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紀大偉|研究生三溫暖

紀大偉:在「同志文學」、「BL漫畫」和「精神障礙」之間──從經典漫畫《歡樂之家》和《我和母親之間》談起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年近60歲的美國資深女同志漫畫家艾莉森.貝克德爾(Alison Bechdel)的「悲喜交家」套書二冊在台上市:其中一本是曾經在台灣出版的《歡樂之家》,另外一本是首度登台的《我和母親之間》。貝克德爾這位漫畫家,以及她的這兩冊漫畫,都是認識當代美國同志文化的經典。

漫畫家艾莉森.貝克德爾(Alison Bechdel)(圖片來源:npr.org/photo credit:Elena Seibert)

要盛讚這兩本書,並不難:畢竟維基百科記載了這兩本書獲獎連連的豐功偉績。《歡樂之家》甚至改編成叫好叫座的百老匯歌舞劇。我想要改用比較個人式的(也就是「我自己的」)角度來談論、推薦這兩本書。我出版《同志文學史》之後,各界朋友問我接下來要研究什麼。我的答案有兩個:

  1. 在「同志文學」之後,研究「身心障礙」。
  2. 在「同志文學」之後,研究「BL漫畫」(以及相關的「耽美文學」、「BL輕小說」等等)。

同志議題和身心障礙議題的糾葛,曾經被低調敷衍過,但是晚近卻越來越被凸顯。從前,在國內外社會全面排斥同志的昔日,同性戀民眾努力「切割」(台灣流行語)自己跟重大疾病的關係,拚命強調「同性戀不是精神病」、「同性戀跟愛滋未必有關」——結果,某些剛好有精神病或愛滋的同性戀者,就「被切割」遺棄了。時代變了,現在,很多民眾坦承自己就是同性戀者,也承認自己同時也是身心障礙者(尤其精神障礙者)或愛滋感染者。在這兩年的台灣同志大遊行中,「多重身分」(既是同志也是障礙者;既是同志也是愛滋感染者)的「出櫃者」享有高能見度。在國內各種遊行、街頭運動中,坐輪椅的「殘酷兒」(「殘障」加上「酷兒」)也同時鼓吹同志人權和障礙者人權(以及障礙者性權)。我在「同志文學」之後接著研究「文學中的身心障礙」,只是順水推舟。

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圖像小說X同志文學跨界經典,艾莉森‧貝克德爾「悲喜交家」完整典藏套書,限量作者親簽版)

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圖像小說X同志文學跨界經典,艾莉森‧貝克德爾「悲喜交家」完整典藏套書,限量作者親簽版)

就是在上述脈絡中(台灣社會的大脈絡,以及我個人的小脈絡),《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特別值得台灣讀者青睞。這兩本漫畫通常被定位成「同志漫畫」、「女同志漫畫」、「中老年同志漫畫」,因為漫畫作者貝克德爾是(優雅老化中的)女同志。但是這兩本書顯然將大量篇幅投資在精神障礙上;我甚至覺得,這兩本書裡頭的同性戀像是「配菜」,精神障礙才像「主菜」。

《歡樂之家》呈現30歲左右的女同志敘述者(可說是貝克德爾的化身)如何回憶她的中年父親:當敘事者進了大學,確定自己的女同志身分之後,她也隨即得知爸爸的「醜聞」——原來龜毛老爸也是同志(他對於傢俱的龜毛個性,幾乎可以歸諸於他的同志祕密身分)。老爸精挑細選每一項傢俱,例如一件來自齊本德爾」(Chippendale)公司的櫃子——這裡埋了一個圈內人笑話,因為有一家著名的脫衣舞男公司也叫做「齊本德爾」。

父親對傢俱的龜毛,可歸諸於他的秘密同志身分。(圖/《歡樂之家》內頁)


大亨小傳(全新中譯本.獨家收錄村上春樹專文)

大亨小傳(全新中譯本.獨家收錄村上春樹專文)

這種敘事策略,讓我聯想到費茲傑羅名著大亨小傳:小說的敘事者尼克其實不是主角,被他側面觀察的神祕富翁蓋茲比才是。讀者要透過尼克的眼睛才能夠「以管窺豹」地認識蓋茲比。《歡樂之家》的讀者也需要透過女同志敘事者的目光才能夠拼湊出同志老爸的人生拼圖,因此有一種「隔岸觀火」(隔著敘事者偷窺她老爸)的興味。《歡樂之家》「有層次的」敘事策略(讀者認識敘述者這一層的光明世界,也認識敘述者老爸那一層黑暗世界)這麼類似《大亨小傳》,可能不是巧合:漫畫中愛書成痴的老爸心中頭號偶像就是費茲傑羅。敘事者赫然發現,爸爸曾經被迫去看精神科門診,因為他曾經一次又一次「勾引未成年男孩」。後來被捕的爸爸只有兩個出路:1. 成為「罪人」,接受法律的制裁;2. 不當罪人而當「病人」,接受醫學的羞辱。弔詭的是,跟坐牢相比,被迫看精神科對爸爸來說,反而是比較人道的選擇。

《歡樂之家》充滿反諷(irony)。英文書名的「歡樂」,「fun」這個字,一方面是指(男同志從一夜情得到的)「性愉悅」,另一方面也是「funeral」(葬儀)的縮寫。《歡樂之家》的英文原名「fun home」就是「葬儀社」,也就是書中一家人的生意。這個書名歡樂,可是書中媽媽卻知道爸爸耽戀少男肉體這個祕密,夫妻長年失和。那麼,這對父母有憂鬱症嗎?噢NO,我不能「隔空看診」,不能像台灣許多名嘴醫生那樣在媒體放話:他們公然宣稱哪些名人有哪些精神疾病憂鬱症、哪些名人有精神障礙。如果這些名嘴醫生並沒有幫這些名人親自看診過,他們當然沒有憑八卦幫人家寫病歷的權利;但,如果他們果真幫這些名人看診過,他們更不應該公布自己病人的隱私(病情)。正是因為名嘴醫生歪風作祟,我不願意光看漫畫就判定漫畫角色「得了什麼病」。不過,我也不能說這對父母跟憂鬱症「絕對無關」。在現代社會,有誰敢說自己絕對免於任何精神疾病的進逼呢?

《歡樂之家》的續集《我和母親之間》再次採用《大亨小傳》的有層次敘述法:讀者透過50歲左右的女同志敘述者認識她老媽——那一位在《歡樂之家》被老爸徹底邊緣化的妻子。《歡樂之家》的老爸「被迫」看精神科醫生,《我和母親之間》的50歲女同志則「主動」尋求「精神分析」體制中的「談話治療」協助。我也不願意輕易將這位熟年女同志定位成精神障礙者,但是我強調這整本書都在身心障礙研究的守備範圍內。

(圖/《我和母親之間》內頁)作者在《我和母親之間》述說自己尋求「談話治療」協助。(圖/《我和母親之間》內頁)


我剛才解釋為何在「同志文學」之後研究「身心障礙」,接下來說明為什麼在「同志文學」之後研究「BL漫畫」(以及相關的「耽美文學」、「BL輕小說」等等)。這兩個研究方向幾乎相反:

  1. 「同志研究」和「身心障礙研究」兩者之間看似遙遠,攤開來看才知道兩者一直重疊;
  2. 「同志文學」跟「BL漫畫」看起來毗鄰,仔細一看才發現兩者之間鴻溝巨大。

也因此,我無意幻想同志文學和BL漫畫之間「無縫接軌」,反而要承認並且詮釋兩者之間不容忽視的斷層。國內外學者和鐵粉已經一再指陳同志文學與BL漫畫之間的差異為何(性的比重多少、美型的堅持為何、BL圈子的潛規則等等),而我想要提出另一個基本差異:同志文學背負歷史的重量,但BL漫畫卻幾乎「無歷史」(沒有歷史重量)。

我並不是要在兩者之間區分高下。我不要歌頌同志文學的「高冷」,也不要貶低BL漫畫的「流行」。我其實讚嘆BL漫畫跨越年齡門檻(少女和熟女都愛BL)、跨越國界(不愛看外國文學的讀者很可能全盤接受外國BL)的流動能力。我無法保證十年、二十年後的未來讀者還會繼續讀寫同志文學(或是任何文學),但是我滿確定未來讀者還會繼續擁戴BL漫畫(以及其他漫畫)。

宮廷祕戀 (1)

BL就算採取宮廷劇橋段,也不會讓讀者感受歷史的沉重(圖為BL漫畫《宮廷祕戀》)

讀者可以藉著閱讀同志文學認識歷史的悲情,也可以藉著消費BL漫畫來享受沒有歷史包袱的甜美。這種「歷史重量有無」的差異跟「藝術形式」有關(文學本來就跟歷史糾纏,而漫畫本來就不必在乎歷史),但並沒有完全被藝術形式決定:例如,「耽美文學」、「BL輕小說」也是(廣義的)文學而不是漫畫,但這些文字商品也很少承載歷史的重量。這樣說好了,沒有人會想要藉著閱讀BL小說來嚴肅認識某國歷史。妙的是,BL文類(漫畫、小說等等)偏偏樂於從各國宮廷歷史尋找題材,但是就算採取宮廷劇橋段的BL也不會讓讀者感受歷史的沉重。

《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的確是漫畫,但是它們比較不像漫畫,卻像同志文學。我這樣為它們定位,並不是基於書中性或愛的比例,也不是基於書中畫面和文字的比重,而是基於書中陳列的歷史重量。這兩本書刻意扛起歷史包袱、企圖「見證歷史」的「史詩」。我在這裡啟用的「見證」和「史詩」兩個文學術語,並非來自我自己的創意,而是來自於美國英文系學術界。英文系學者將《歡樂之家》(負載歷史包袱的漫畫,而非其他娛樂性美國漫畫,例如漫威英雄系列)視為「文學研究者」轉向「視覺文化研究」的契機(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趕上這班車,就要錯過這個「往視覺霸權靠攏」的機會了),認為它見證歷史之效好比某些見證納粹大屠殺的漫畫(我是指這本美國校園暢銷書)、爭辯它的史詩功能是不是可以跟回憶伊朗革命的漫畫相提並論(我是指這本美國流行的課本)。這兩本書固然把重點各自放在老爸和老媽的生命歷程,但是兩書也讓讀者藉著「微觀地」管窺敘事者的老爸和老媽,來「巨觀地」瀏覽這兩名老人經歷的美國大環境(二戰、冷戰、婦運以及各種社會運動勃興的往日)。

鼠族︰我自己的受難史(第二部)

《鼠族︰我自己的受難史(第二部)》見證納粹大屠殺

茉莉人生1:我在伊朗長大

茉莉人生1:我在伊朗長大

茉莉人生2:我在伊朗長大

茉莉人生2:我在伊朗長大

茉莉人生 DVD(Persepolis)

《我在伊朗長大》改編的動畫《茉莉人生》(Persepolis)



《歡樂之家》
《我和母親之間》相比,前者比較討好主流市場,後者則不。在《歡樂之家》,老爸是性慾的冒險家,老媽形同老爸出門狩獵的絆腳石:在這種佈局中,老爸是在保守時代的Gay版唐吉訶德,而老媽是保守時代的幫凶。這種情勢要到《我和母親之間》才逆轉了:這本書為老媽翻案,承認老媽幾十年來身為被邊緣化女性的委屈,不再輕易謳歌老爸的冒險精神。

讀者很容易覺得《歡樂之家》洋溢年少輕狂的亮色,並且發覺《我和母親之間》充滿老人碎碎唸的暗色。不過,國內外讀書市場顯然太在乎年輕同志的肉身佈施,卻不能顧及中老年同志(以及跟同志子女一起老化的父母)的「修行」。在《歡樂之家》之後也把《我和母親之間》讀完,讀者才能夠看見同志生命歷程的更加完整面貌。




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

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

紀大偉
美國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老師,著有小說《膜》、學術專書《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
FB:紀大偉


 延伸閱讀 
1.「我非常相信愛,但我也相信,愛的實踐之路困難重重。」──專訪《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作者Alison Bechdel

2.【書評】Emily:替父親出櫃,揭母親傷口,女兒追尋真我的家庭悲喜劇──讀《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
3.【人物】八卦之必要──專訪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
4.【解析圖像小說】旅法漫畫家林莉菁:「圖像」是文字問世前的表達方式,與其他創作無高下之分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為什麼教主追隨者們深信不移,甚至不顧自身與他人安危?

Netflix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中講述四名韓國新興宗教領袖故事,播出後引發熱議,不僅是驚訝於這些「教主」們的行為,更多人驚訝的是──為什麼有人會相信?

115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