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以公平、真實的方式帶孩子了解世界──專訪童書作家皮姆.凡赫斯特《愛,無所不在》

  • 字級


內頁童書作家皮姆.凡赫斯特在《愛,無所不在》新書探討死亡與失去(內頁圖片提供/字畝文化)


荷蘭知名童書作家皮姆.凡赫斯特童書作家皮姆.凡赫斯特

人死亡後,到底去哪裡了呢?

荷蘭知名童書作家皮姆.凡赫斯特(Pimm van Hest)繼探討兒童領養的《蘿西塔》、寵物死亡的《謝謝你陪伴我這麼久》後,再以敏感的生死議題推出《愛,無所不在》。曾擔任國小教師,也熟悉心理學的凡赫斯特,向來擅長以兒童的視角討論真實社會的問題,他與同性伴侶一起領養了女兒茉伊拉後,跨入繪本創作領域,自己的童年經驗與陪伴女兒成長的心路歷程,讓他陸續創作出16本繪本。

《愛,無所不在》便是以母親死亡為題,告訴孩子如何處理悲傷,度過艱難的時刻,從回憶中的溫暖時光懷念故人,並長出新的信念與生命意義。

以下是這次的訪談。

Q:與兒童談死亡,一直是具有衝擊性的題材,您選定這個主題是想傳達什麼樣的訊息?

愛,無所不在

《愛,無所不在》英文書名為「Everywhere and all around」

皮姆:死亡永遠圍繞著我們,它「無所不在」(Everywhere and all around,也是本書的英文版書名)。這些傷心事不一定發生在我們摯愛的人們身上,也有可能發生在動物(寵物)身上,或者發生在大自然中,例如一片落葉、一朵玫瑰或一棵樹的凋零。死亡存在於各處,我希望能讓孩子走入這個生命中最自然的課題。

當我們與孩子討論死亡時,他們不見得會害怕,甚至不會大驚小怪;若感到恐懼,大多是來自於父母親面對死亡帶來的衝擊和反應,將之加諸在孩子身上所致,對成人來說,如何教導孩子與死亡「共處」反而困難。

我希望讓孩子知道,死亡是自然而然的生命過程。我希望成人也可以一起讀這本書,因為他們面對死亡是如此不知所措,死亡是生命中殘酷而必然的存在,不該為此無時無刻感到恐懼。

Q:新書《愛,無所不在》與《謝謝你陪伴我這麼久》同樣是談死亡,您嘗試了什麼不同的呈現方式?

謝謝你陪伴我這麼久

《謝謝你陪伴我這麼久》談與寵物分離

皮姆:這兩本書都與死亡有關,故事些微不同,《謝謝你陪伴我這麼久》是與寵物分離,《愛,無所不在》談的是失去母親。多數孩子都有機會養一隻以上的寵物,因此有機會學習和牠們說再見,所以《謝謝你陪伴我這麼久》是給那些必須跟寵物說再見的孩子,讓他們學習如何平衡心中的失落感。

相較之下,周遭親人逝世比較難承受和克服,《愛,無所不在》處理的是雙親之一的過世,雖然不是多數孩子會經歷這樣的意外,但這本書想觸及的主題其實更廣,我想談的是失去某個愛的人或某些在乎的事物。

構思這本書時,我曾想像過死亡的樣子,以及我該如何向別人(孩子們)說明我的想法。我去想像那些生活裡無法言說、卻仍相信他們真實存在的事物,例如皮膚所感受到的太陽熱能,或是從我們的髮間傳來風的味道。我想描述的死亡正是如此,儘管我們愛的人已經離開,我們再也看不見他們,並不代表他們就不在了。我們仍然可以感覺到、以其他形式和他們在一起。

Q:這樣的生死之題,在東方仍是許多成人避談的忌諱,您會建議爸媽如何帶著孩子讀這本書?

皮姆:許多成人很難開口討論死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拿起這本書,念給孩子聽,然後聽聽孩子有什麼想法。通常孩子會有一些自己的見解,我們可以再問一些問題,延伸成更多討論。

我不建議刻意將有關死亡的議題與孩子隔離,也不贊成說一些故事來削弱那些痛苦而真實的感受,死亡並非長眠,死亡就是死亡,孩子既聰明又敏感,即便成人小心翼翼不多說,孩子還是感覺得出來。

每個孩子對於死亡有自己理解的方式,這與年紀有關,年幼的孩子常認為生命可以重來,但到了六、七歲,就知道死亡是一件永久的事。面臨這樣的情況,孩子可能時而難過、時而開心,情緒說來就來,我們需要去觀察,並做出正確的反應,例如傾聽他們說話,盡量誠實的引導他們說出心中疑問,而不是將自身情緒加諸在孩子身上。

《愛,無所不在》內頁《愛,無所不在》內頁(圖片提供/字畝文化)


Q:您原本預計要成為老師,也曾學習過心理學,為什麼會成為一位繪本創作者?

第一本書《蘿西塔》《蘿西塔》談一個小女孩被領養後的感覺,她的疑問與不安

皮姆:我曾當過一年教師,發現比教書讓我更感到好奇的是「為什麼我們用這些方法做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所以我辭去教職,開始攻讀兒童心理學。當時為了支付學費,我到荷蘭某間書店工作,完成學業之際,遇到了現在的伴侶,我們下定決心要領養孩子,我卻找不到真實描述領養孩子過程的書籍。所以我決定自己創作,而且不要像坊間其他繪本一樣,藉由動物譬喻,或以同情的眼光來說故事,我的書就以孩子為主角,而且他們會問真正的問題,就這樣催生出第一本書《蘿西塔》(Rosita)。

《蘿西塔》談一個小女孩被領養後的感覺,她的疑問與不安。該說是水到渠成吧!接下來受到寶貝女兒茉依拉(她在三個月大時來到我們的生活)的啟發——開始了創作的旅程,是茉依拉讓我成為一位繪本作家。

接受採訪皮姆.凡赫斯特全家福接受媒體採訪(來源/ youtube


Q:自己的童年、現在與孩子共享的家庭生活,對您而言是重要的創作靈感?

我不敢說,我怕被罵

我不敢說,我怕被罵

皮姆:我的童年以及家庭生活一直是我創作故事的靈感來源。在每一個故事裡,我都放入了平時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人物。《蘿西塔》裡有我的父母;《謝謝你陪伴我這麼久》則是在我26歲時過世的16歲狗狗。

茉依拉則教我以不同的方式看見這個世界,她讓我看見坦白且天真的觀點,對創作而言,那是一個美好的開始,我的創作也隨著她成長有不同發展,例如《我不敢說,我怕被罵》是因為我們的女兒害怕把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說出來,這讓她「滿腹委屈」,造就了那本特別的書。現在她已經10歲了,接下來的作品本質與傳遞的訊息也逐漸轉變為其他方向。

每一個故事都從我生命裡重要的人和動物得到靈感,是每一天真實的生活創造了這些書。

Q:這幾年創作過程經歷,您遇過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皮姆:要如何在繪本12個跨頁裡面, 以孩子的語調、用有限的字彙,說一個前後呼應、轉折有趣的故事?我在第一本書《蘿西塔》中做了許多嘗試。後來就容易許多了,我腦中再也不會缺乏靈感,奢侈的是,我可能擁有太多的點子,沒辦法全部都完成。

出版社給了我最棒的機會,讓我可以創作這些故事,又挑選喜歡的畫家合作,至今我寫了超過16本書,和12位不同的畫家合作,這讓我感到愉快又滿足。

我相信繪本的創作重點在嘗試幫助兒童,以公平、真實的方式了解這個世界。給他們工具學習知道自己是誰,是什麼讓他們變得如此特別、如何鼓勵與相信自己成人只需要念故事書給孩子聽,讓故事本身和孩子對話即可,不需要去強加什麼想法。我們需要與孩子討論的,是那些他們主動提出的問題,並傾聽他們的發現。

Q:世界上有非常多的孩子因為家庭處境不同,被認為「不正常」,可能是少了爸爸、少了媽媽、只由爺爺奶奶照顧、同性家長、新移民家庭,因而飽受歧視眼光,或是對自己的處境無法理解而憤怒,請您與這些孩子說說話。

皮姆:我想孩子們非常清楚他們為什麼「不正常」,小孩是懂得的。重要的是,當他們遇到這個問題時,他們怎麼反應?我們該如何教孩子為自己感到自豪?還有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聲音。

世界上總是有其他成人或小孩跟你的想法不一樣,你需要去說服每一個跟你想法不同的人嗎?不用!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那些負面的反應來自於忌妒、仇恨和恐懼!所以只要把力氣放在支持你、讓你感到舒服、給你力量的人身上就好。

請相信自己,記得你的力量來自於讓你更好的人事物上,如果你有兩個爸爸,享受這件事吧,讓世界知道你很驕傲,和支持你的人一起走向前。

請忽視那些仇恨、悲觀的話語,這樣我們才會感到快樂,並讓世界變得更好。

(吳令葳譯)


  延伸閱讀  
 熱淚盈眶!如何跟孩子談死亡?──專訪繪本作家信實《媽媽變成鬼了!》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你願意成為同志「好厝邊」嗎?

    第17屆臺灣同志遊行訴求為「同志好厝邊」,希望更多人注重性別友善的問題,不管是同性、跨性、多元性向,都需要得到尊重,如果你身邊有因為不了解而抱持仇視態度的人,這幾篇文章或許能夠成為對話的契機。

    2295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願意成為同志「好厝邊」嗎?

第17屆臺灣同志遊行訴求為「同志好厝邊」,希望更多人注重性別友善的問題,不管是同性、跨性、多元性向,都需要得到尊重,如果你身邊有因為不了解而抱持仇視態度的人,這幾篇文章或許能夠成為對話的契機。

229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