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面路徑列表
談「台灣新電影」,一定要提到無限的「愛、勇氣、希望」?
既然我們都愛新電影,那為何我聽到新電影40,就像聽到民歌50一樣,只覺得有完沒完?我後來才搞懂,我真正厭倦的,從來不是新電影,而是後來的我們,怎麼「老是這樣討論」新電影的那種舊方式。新電影還可以怎麼談、怎麼理解後產生新的嘗試與解讀?
778 0
-
蘇致亨/我就是聽到「新電影40」或「民歌50」就心煩──讀《未來的光陰:給台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
總有些事值得留念,但不論多懷念,每年不斷重複紀念也不禁令人疲倦。就像2022年,可以是1962台視開播的電視六十年,也可以是1992《刑法》一百條修正案三十年,更是我老早被提醒、心底卻始終...
-
臺語童星的逆襲!為何臺語片在我們的集體記憶完全消失?──專訪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
你看過臺語片嗎? 曾經,臺灣每年平均上映上百部臺語片,是世界第三大劇情片生產國,僅次於日本和印度;曾經,在龜山與鶯歌的交接處,有一座占地十餘甲的片廠,規模浩大,是亞洲第三大製片...
-
張亦絢/傷心有話的台語電影史──讀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
《毋甘願的電影史》提出了「台語片的彩色天花板」之說,可以說彙集了世界電影史、台灣史與技術史三大領域既有的關注,也是此書斷不可錯過的重鎮。不過,如前所述,這本書並不自限於學術論點...
-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讀《看得見的記憶》
《看得見的記憶》最早回溯到日本殖民時期,從電影的蹤跡在臺灣民間現身為起點,接著於後續各時代的轉彎處,以當今目光找出具有時代意識的作品。一開始,都是生活有餘裕的人方能拾起攝影機,...
-
回不去了,那「黃昏的故鄉」:《歌唱台灣》與台語流行音樂史的世紀創傷
《歌唱台灣》一邊講述〈孤戀花〉、〈收酒矸〉等名曲的軼聞掌故,同時也破譯本土流行音樂背後複雜的政治經濟構成,可謂摸蜊仔兼洗褲,若真要解明「流行音樂的故事」就得並肩於我們島嶼曾經走...
778 0
上下則文章
-
PREVIOUS ARTICLE
2022金曲獎即將頒獎,最佳裝幀設計獎入圍的有...... -
NEXT ARTICLE
為什麼我們喜歡看詐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