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謝哲青|皮夾裡的世界地圖

【謝哲青|皮夾裡的世界地圖】想望平穩、安定的土地眷戀

  • 字級

「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
──《舊約聖經・創世紀》

位於哥斯大黎加首都聖荷西的國家劇院(Teatro Nacional de Costa Rica),是市區內少見的西班牙式殖民風格建築,充滿新古典主義格律的立面設計,雖然有點乏味單薄,但仍然是哥斯大黎加引以為傲的歷史地標。

哥斯大黎加首都聖荷西的國家劇院哥斯大黎加首都聖荷西的國家劇院


當1897年劇院完工時,它只是富人夜夜笙歌的俱樂部,大部分市民只能從外面欣賞歌劇院的雄偉華麗。這群靠咖啡及香蕉貿易致富的新貴階級,從歐洲重金聘請建築師及畫家妝點他們的虛榮,其中畫家維拉(Aleardo Villa)在歌劇院迎賓大廳,繪下一幅名為《咖啡與香蕉的寓言》(Allegory of Coffee and Bananas)的天井畫。

維拉作品《咖啡與香蕉的寓言》維拉作品《咖啡與香蕉的寓言》


在畫面中人們開心地笑著,捧著一籃又一籃的水果、馱著一包又一包的咖啡豆,走向畫面後方的貿易船。幾星期後,這些船會停泊在舊金山、紐約或是鹿特丹,捎來異國的芬芳,同時也為新世界賺進大把大把鈔票。畫中樂觀昂揚的氛圍,直到今天仍讓人感受到十九世紀末布爾喬亞式的浪漫天真。

1975年,哥斯大黎加中央銀行特別發行的五科朗(Colón)紀念鈔上,就以《咖啡與香蕉的寓言》為設計主題,透過對「農業」的理解,貫穿歷史與現代。

哥斯大黎加,仍要以開朗進取的心態繼續向前。

1975年發行的哥斯大黎加5科朗,以名畫為設計主題1975年發行的哥斯大黎加5科朗,以名畫為設計主題


英文「農業」(Agriculture),源自於拉丁字根Agricultūra,意思是「土地」(Agri)的「培養」(Cultūra)。遠古時期的人們,在漫長的飄泊中,想望著平穩與安定,於是,停下腳步,馴化動、植物,眷戀土地,農業就此展開。

新石器時代的農業發明,形塑人類的生活與文明,並深遠地影響環境與歷史,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農業技術改革仍在持續當中。

根據考古證據顯示,早在西元前一萬二千五百年的埃及,以及西元前一萬年的東南亞,人類就開始嘗試種植及收穫作物,不過直到西元前七千年左右,中東地區的「肥沃月彎」(Fertile Crescent)才出現大量的農業都市,主要作物是小麥、大麥與豆類。在地球另一端,田園有不同的發展,西元前五千至三千年前的新大陸,作物以玉米、豆類及南瓜屬植物為主。

早期農業耕作僅使用簡單的鋤頭與挖掘棒,即使使用馱獸,也没有太複雜的輔具。

1975年發行的幾內亞比索5000披索,以早期農耕樣貌為設計主題1975年發行的幾內亞比索5000披索,以早期農耕樣貌為設計主題


以稻米為主食的孟加拉共和國,被旅遊網站「TripAdvisor」2015年4月的調查指出,是全世界最喜歡吃米飯的國家,平均每人每天食用量為473公克,台灣是132公克(排名第42位),相當於一碗小份的滷肉飯。從孟加拉2014年所發行的50塔卡(Taka),可發現即使是食用米飯大國,耕作技術仍相當原始,水牛拉著秧田平土用的「平板」,辛勤地在水田中工作。

2014年發行的孟加拉50塔卡,描繪原始耕作技術2014年發行的孟加拉50塔卡,描繪原始耕作技術


在非洲,人們也食用米飯,農具製作與耕作技術大同小異,不過在亞洲常見的水牛,在非洲只存在於尼羅河三角洲,其他不同的地區,則使用不同的動物來協助勞動。在東非及馬達加斯加,農民訓練瘤牛(Zebu)犂田,瘤牛最大的特徵是背部有明顯的隆起組織。除了耕作之外,瘤牛也是日常生活的好幫手,從拉車、泌乳,乃至食用,絲毫都不浪費。

在1994年發行的馬達加斯加500法郎中,可見瘤牛犁田畫面在1994年發行的馬達加斯加500法郎中,可見瘤牛犁田畫面


撒哈拉沙漠及紅海沿岸,農民有時也會馴化駱駝協助屯墾,厄利垂亞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1997年發行的厄利垂亞20納克法(Nakfa)中,可見駱駝被用於協助屯墾在1997年發行的厄利垂亞20納克法(Nakfa)中,可見駱駝被用於協助屯墾


隨著工業技術的演進,集約化、機械化耕作逐漸取代傳統,紙鈔上的機械農具,是國家刻意向世界展示現代化的意圖,同時也告訴國民「明天會更好」。


在1984年發行的中非(喀麥隆)5000法郎(上),1991年發行的西非500法郎(中),以及2002年發行的印度5盧比(下),可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歷程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畫家Vincenzo Campi作品《水果販》(The Fruit Seller)。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畫家Vincenzo Campi作品《水果販》(The Fruit Seller)

除了五穀雜糧外,水果也是農業經濟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寬裕的象徵。早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馬賽克鑲嵌中,就以葡萄與蘋果指涉富饒豐盛的生活。文藝復興以後,貴族豪門常在新居落成時掛上一幅綴滿水果的繪畫,自鳴得意地宣告有錢真好的生活。

早已不復存在的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 1918-1943),在1930、40年代所發行的第納爾(Dinar)紙鈔上,就流露出泱泱大國不可一世、志得意滿的優雅。


南斯拉夫王國於1934年發行的100第納爾(上),以及1941年發行的1000第納爾(中、下),以豐富的水果象徵國力昌盛


最終,我們在采菊東籬下、帶月荷鋤歸的田園幻想中尋回純真。1940年代的法郎設計,就懷抱著桃花源式的牧歌風情。

1942發行的法國50、100、1000法郎(上、中、下),畫面宛如一首首田園牧歌


透過農業活動,我們反思人與自然的依存、互動關係。人類需要自然,自然卻不一定需要人類。


鈔寫浪漫:在這裡,世界與你相遇

鈔寫浪漫:在這裡,世界與你相遇


謝哲青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考古學和藝術史雙碩士,目前擔任飛碟電台《飛碟晚餐》、八大電視台《WTO姐妹會》及《閱讀青旅行》等節目主持人。並具有作家、藝術史講師、登山家等多重身分。著有《王者之爭》《歐遊情書》《走在夢想的路上》《絕美日本》《鈔寫浪漫-在這裡,世界與你相遇》等書。
更多貼近哲青的訊息,請上謝哲青臉書粉絲團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這麼近,卻那麼遠,讓我們重新認識緬甸

    我們都聽過緬甸,但我們卻又不認識緬甸。透過層長居緬甸的喬治・歐威爾筆下《緬甸歲月》、《動物農莊》及《一九八四》,台籍緬甸裔電影導演趙德胤專訪和資深旅遊記者黃麗如的緬甸遊歷,讓我們重新理解緬甸的多種樣貌。

    1943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這麼近,卻那麼遠,讓我們重新認識緬甸

我們都聽過緬甸,但我們卻又不認識緬甸。透過層長居緬甸的喬治・歐威爾筆下《緬甸歲月》、《動物農莊》及《一九八四》,台籍緬甸裔電影導演趙德胤專訪和資深旅遊記者黃麗如的緬甸遊歷,讓我們重新理解緬甸的多種樣貌。

194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