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如何讓受苦的人們獲得正確的治療和應享的服務與資源?──5本書更理解精神疾病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精神醫學在上世紀50至90年代間發生一場革命,使疾病成因從潛意識衝突,轉為體內化學失調。根據精神藥理學等相關研究迅速累積之資訊,精神科醫師開始告訴社會大眾:遺傳生理因素,不但決定思覺失調症、雙相情緒障礙症等嚴重精神疾病的病程,也左右你我日常生活中,或焦慮或抑鬱的情緒表現。換言之,任何能干預大腦神經傳導激素的物質,將影響腦功能,甚至治療精神疾病。

診斷是一切治療的基礎。不斷向生物醫學靠攏的精神醫學,必須提高臨床診斷信度。也就是說,不同醫師對同一位病人,或是同一醫師在不同時間對同一病人,要能做出一致的診斷。此外,診斷還需具備足夠的效度,亦即任何一個疾病類別,(理論上)要有特定的臨床症狀群、病程、還要有相同的檢驗發現,以及比一般人高的家族發病率。為了滿足信度及效度兩大需求,「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於焉誕生。

這場科學典範轉移的革命,使精神醫療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病人不僅走出以收容為主的精神病院,也不再長期且密集地接受精神分析,醫師則按照劃一的診斷準則甚至治療指引,為病人處方藥物,並提供各種處遇。

自閉群像:我們如何從治療異數, 走到接納多元(上、下套書)

自閉群像:我們如何從治療異數, 走到接納多元(上、下套書)

羅絲瑪麗:啟發身障人權、特殊教育和醫療倫理的甘迺迪家族悲劇

羅絲瑪麗:啟發身障人權、特殊教育和醫療倫理的甘迺迪家族悲劇

然而,如今再尋常不過的治療情境,半世紀前還是另一種樣貌。翻開《羅絲瑪麗》,您將驚覺,甘迺迪家族輕度智能不足的成員羅絲瑪麗(1918-2005),為矯正發展遲緩,接受了不計其數的治療,包括生長激素注射、每天吃小黃瓜加青豆等今人看來極其荒謬的療法。但讓羅絲瑪麗一生陷入萬劫不復深淵,非23歲那年動的一場手術莫屬。為控制情緒起伏,醫師切斷羅絲瑪麗的前額葉大腦白質,賠上行走及言語溝通能力,也使她無緣受惠稍後發生的精神醫療革命。

時至21世紀,人類對精神病理的掌握,仍遠不及傳染病、糖尿病等內科疾患,一些精神狀態不但無法「根治」,甚至受限於過於狹隘或模糊不清的界定(亦即疾病診斷效度不佳),影響了病理研究與治療發展,以至病人權益受損。以自閉症為例,《自閉群像》作者史提夫.希伯曼爬梳史料,發現肯納醫師1943年發表的「幼兒自閉症」嚴格定義、左右了相關研究與資源配置,致使全球數以萬計的自閉兒家長飽受誤解的異樣眼光。直到英國學者約翰與羅娜.維恩夫婦,因家有自閉兒而深入研究十數年,大幅更動診斷準則,融入亞斯伯格的「自閉性性格違常」概念,並納入青少年與成年自閉者,讓他們有權獲得相關社福資源,並增進社會大眾的理解。

未料,因診斷標準放寬,致使疾病盛行率大增的必然現象,竟為媒體渲染成「自閉症大流行」;好巧不巧,「打疫苗得自閉症」的不負責報導雪上加霜,幾乎埋沒了一整代自閉症者及其家人與學者的努力。

精神病大流行:歷史、統計數字,用藥與患者

精神病大流行:歷史、統計數字,用藥與患者

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醫學

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醫學

無獨有偶,過動症與兒童雙相情緒障礙症(躁鬱症),也隨著美國精神醫學會1994年修訂的第四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發行,受到類似挑戰,令主導第三版與第四版修訂的杜克大學精神醫學教授艾倫.法蘭西斯戒慎恐懼,退出了將原有疾病診斷準則放寬,並加進更多新診斷的DSM第五版編修小組。他甚至在第五版面世同年(2013)出版了《救救正常人》,呼籲精神醫學界不要亂貼標籤,「製造」新病人。

早法蘭西斯3年,醫療科學報導作家羅伯特.惠特克,從20世紀後半精神製藥產業蓬勃發展的視角切入,著成《精神病大流行》一書。惠特克雖憂心過度診斷大量使用精神藥物所造成的危害,仍深切期待精神醫學研究者,擔負起發現精神疾病生物學成因的責任,並進而運用相關知識,發展新治療。

我發瘋的那段日子:抗NMDA受體腦炎倖存者自傳

我發瘋的那段日子:抗NMDA受體腦炎倖存者自傳

從事臨床精神醫療逾20年的我還認為,小心翼翼為受苦的人們貼上「標籤」,使他/她獲得正確的治療,以及應享的服務與資源,不正是臨床醫療的真義?蘇珊娜.卡哈蘭的故事,一位罹患抗NMDA受體腦炎、險被診斷為酒癮或情感性思覺失調症的新聞記者將親身經歷寫成《我發瘋的那段日子》,便是最佳寫照。

杜絕浮濫診斷,救救正常人;保護神經多樣性,欣賞不符常規之人;社會才能傾有限的資源,解嚴重精神病患之倒懸。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蘋果日報及康健雜誌專欄作者,著有《謝謝你們,我的離島病友》《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戰鬥終了已黃昏》《醫療自主時代》等書,近作為《為什麼開藥簡單,開心難?》

   延伸閱讀   
1. 《山不轉,我轉!》花媽卓惠珠:面對亞斯孩子,家長的表現就是最好的身教
2.  出櫃好不好?母女的真心話大冒險──吳沁婕、宋慧勤《為什麼一定要一樣?》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心情不好可以逃,但媽媽這個身分怎麼逃?那些媽媽無可訴說的心事

當媽媽其實沒那麼快樂光彩,事實上有點灰頭土臉,甚至讓人窒息。全職媽媽可能被外界眼光誤解「不過是在家帶小孩,有多累?」,雙薪家庭中,母親下班回到家則要開始第二輪班(家務、照顧小孩),看五篇文章帶我們了解媽媽的苦。

238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