便是真了。


由鴻海與日本軟銀合作推出的「服務型」機器人Pepper(圖片來源 / unsplash)


作者也指出這種社交機器人的概念,暗示我們可以藉由「閃避親密」來「操縱親密」。書中舉了一個例子,祖母總是挑剔孫子的作為,孫子認為乾脆找個機器人來陪伴祖母,以滿足祖母的各種要求。既然,人們總是對彼此失望,何不乾脆針對自己的情感需求「客制化」各種社交機器人來相伴,「如果我們疏遠或辜負了彼此,機器人仍會陪伴我們,按照設計給予我們模擬的愛。」親密關係成了像手搖茶一般可客制化的商品,半糖少冰珍珠多一點。

在這樣的觀點之下,跟機器人結婚、談戀愛也是合理的事了(也的確有團體在鼓吹這樣的關係),只是這種親密關真的是「親密」嗎?

人之所以為人,不正是因為有人的軟弱和不完美才是「人性」?也因為人性的不完美會反映在人與人的關係上,書中就說:「我們在人的關係裡,學習容忍失望與曖昧,我們學會要維持實際的關係必需接受他人的複雜,當我們把機器人想像成真正的同伴時,就完全不必做這些工作了。」雪莉.特克更進一步指出:「如果將機器人視為伴侶,失去的第一件東西叫『異己性』,即透過另一雙眼睛看世界的能力。沒有異己性便可能欠缺同理心。

人類想借由機器人追求各種完美的人際情感關係,很可能也是一場不切實際的「惡夢」。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喪偶的母親終日沮喪,兒子們考慮要不要買社交機器人去安慰她?哥哥認為媽媽很憂鬱,值得花這個錢;弟弟則認為,她需要多跟其他失去母親、丈夫、孩子的人作伴。媽媽面臨的是「說再見」的課題,這是生命的哲思,而不是用機器人的遊戲讓她快活,一味追求快樂的壓力反令人沉重——悲傷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機器人卻設計來讓我們迴避悲傷。

真實人生不會永遠快樂完美,當科技日趨發達,我們又要如何看待生命中的不完美?雪莉.特克曾在1983年和2008年做過二次「以機器人為知己」的主題訪談。

1983年那次,13歲的受訪者布魯斯認為人類有獨一無二的「情緒性」,電腦和機器人是完美的,而人既不完美又意志薄弱,正是這種「不完美」把人們連繫在一起。例如他會說:「我跟我爸有很多共同點……我們都有亂七八糟的時候。」所以當布魯斯遇到問題時,他會去找人商量,而不是電腦,因為只有人才懂得這些「亂七八糟」的時刻。

25年後,雪莉特克又做了一樣的訪談,15歲的霍華德認為機器人更能領會高中生活的錯綜複雜:「它的資料庫比我爸的大,爸知道一些基本的事,但對高中了解不透徹。」他認為,人類並未壟斷理解或關懷彼此的能力,也主張應該訓練機器人來照顧老人和小孩。每個人都只受限於自己的人生經驗,但電腦和機器人卻可以用程式載入無窮無盡的資訊。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新版)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新版)

這並不是雪莉.特克獨特的發現,歷史學家哈拉瑞(Harari)《人類大歷史》也有類似的看法,當大數據累積了個人在網路上各種活動紀錄,科技(例如臉書這類的社交網站)可能比你還了解你自己,當你要交往什麼對象、職業的選擇、健康醫療,個人陷入人生抉擇迷惘時,尋求諮詢的對象不再是人,而是掌握你個人行為數據的機器人或社交網站。

科技改變了人的關係,也改變了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90年代流行的線上遊戲「泥巴」(MUD,完全文字介面,沒有影像)曾發生一個有名案例,有女性玩家遭受男性玩家以文字進行「強暴」行為,明明只在虛擬世界(並且只有文字),受害者出現的心理創傷卻一如真實世界受到強暴的心理反應一樣。雪莉.特克在1995年出版的《虛擬化身》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就指出:電腦不只是工具或鏡子,它更是另一個真實存在的世界,所以在虛擬世界遭受強暴的感受也是真實的。

《虛擬化身》還提到,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以「螢幕」做為穿梭兩個世界的窗口介面;到了2011年她出版《在一起孤獨》時,談的科技不再是創造一個單獨存在的「另一個世界」,因為科技早就鑲嵌在我們的真實生活裡了。隨時連線的智慧手機,成了我們隨時online的另一個分身青少年不愛打電話,但隨時online,父母反而更容易操控他們;又或是柯P的市府主管line群組,隨時找得到人)——我們既是人,同時也是手機這個「物」的延伸。科技創造出一種每個人「既孤獨存在,卻又同在一起」的特殊狀態。你甚至很難定義什麼是孤獨了。


(圖片來源 / unsplash)


必然:掌握形塑未來30年的12科技大趨力

必然:掌握形塑未來30年的12科技大趨力

機器人與科技究竟會帶我們到何處?如同《必然》一書所說,「有了機器人的助力和電腦化智慧,我們現在可以做的事,在150年前可能想也想不到。」反過來說,我們也無法預測機器人在150年後能為人類做什麼,因此《必然》作者、科技趨勢專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認為,也許機器人未來對人類最強大的功能,都不是現在的我們所能預見的。對於科技,我們永遠想得太多,也想得太少。

雪莉.特克的研究也提到:即便社交機器人大受歡迎,但老人院裡的老人如果有機會的話,仍是希望跟研究人員多聊幾句甚過與機器人聊天。美國亞馬遜和台灣統一超商都在真實世界開辦「無人商店」,主打更精準的服務。零售商收集更全面的購買行為大數據,而消費者買東西不必再跟人假笑裝和善。新科技完美得讓你無法拒絕,也許這是因為我們還不夠老,還不夠怕寂寞,雪莉.特克的研究對象裡,只有老人不喜歡無人櫃台,反而懷念昔日有人服務的地方小銀行。

科技來自於人性,又扭轉了人性,科技浪潮不斷拍打、侵蝕現實的邊界,我們活在各種科技虛擬出來的完善關係,只是偶而會想起那個擺臭臉的機掰銀行櫃台,並懷念起他的冷言冷語。這可能是「美麗新世界」裡僅存的人性遺跡了。這就像是iPhone、Google行事曆功能已足以取代所有手寫記事本,但還是有一群人強烈迷戀TRAVELER'S notebook的手帳一樣。

在一起孤獨 (電子書)

在一起孤獨 (電子書)



 延伸閱讀 

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

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

機器人與法蘭克 DVD(Robot and Frank)

機器人與法蘭克 DVD(Robot and Frank)

了解人工智慧的第一本書: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能否取代人類?

了解人工智慧的第一本書: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能否取代人類?

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

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第43屆金鼎獎得主專訪精選

    第43屆金鼎獎得獎名單公布了!請看OKAPI精選專文深入認識得獎人:特別貢獻獎:幸佳慧女士,文學圖書獎:鯨向海《每天都在膨脹》、張貴興《野豬渡河》,非文學圖書獎:柯金源《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陳淑華《灶邊煮語: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

    2820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第43屆金鼎獎得主專訪精選

第43屆金鼎獎得獎名單公布了!請看OKAPI精選專文深入認識得獎人:特別貢獻獎:幸佳慧女士,文學圖書獎:鯨向海《每天都在膨脹》、張貴興《野豬渡河》,非文學圖書獎:柯金源《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陳淑華《灶邊煮語: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

282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