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偵探社

Aris雅豊斯/當存在即是原罪,「天生犯罪人」還有選擇嗎?──讀《魔女的原罪》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有些書一旦翻開第一頁,就讓人深陷其中,如著魔般欲罷不能,不到結局不罷休,一如律師作家五十嵐律人的小說《魔女的原罪》

繼2020年由講談社出版的出道作《法庭遊戲》之後(中文版2023年3月,尖端出版),五十嵐律人以驚人的速度崛起(一年出版一至兩本小說),立足日本文壇。算一算,2023年由文藝春秋出版的《魔女的原罪》(中文版2025年6月,奇幻基地出版)竟已是他的第六部作品,豐沛的創作能量著實令人佩服。

同為律師作家又身兼讀者,作者的創作動機與手法,是我在閱讀之外最感興趣的永恆謎題。初看書名,直覺聯想到同為法律人出身的名家、平野啟一郎榮獲芥川賞的大作《日蝕》,也是以女巫審判為題材。但有別於《日蝕》的古典,《魔女的原罪》的故事背景設定卻是現代社會。

魔女的原罪(日本最受矚目法庭推理鬼才,現役律師給社會的反思與救贖)

魔女的原罪(日本最受矚目法庭推理鬼才,現役律師給社會的反思與救贖)

日蝕

日蝕

關於創作動機,五十嵐律人說他一直很想寫一部「現代版的魔女審判」,書名的「原罪」指的是那些遭遇到自己無力應對的、不合理事件的人們所承受的痛苦。他認為,中世紀的人們將一切不幸全都歸咎於魔女的行為,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存在,只不過換湯不換藥,變成網路公審、校園霸凌或媒體獵巫;雖然昔日一人犯錯、集體受罰的「連坐法」已不復存在,但日本社會中依然有「家庭一體」的觀念,期待受刑人家屬們「贖罪」。正是這些「違和感」,驅使他寫下本書,期待讀者從中思考這類集體迫害問題,以及現行制度的不足。

其實受刑人家屬本是「隱藏/被遺忘的被害人」,他們因家人犯罪而遭受無形的牢獄之災,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及精神痛苦,他們所受到的懲罰,恐怕一點也不亞於受刑人。我認為《魔女的原罪》是非常成功的嘗試,閱讀本書不僅能讓人反思犯罪成因、家屬權益、社會安全網以及人是否有自由意志,同時也能享受如追劇般的娛樂快感,期待本書未來有機會改編成電影。

書中有一篇推動劇情至為關鍵的文章,名為〈魔女的原罪〉,敘述一名少女宛如被詛咒的悲慘命運,文中寫道:「少女在不知不覺中,和罪犯母親走上同樣的道路。她沒有受到任何人的命令或是指使。這不是環境也不是教育的錯。只因為少女一生下來就是魔女。」然而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誤信「魔女原罪說」之人為了預防犯罪,反而鑄下大錯,釀成更嚴重的犯罪。

義大利犯罪學家龍布羅梭(Cesare Lombroso, 1835-1909)曾提出「天生犯罪人」理論,認為犯罪傾向源自於某些可遺傳的生理特徵。不確定本書設定是否受該理論啟發,但「天生犯罪人」這種近乎將犯罪視為與生俱來的「原罪說」,其實很快就遭到主流學界的質疑與揚棄。因為犯罪行為具有高度複雜性及可變性,貧窮、教育、家庭背景、社會壓力等多重環境因素,都可能使一個人漸漸走上犯罪之路。

又隨著精神醫學、腦科學與神經生物學的發展,我們逐漸了解腦前額葉、大腦皮質、杏仁核、神經傳導物質等功能異常,與情緒調節、衝動控制、壓力反應及同理心缺失等有密切關聯。研究顯示,這個世界上約有4%的人是毫無良知的「反社會人格」者。而形成此人格的原因,生物學的影響至多只占一半,另一半則可能是環境因素,例如家庭背景的好壞,或是文化影響。

至於書中角色,我認為「水瀨杏梨」最值得關注。她既是暴力加害人的女兒,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成為一種特殊的象徵性存在:她是魔女,也是聖女;既背負「原罪」,也肩負「救贖」之責,是全書最矛盾、最受壓迫,也最令人心疼的角色。幸好作者並沒有讓杏梨淪為一個單純的「功能性」工具人,而是以相當篇幅描述她的想法、痛苦與掙扎,也賦予她選擇的自由,使她的主體性得以保留,值得肯定。雖然杏梨孤單且悲慘地死去了,但她的犧牲絕非枉然,而是化為一道穿透陰影的人性光輝,不僅照亮了深淵,也迫使鏡澤町的每一位受刑人家屬都必須直面自己內心的幽暗與共業。

書中的「加害人家屬自救會」及發起人,其原型或許是參考寫下《殺人犯的孩子》的阿部恭子,以及她一手創立的「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World Open Heart」。2008年,阿部恭子於東北大學法研所就讀期間,為調查與研究社會性歧視與自殺問題,成立日本第一個以支援犯罪加害者家屬為宗旨的民間組織 World Open Heart。該組織以宮城縣仙台市為據點,提供全日本犯罪加害者家屬所需之諮詢及陪伴支援服務。其中針對加害者家屬的同儕心理諮詢聚會「加害者家族的集會(Open Heart Time)」,定期於仙台、東京、名古屋、大阪等地舉辦。


(圖片來源/ World Open Heart 官網)


本書的最後,作者提出「魔女跟魔法師的差異在於能否自行決定善惡,魔法師可以憑個人意志來決定生活方式」,以人有自由意志、有選擇自由、能對抗命運及出身作結,守護了世人心中對人性光明面的一絲希望與期待。但這個滿懷期望的結論卻也讓人不禁思考,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嗎?人真的有選擇權嗎?神經科學家的答案恐怕和我們想的不太一樣。

利貝特(Benjamin Libet, 1916-2007)的腦電波實驗顯示,大腦在我們意識到自己做出選擇之前,早就已經啟動相關的神經決策程序,這意味著「自由意志」可能只是人們事後建構的主觀幻覺。進言之,童年創傷、大腦結構、文化與社會環境等多重因素,都在潛移默化中深刻影響人的行為傾向,使得我們以為的「忠於自我的選擇」,實際上受到許多既定條件制約,並非完全自由。

但我們也無須因此陷入宿命論的絕望。在這個無常而殘酷的世界中,我們依然保有選擇光明的勇氣與可能,因為「選擇」其實是一個不斷學習與調整的過程,是長期培養選擇能力及道德感知的結果。如同魔法師必須持續精進術式以畫出最大的魔法陣一樣,我們也可以透過自我覺察與刻意練習,去拓展自己的選擇空間。


魔女的原罪(日本最受矚目法庭推理鬼才,現役律師給社會的反思與救贖) (電子書)

魔女的原罪(日本最受矚目法庭推理鬼才,現役律師給社會的反思與救贖) (電子書)



作者簡介

執業律師、作家,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熱愛閱讀追劇、音樂藝術、美食旅遊及ACG。個性容易認真,偏愛研究奇怪知識,擅長法律、犯罪、奇幻類型創作。長期推廣法律普及,關心文化產業政策發展及創作者權益保護。各類評論文章散見於罪詭情報、法律白話文運動、換日線、鳴人堂、自由評論網、關鍵評論網、雲論等媒體平台。

首部長篇小說《律政女王》三部曲榮獲文策院、釜山影展、首爾書展及法蘭克福書展多方肯定。另著有《國際橋牌社:影視改編小說》、《憲政熱映中:中華民國憲法的怪誕與進化》(合著)、短篇小說〈與你分享的快樂〉。最新作品為奇幻小說《蓬萊島物語之虎姑娘》《虎姑婆調查報告》

Instagram / Threads|ms.aris2017
FB 粉專|律師作家Aris雅豊斯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19布克獎選出雙得主!得主之一的瑪格麗特.愛特伍作品魅力何在?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是我閱讀時最艱難的體驗,當然,傑出的作家才能讓你為書中的虛構人物感到擔憂和痛苦,但這本書裡的情節如此逼人而來,讀之令人坐立不安。

225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