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許皓宜的情感心理課

【媽媽請妳也保重】許皓宜:為何媽媽要偏心?從韓劇《沒關係,是愛情啊!》看母親的「偏愛症」

  • 字級



《沒關係,是愛情啊!》探討現代人在不知不覺中帶著心病生活。圖為劇中哥哥張宰範(左)、弟弟張宰烈(右)


「我非常討厭我的原生家庭,媽媽重男輕女。弟弟說什麼都是對的,我說什麼都是錯的。」
「我的媽媽偏好姊姊,所有心力都給了她,從小就忽略了我。」……

家庭討論版上,我看著網友們字字句句敲下心聲:有人覺得跟其他手足比起來,自己是不受父母歡迎的那個孩子;有人覺得父母看到其他手足總是眉開眼笑,自己怎麼都無法融入那個代表「家」的空間。明明是活在崇尚「幸福家庭計畫」年代的我們,似乎很少有人敢確認自己是父母的心頭肉、掌上珠,那份偏愛彷彿被其他手足剝奪了,讓我們不得不放棄成為父母心頭最特別寶貝的夢想。

「偏心」──就像一條看不見的枷鎖勒在胸口,無從掙脫又隱隱作痛,讓人偷偷怨著那持有「偏愛症」的母親,怎麼都難以吞下這口氣。

偏心的媽媽們,究竟是怎麼了?同是出自己身的孩兒,您們卻要如此大小心?

沒關係啊,偏愛都是一種「心理投射」

張宰範就是一名母親偏愛症的受害者。

是的,雖然他個性看來吊兒郎當的,有暴力等不良前科,看著弟弟張宰烈老是乖乖被繼父毆打,他還忍不住也跟著打弟弟出氣,但宰範心裡還是對母親和弟弟有很多愛。

只是,在宰範的印象中,媽媽只有在和弟弟相處時才會露出笑容和輕鬆的神情;當自己因犯錯被關進感化院,好不容易出來的那天,回家後從廚房裡拿起一碗飯來吃,卻被媽媽責打說那飯是要留給弟弟的,不准他吃。最後,連弟弟不小心砍殺了繼父,媽媽還讓他給弟弟頂罪。

於是坐了十多年冤獄的宰範,寫信跟母親說:「妳就等著看,我這個兒子出獄後會怎麼對待你那個心愛的兒子。」

沒關係 是愛情啊 DVD

沒關係 是愛情啊 DVD

這是經典韓劇《沒關係,是愛情啊!》的劇情內容,背景是描述一群精神科醫師如何治療病人、並且自我療癒的故事。故事中,受到母親偏愛的張宰烈才是高大帥氣完美無瑕疵的男主角,然而他卻沒有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家庭變故和母親的偏愛讓宰烈承擔了對哥哥的龐大愧疚感──心智無法承擔劇烈壓力的結果,幻想中的人物分裂出來,宰烈於是成為一名精神病患者。

母親的偏愛症,讓兩個兒子都不好過,母親也活在懊悔與痛苦中。

不只是宰範和宰烈的母親,我相信幾乎全天下的媽媽都明白,孩子既然生了,就不要偏心對待其中某一位的道理。只是,為什麼明明道理人盡皆知,媽媽們卻仍會染上偏愛症呢?

造成偏愛的原因是?

從心理投射的角度來看,我猜想原因有幾個:

  1. 媽媽在某個小孩身上看見自己不喜歡的人的影子,或自己不喜歡的特質。
  2. 媽媽在某個小孩身上看見童年的自己,或與自己相似的特質。
  3. 媽媽以收回對某個孩子的愛,來彌補對另一個孩子的抱歉。

關於第一點,我想在《沒關係,是愛情啊!》的宰範媽媽身上,已經展現得夠清楚了:一個被再婚先生家暴的女性,滿腔憤怒投影在有暴力傾向的大兒子身上,和大兒子相處的困難,重複了婚姻中與先生相處的困境;滿腔委屈則投影在乖巧順從的小兒子身上,好好照顧他就彷彿也保護了自己。

關於第二點,我則想起某場演講後,某位女性聽眾曾私下問了我一個問題。她說,一直以來有個困擾:她有一兒一女,和兒子的相處沒什麼問題,但她發現自己有擁抱女兒的困難,只要一與女兒有肢體接觸,她就會渾身打顫地幾乎沒辦法靠近女兒。說到這裡,她流著淚問:「我這樣的狀況,是不是一個很差勁的媽媽?」

這句話令我十分鼻酸,諮商做久了,我自然明白一個會問自己是否差勁的母親,絕不是一個真正差勁的媽媽。那麼問題又在哪裡呢?

我陪了這位聽眾聊了一會,直到她發現,原來她總是在女兒身上看到童年的自己;她童年時總覺得自己是個不被母親所愛的孩子,因此當成年後看到另一個相似的自己(女兒),自然也抗拒給予自己不曾擁有過的擁抱和關愛。我對她說:「沒辦法擁抱女兒,其實也是無法接納過去那個不被愛的年幼的自己啊。

關於第三點,最常見的是家中有身心障礙的特殊兒童時,母親容易將關愛放在這些孩子身上;然而在我的經驗中卻看見,母親不見得是因為這些孩子需要關照才特別偏愛他們,相反地,她們可能也無意識地收回了對正常孩子的愛,而來平衡自己對身心障礙孩子的愧疚。

甚至還有這樣的故事:一個將外遇生下的兒子流落在外的媽媽,心裡懷抱著對終日不得相見的兒子的罪惡感,因此無法用心去愛自己婚配家庭裡所生下的兒子。而婚配家庭的兒子,因為不明白媽媽藏在心底的秘密,努力向上想要討好母親,卻在「母親眼裡只有姊姊」的感受下逐漸陷入抑鬱(他根本不知道媽媽在外還有一個愛不到的兒子啊……)

袒露的心

袒露的心

真相無所不在,可惜人們看不見它。」在《袒露的心》書中,作家平路如是說。

我在《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書中則說:身為母親者,或多或少都會「在孩子身上,看見自己過去的回憶、童年的影子。」

至於母親偏愛症背後的真相,究竟有多少回憶或幻影?也有待母親和孩子們勇敢去探索了。探索真相,是為了讓我們有一份面對真實的依靠,願我們別再被不必要的罪惡感拖著走未來的路。


許皓宜

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讓你沮喪的不是人生,而是你的焦慮

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讓你沮喪的不是人生,而是你的焦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知名諮商心理師。現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長期研究心理動力治療、婚姻與家庭治療,是媒體節目長期邀請的心理學專家。商業周刊「心理學會客室」專欄作家。曾出版《如果,愛能不寂寞》《人生不能沒有伴,找回各種關係裡的安心感》《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心理學家的職場觀察》最新作品為《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
FB: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延伸閱讀  
1.  許皓宜:媽媽心裡苦,但媽媽不說──從電影《她其實沒那麼壞》談「控制狂」母親
2.  許皓宜:沒當夠孩子,就很難心甘情願成為母親— 從《當他們認真編織時》談「不願長大」的媽媽們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童話新讀法:政治正確、性別倒置、劇情改編!

    童話寓言流傳幾個世紀,大家早已對這些故事滾瓜爛熟,但隨著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故事也能有多元的切入方式,讓讀者讀出更多新滋味。如果童話完全講求政治正確會怎麼樣呢?如果主角們改變種族與性別又會如何?透過以下文章看看各種超乎你想像的童話新讀法。

    1936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童話新讀法:政治正確、性別倒置、劇情改編!

童話寓言流傳幾個世紀,大家早已對這些故事滾瓜爛熟,但隨著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故事也能有多元的切入方式,讓讀者讀出更多新滋味。如果童話完全講求政治正確會怎麼樣呢?如果主角們改變種族與性別又會如何?透過以下文章看看各種超乎你想像的童話新讀法。

193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