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一起翻雜誌

【雜誌的故事】跟著我們一起開始探索日本──《秋刀魚》

  • 字級


雜誌不拘泥於既定的風格,總是隨著時代的脈動而改變。好的雜誌能夠表現出書本無法呈現,只有雜誌才有的時代性、時尚感、情報性、以及一種高亢感。

雜誌創刊──一群認真生活的人用心的經營生活的故事,我們邀請雜誌的靈魂,一共四位總編輯分享雜誌的生成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敘說每一期的核心與信仰,帶領讀者探索不一樣的生活與體驗。


《秋刀魚》創刊原由

牽起臺日難以言喻的微妙情感 文/《秋刀魚》主編陳頤華

藍鯨 春夏號/2014

藍鯨 春夏號/2014

成員平均年齡25歲,來自一群熱愛「雜誌」的年輕創新團隊,於2014年5月發行第一本臺灣地方誌《藍鯨》後,受到全臺書店通路與24家獨立書店,以及香港Kubrick書店的青睞,販售《藍鯨》雜誌,更協助推廣臺灣街坊文化與人情故事。在編輯團隊走訪全臺各地舉辦分享會後,不斷思索,如何為雜誌出版帶來更多的火花,於是我們發現,在臺灣的巷弄文化、街坊故事中,日本文化佔有很大的影響。在經歷50年的日本時代後,全臺灣各地還遍布著許多日式老建築,許多人家中老長輩,會講著一口流利的日本語;年輕一輩的新世代,小時候看櫻桃小丸子、小叮噹,吃森永牛奶糖,街上也到處是生魚片、壽司、拉麵攤,走在市區裡都是日系百貨店,即便這些並非是道地正統的日本文化,但卻驗證了臺灣和日本密不可分的連結。

發現許多日本元素存在於臺灣文化之中,卻還沒有一本專門介紹日本文化的中文雜誌,但卻有眾多了解日本的專業級人士深藏在你我身旁。有的人徹底摸熟關東、關西地鐵;有的人上山下海,搭船到小島尋找鄉間民藝品;有的人吃遍東京所有人氣餐廳,許多臺灣人甚至比日本人還要更了解日本,即便他們旅行結束回到臺灣之後,只是一個默默無名的朝九晚五上班族。於是《秋刀魚》正式集結臺灣、日本兩地各領域專業寫手,打造全新的雙月刊雜誌,從獨立發行的角度,跨越臺灣和日本的距離,介紹日本第一手訊息,當然也沒忘掉從臺灣的角度剖析日本,帶給讀者專業深入的報導。

以「除了第一手來自日本的消息,更希望做出一本連日本都好奇的雜誌。」為目標,《秋刀魚》編輯團隊在經歷《藍鯨》的創刊洗禮後,深深發現細膩閱讀漸漸被網路的快速取代、雜誌慢慢轉型成數位內容的今天,仍有人堅持著紙本的美好,感受紙張的厚度、雜誌的重量、文字的溫度、編排的節奏。《秋刀魚》編輯團隊希望透過「實體雜誌」來與讀者接觸。不只是一本刊物,《秋刀魚》更期待為臺灣的雜誌圈注入一份新的力量,禀持著獨立刊物的精神,從小書店拓展至連鎖書店,讓一本「獨立思考」的雜誌能改變商業型態;讓創作與商業取得平衡,改善閱讀環境。

希望臺灣也能做出令人驚嘆的雜誌內頁、有著創新的設計版型、突破一成不變的封面樣式,並看見更多臺灣雜誌的新風貌;如果你希望看到一本用心設計、提供完整資訊、能厚實地在讀者手上出現感受紙本不死的美好,從臺灣出發,讓「雜誌」有更多想像,讓「紙本不死」。

至於關於《秋刀魚》命名的由來,有個蠻長的故事。當我們發現狹長的日本地形像是武士刀、也像是一隻秋刀魚的身體,便大膽地做了趣味的聯想。此外,中文與日文的漢字都是「秋刀魚」,日文「サンマ」與臺語的秋刀魚發音一樣,當你和老一輩講到秋刀魚時,絕對可以用「samana」溝通。

喜愛電影的我們受到日本名導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秋刀魚之味》啟發,片中完全沒有出現任何一尾秋刀魚,卻以秋刀魚魚腸的苦味,象徵待嫁女兒的心境,或許就像是真正懂得品嚐的饕客,便明白這苦澀之味結合醬油的鹹鮮味或檸檬的酸味,才是秋刀魚的最佳風味。

說了這麼多,一尾小小的秋刀魚,彷彿牽起臺日難以言喻的微妙情感,無論語言、意象,甚至料理都牽絆著彼此間的生活習慣,2014年11月創刊至今,希望透過《秋刀魚》的介紹,讓讀者們可以「開始探索日本」。


秋刀魚總編輯的話


比起冰冷的網路,我更喜歡透過雜誌和讀者溝通 文/《秋刀魚》主編陳頤華

2014年11月5日,臺灣第一本日本文化誌《秋刀魚》正式上架,上架的前一天編輯團隊的大夥都睡不太著,心裡面惦記的是明天這本雜誌會被放在哪裡、讀者是否接受,還有最重要的事──「大家會買嗎?」即便一年後的現在,出版7期的《秋刀魚》仍在每一回開賣前問自己:「這是最好的成果了嗎?」點頭,然後等待隔天看見讀者翻閱雜誌的表情。

BRUTUS 1月15日/2016

BRUTUS 1月15日/2016

不同於其他生活風格類的雜誌編輯,我高中開始閱讀的是《商業周刊》及《天下》,曾經一度以「戰地記者」為夢想。後來發現自己「心太軟」,可能會心疼難民而落淚,打消了衝鋒陷陣的念頭,卻因此一腳踏進雜誌的世界,開始涉略不同領域的刊物,養成定期收看《Brutus》《新視線》的習慣。對於年輕一代的我們來說,趕不上雜誌最風光的年代,卻在這最不被看好的年代中發現雜誌的「未來」。近年來雜誌發行量逐漸下滑,有趣的是「新創刊」的雜誌卻比「收刊」的雜誌來得多,不是大夥都往「洞」裡跳,而是雜誌實在太有趣了。

日前採訪日本「市集教父」,同時也是獨立雜誌《LETTERS》總編輯的手紙社社長北島勳,他曾為雜誌下了這樣的定義,「雜誌的內容是總編輯的『私物』,代表著總編的世界觀與個人集大成的想法。這條路,是孤獨卻令人成癮。」如同北島勳所說,雜誌代表著總編輯的意志,放大來說更代表著一群人的觀點,如果說從一個人的衣著能猜出他的品味,那麼從一個人背包裡放入的雜誌便可了解他的性格與所好,甚至能看出他的過去與未來。

《秋刀魚》歷經募資成功才正式出刊,對我們而言,「雜誌」不只是代表紙本不死的精神,而是一個時代的切面。從內容到選紙都能「摸得到」文字的溫度,圖片的排列與版面的順序就像是一首樂曲,前奏、副歌、主旋律,讀者可以跟隨著雜誌的起伏感受到每一章節的喜怒哀樂。不同於網路世代的「推播」,不必擔心幾個小時後這篇文章會被龐大的資訊「淹沒」,雜誌反而是能伴隨著讀者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後回頭再看,都能看見「時光」如何在「世代」中留下印記

正興聞 2015 第3期

人氣相當高的地方誌《正興聞》

近年來「小眾」與「獨立」出版如雨後春筍般竄出,他們關注一個議題,跳脫以往傳統出版模式,「做小」不「做大」。不同於出書,「雜誌」之所以稱為「雜」,就是源自它的多樣性,如果說書本是一個理念的總和,那麼雜誌就是一個理念的無限延伸。很慶幸看見臺灣有越來越多元的雜誌樣態,不僅是《秋刀魚》,關注當代議題的《眉角》、最近人氣指數飆高的臺南地方誌《正興聞》,剛好象徵著「生活」、「新聞」、「地方」等不同面相。比起冰冷的網路,我更喜歡透過雜誌和讀者溝通,觀察不同書店讀者的屬性,用少量的廣告及稍微偏高的售價與讀者說明一本雜誌不只是內容為王,你所觸及的裝禎、視覺、設計、攝影,都代表編輯提供的世界,除了文字還有色彩

以前業界總是流傳「想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誌」的說法,或許正是如此,做雜誌的人都帶著點反骨與燃燒不盡的瘋狂吧!如果你也曾經跟著雜誌做一份甜點、組裝木工,或是按圖索驥找到雜誌上的風景與店家,恭喜你也中了雜誌的毒,歡迎跟著我們享受翻閱雜誌的「慢速」快感。


陳頤華
以柏林圍牆倒塌的1989年為出生之年為傲、淡江大學畢業,從小喜歡文字卻不想走正統文學之路,旁門左道的從高中辯論社到大學報社實習,直到接觸雜誌後深深著迷,從此愛上雜誌紙本的溫度,曾擔任學校報社編輯、NGO組織企劃,畢業後與朋友共同創立「黑潮文化」,從關注臺灣的地方誌《藍鯨》到日本文化誌《秋刀魚》,嘗試以全新雜誌型態獨立出版,致力將臺灣文化推向國際,積極與日本搭建文化橋樑,讓更多人看見臺灣青年的活力。
秋刀魚精選

秋刀魚 1月號/2016第7期

秋刀魚 1月號/2016第7期

秋刀魚 11月號/2015第6期

秋刀魚 11月號/2015第6期

秋刀魚 11月號/2015第6期秋刀魚 9月號/2015第5期

秋刀魚 9月號/2015第5期秋刀魚8月號/2015第4期

秋刀魚 5月號/2015第3期

秋刀魚 5月號/2015第3期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你有聽過「GARO系」嗎?

    《GARO》是一本活躍於1960-1970年代的日本漫畫雜誌,因刊登作品風格多另類而前衛,有別於大眾主流漫畫風格,尤其發掘的眾多漫畫家與其作品因而被冠上「GARO系」的稱呼。這些作品中有打破邏輯的異想情節、特殊的視覺表現手法,呈現奇異迷人的特質。在此推薦你多篇GARO系作品與作家訪談。

    4479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有聽過「GARO系」嗎?

《GARO》是一本活躍於1960-1970年代的日本漫畫雜誌,因刊登作品風格多另類而前衛,有別於大眾主流漫畫風格,尤其發掘的眾多漫畫家與其作品因而被冠上「GARO系」的稱呼。這些作品中有打破邏輯的異想情節、特殊的視覺表現手法,呈現奇異迷人的特質。在此推薦你多篇GARO系作品與作家訪談。

447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