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如果你讀懂了海,如果你能在心中看見島嶼,就永遠不會迷航。
作者:DL / 2012-11-22 瀏覽次數(4845)
波里尼西亞人是海的民族。對他們而言,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就是風、海浪、雲、星辰、太陽、月亮、鳥、魚,還有水。遠從數百年前,他們就開始在大洋中一個個島嶼間遷徙,航海家也就是科學家,透過親身經驗,驗證假設、學習技術;另方面也向自然取經,他們必須留意氣象、海流,觀察波浪跟星辰的變化,無形中學習我們所謂的天文學、動物行為、氣象學、海洋學……甚或不只於此,比如雲。
雲會為尋路人提供線索:形狀、顏色、性格,還有它在天空的位置;雲的動向會顯示風的強度、方向、天空的穩定度,還有暴風雨是否來襲。尋路人會有一整套完整的命名系統,用以描述那些聚集在島嶼上方、或是橫掃過遼闊海洋的雲。還有動物。看到白燕鷗,可以知道200公里內會有陸地;棕燕鷗最遠只能飛65公里,鰹鳥則很少超過40公里。海中植物的磷光和碎屑,海水的鹽度、味道和溫度,劍魚游泳的方式……這些在尋路人眼中都是訊息,為他們指引出航行的方向。
早期人類學論述中,文明的進程是線性的。所謂文明,就是一個從原始到現代的過程,漁獵弓箭是原始的象徵,農耕稍稍進步了些,讀寫能力、科技發展都意味著不同階段的文明進程。同時,我們也假設每個人類社會都是以相同的順序,經歷相同的階段;所以,自然有了高下之別。當然,21世紀的今日應該已經不會再有人任意做出落後、進步的判斷批評,也不會對「尊重」這個概念有任何疑義;我們理所當然的可以想像,我們是基於相同的概念來看待所謂「傳統文化」,所以所謂知識,只是一種權力的展現;所謂詮釋,只是便於某些人、某些目的的表述;以及,當我們在理解不同社會時,無法避免會受到原本文化觀念制約。只是,這樣就夠了嗎?如果我們僅止於將所謂「傳統文化」視為異文化教材、瀕臨絕種待保護的物種般珍視供養,我們會不會仍錯過了什麼?
我們需不需要學習「感受」這件事?
真正重要的是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個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信念的方式。從非常實際的角度來說,信仰決定了文化的生態足跡、關係到社會對環境的衝擊。
《生命的尋路人》,是韋德.戴維斯在加拿大梅西公民講堂為期五堂的課程內容。圖博人、閃族、阿爾瓦科族、韋瓦族、本南族、因紐特族、巴拉薩那足、馬庫那族……他長期跟許多即將消失的文明一起生活,而在這本書中,戴維斯細緻地描繪了其中諸多細節,以及他基於人類學背景的觀察與感受。他捨棄了西方世界的優越價值觀嗎?老實說我不知道,不過他或許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的觀點,感受自然的觀點。
許多關於傳統文化的論述中都會提及信仰的力量;不同知識體系下,對於所謂信仰,有各自不同的解釋。「一個小孩在養成時相信山是靈魂的庇護所,長大後就不會把山當成一堆了無生氣、有待開採的石塊。」即便我們並不是所謂的西方文明國家,我們的知識養成仍是西式的,我們接受的是一套已進步和科技為單一價值的普世文明,信仰之於我們的影響似乎只及於心靈層面。做為一個早期是文明古國、近期則是強大西式教育的成長背景,我們已經忘記了自己和自然的關係。所以原住民的信仰、價值,現代的我們已經學會了要尊重,可是老實說我們不懂。我們依然將之視為異文化的標本保存,所以依舊會有許多誇張荒謬的判斷,許多問題依然無解。
每一種世界觀的滅絕、每一種文化的衰亡,都削弱了生命的可能性。
在歷史上,改變一直存在。所有的民族都不斷與環境的變化適應共存,科技本身並不會威脅到文化的完整性。威脅它的是權力。所謂的現代化,不過是對我們文明價值的一種表述。戴上人類學家的眼鏡,可能會發現所有文化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質,都反映出許多世代以來他們所做出的選擇。我們會發現,他們或許並不「文明」、並不「進步」,可是都依然生氣蓬勃的存活著。這些文明發出的聲音都很重要。只要我們還可以聽見,就代表這世界上真的有替代方案,人類還有其他方式能夠適應社會、精神和生態的空間。如果我們可以捨棄掉對異文化的探奇心態,或不僅僅是探奇,或許也可以替自己,尋到出路。
如同馬塢在教導年輕的尋路人時說的:
如果你讀懂了海,如果你能在心中看見島嶼,就永遠不會迷航。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