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還有多少人記得《追夢者》(The Commitments)這部電影?導演是曾經執導Pink Floyd《迷牆》的Alan Parker,劇情環繞著一群熱愛音樂的都柏林人,他們組了一支靈魂樂隊。
《追夢者》是1991年的片子,也許離現在比較遠了。我們將時間快轉到2007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的《曾經。愛是唯一》(Once),故事同樣發生在都柏林,描述男女主角在街頭相遇、相戀,然後共組一個樂團。(附帶一提,愛爾蘭歌手Glen Hansard在這兩部片中都參與了演出)
你也尚未淡忘去年那部引起風潮的《法蘭克》吧?紅頭髮的愛爾蘭青年誤打誤撞加入了一組詭異的樂團,進而認識那位奇怪的主唱Frank,一夥人開拔到愛爾蘭的鄉間小屋,成天關在一起寫歌,錄音。
上述這些都是與愛爾蘭或都柏林有關的音樂電影,情節裡少不了幾則冷笑話、幾段愛爾蘭式的自我挖苦和動聽的旋律,《搖滾青春戀習曲》是銜接在這個脈絡下最新的一部,導演正是《曾經。愛是唯一》的John Carney。
據說這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我猜,成長於80年代沉悶的都柏林的那一代人,對於片中重塑的時代氣氛應該會頗有共鳴。影片終了時,黑底的銀幕上顯現了一行白字:For brothers everywhere.
John Carney將這部電影獻給和他一起長大,從無聊的青春期中熬過來的都柏林弟兄們,同時也獻給世界各地的搖滾黨徒。如果你在某一幕發現牆上貼著Ian Curtis的海報、唱片架塞著Nico的《Chelsea Girl》、主角身穿《Wish You Were Here》的T恤,別懷疑,導演正和你偷偷眨著眼,那是你們之間的通關密語。
其實這是一個「中學男生為了泡妞而組團」的簡單故事,說穿了不免讓人有點難為情,但平心而論,哪個中學男生剛開始玩團的動機,不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比別人帥一點,對女生更有吸引力呢?《搖滾青春戀習曲》在這樣的前提下拉開序幕,我們見證了一個菜鳥樂團的成軍之路,看著一群小大人如何與真正的大人對抗,捍衛自己的話語權,以及更重要的──生存和玩樂的權利。
雖然主角宇宙男孩說:「我們是未來主義者,我們沒有鄉愁。」在他那名心靈導師兼音樂啟蒙者的嬉皮哥哥指導之下,他的樂團Sing Street卻充滿了對搖滾鄉愁的投射,尤其是新浪潮與後龐克──Duran Duran、Depeche Mode、Joy Division、The Jam。
在他心靈導師兼音樂啟蒙者的嬉皮哥哥指導之下,他的樂團Sing Street充滿了對搖滾鄉愁的投射
一旦哥哥介紹他什麼新的音樂,待他消化過後,寫出來的歌自然就成了那樣的風格。「搖滾樂必須承擔風險。」(Rock N Roll is a risk.)留著長髮的哥哥鼓勵著老弟。
追求心儀女生更得承擔風險,她是Sing Street樂團自拍的音樂錄影帶裡唯一的女主角,從Duran Duran風味的〈The Riddle Of The Model〉到渾然是向The Cure致敬的〈A Beautiful Sea〉,一夥人的髮型、化妝、服飾也跟著不斷演化的曲風「與時俱進」。
主角和創作搭檔(團裡的吉他手)以生活素材入歌,兩人功力進步神速,寫出來的作品一首比一首悅耳,簡直是一對音樂神童。以他們的年紀譜出如此老練的作品,是片中較為不合常理的一環,不過,一切都合理也就不叫電影了。
主角和創作搭檔寫出來的作品一首比一首悅耳,簡直是一對音樂神童
高潮戲是學期末的那場舞會,兩個惹人厭的反派都得到報應:霸凌主角的惡棍由黑翻白,成為Sing Street樂團的工作人員(弦外之音是說,Roadie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而保守的天主教學校校長,叫主角「不准再扮大衛鮑伊!」的威權象徵,也遭到學生的集體嘲諷,他們戴上校長的面具,試圖把高牆推倒。(這裡也有一絲Pink Floyd《迷牆》的影子)
男女主角最後決定遠走高飛,他們遠離了都柏林,駛著夢想的小船去倫敦尋找希望。渡海的航程不保證一帆風順,上岸後也還有棘手的課題待解,關於人生,他們仍有很多需要練習,但至少,他們已經踏出了最困難的第一步。
關於人生,他們仍有很多需要練習,但至少,他們已經踏出最困難的第一步。
陳德政
寫字的人,聽些音樂,看些電影,讀點書,走過幾個地方。有個部落格叫「音速青春」,有本書叫《給所有明日的聚會》,最新作品為《在遠方相遇》。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