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犧牲與旁觀造就的核能政策──專訪紀錄片《核能之國》導演舩橋淳

  • 字級


導演舩橋淳(圖/Tomate Films提供)導演舩橋淳(圖/Tomate Films提供)


四十年來,福島縣雙葉町提供東京無數電力,發展核電換來小鎮相對短暫的繁榮,看似雙贏的局面,卻讓雙葉町失去了這段時空之外,過去長達千年以上的歷史,以及未來。
──《核能之國》導演,舩橋淳,「核電影影展」開幕映後座談

311事件發生後,當年預計開拍的劇情片《愛在櫻花紛飛時》計畫中止,常在劇情片中嵌入社會脈動的導演舩橋淳,立即前往受核災重創的福島縣雙葉町,投入紀錄片《核能之國》拍攝計畫。由日本紀錄片股份有限公司(Documentary Japan)與導演領軍的電影製作公司大河電影(Big River Films)共同出資,至今已推出兩部系列作品,第三集開拍計畫則持續進行,同時也推出短片《放射能》(2014)。《核能之國》詳實記錄核災災民在距離雙葉町250公里外的琦玉縣一所廢棄高中內的避難生活。雙葉町7000名町民,在四年後的當下,仍有一千人委居在避難所,其他居民則離散至39個縣市。「輻射帶來的影響深遠而可怖,不只是物理侵害,且蔓延至離散人類的生命,歷史被瓦解,未來被切割粉碎。如果生命是一條長梯,輻射便能一夕之間將生命之梯徹底毀壞。」舩橋淳說。

《核能之國》的日文原片名為「遠離雙葉町」(フタバから遠く離れて),其中蘊含兩層意義,一指核災之後逃離雙葉町的居民們;二指處在遠遠之外、總在使用電力卻已不知犧牲了多少人生命的東京人。中文片名「核能之國」則更巨觀,包含日本的核能發展進程,同時與世界各國所有發展核能的現實景況連結。以畫面呈現現實,另外也出版了同名紀實文字作品,補足電影中難以詳述的細節及導演筆記。

(圖/Tomate Films提供)紀錄片《フタバから遠く離れて》同名書籍(圖/Tomate Films提供)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主辦的「核電影影展」,選片來自澳洲、日本、韓國與臺灣,舩橋淳與澳洲反核運動工作者馬可斯.阿金森(Marcus Atkinson)帶來當地反核運動脈動時,也深入臺灣的脈絡中。在參訪北海岸核一、核二廠時,舩橋淳為排水口的景象深深感到震撼,「每天有高達800萬噸的40度高溫廢水排入海洋,人們竟無畏於此,在咫尺之內自在地海釣或戲水。危機感之低落,令人詫異。」比較日本,仰賴核電發展的東京,人們如何旁觀他人之痛苦,認為受災區事不關己,舩橋淳則提出「廢土」一說,「若將福島受輻射汙染的土壤分送至每個東京家庭,放置在客廳,一定會遭來許多不滿,但這就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犧牲別人滿足自己。核電帶來不可挽回的悲劇,每個使用電的人都有責任。」

剖析舩橋淳的影像創作脈絡,縱貫其電影的,無非是長年對全世界社會事件的觀察。2006年的劇情片《大河》(Big River)故事背景落在後911時代,批判美國在遭受恐怖攻擊之後,社會上瀰漫對於伊斯蘭教徒的偏見與攻擊;2009年《谷中暮色》(Deep in the Valley)則以曾被燒毀的京都五重塔為起點,尋找谷中一帶的社區記憶。他對世界的關注以及強調人類情感連結的重要性,在紀錄片《核能之國》中與核能議題結合。復拍《愛在櫻花紛飛時》後,也在不倫戀故事中帶入311事件。

縱然《核能之國》的拍攝十分貼近居民,從感性面挖掘出災民的真實心境,理性面批判核電政策的不公、賠償規則使緊密的社區分崩離析、政客們的權力角力以及政治之黑暗,但舩橋淳認為,電影不該成為傳播特定理想的工具或政令宣導的管道,「身為導演,我真正想做的是在電影中開創更大的討論空間,刺激觀眾思考,培養自我意識。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答案,應該落在每個人心中。」他說。

(圖/Tomate Films提供)《核能之國》紀錄了災民如何成為天皇的棄民(圖/Tomate Films提供)



《核能之國》I、II 預告片



★「核電影」影展訊息
★更多舩橋淳導演專訪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從《藍色大門》到《一 一》,青春回不去,至少我們還有經典國片

有些電影不為時光蒙塵,無論第一次看是幾歲,再看時觸動的情感依舊。《藍色大門》、《一 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五篇文章帶你重溫經典國片。

285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