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黃冠閔/哲學多樣性的世界圖像──《世界哲學史》「現代篇」導讀

  • 字級

由伊藤邦武、山內志朗、中島隆博、納富信留四位日本學者領銜主編的《世界哲學史》,全九冊,於2020年由筑摩書房出版。四位主編的專長涵蓋古希臘哲學、中世紀經院哲學、中國哲學及分析哲學,而邀集撰寫各章節與專欄的學者也都是各領域的專家。整體而言,這套《世界哲學史》展示了日本當代學界在哲學研究上的宏觀視野,也反映出日本學者在專家與專題研究上的深厚實力。更重要的是,日本學者藉由這部哲學史探問並回答下列問題:從二十一世紀的角度,應如何盤點哲學過往的發展,並開展面向當代與未來的哲學課題?


▌哲學史的核心課題即批判的歷史認識

在今日的時代處境下,哲學知識的回顧是對人類共同處境、存在條件的反省。哲學史作為一種知識,既要求一種對哲學多樣性的認識,也必須具備歷史的理解能力。基於哲學的反省,特定的歷史敘事往往反映著某種哲學立場,因此對於既定的歷史秩序,不能照單全收,而是需要抱持批判的態度。然而,批判並不意味將一切歷史都放入「括號」,而揚棄任何可能的歷史框架。在各種史觀的衝突與對抗的之中,我們早已認識到,「哲學史」的編纂始終依循特定立場與歷史觀。因此,批判態度下的歷史認識,本身就是哲學史撰寫時必須面對的核心課題。

日本學者在二十一世紀初集結學術力量編纂的《世界哲學史》,同樣需要放在這樣的框架下閱讀。這種情況當然不是特例,一部以英語寫成的哲學史同樣反映撰寫者的立論框架,而當這樣的英語著作被翻譯為其他語言時,不僅特定的哲學知識得以傳遞,此種立論框架也同時被隱然地傳遞。那麼,當我們習慣於在某一特定觀點下敘述和傳遞哲學歷史時,也自然習慣以此觀點來提出問題、蒐集相關論點、進行詮釋、展開論證並尋求解答。這種情況同樣適用於德語或法語著作的哲學史。人類的巴別塔意象彰顯的是語言的歧異分散,而若是不懂某一種語系,就難以鞭辟入裡地理解該語系所呈現的哲學視野。語系之間的切換,既然提示著語言轉換所蘊涵的視角轉換,而翻譯的中介也就扮演著這種轉換器的角色。

因此,在翻譯轉換的前提之下,我們不僅應將這套《世界哲學史》當作知識吸收的來源,更應將其放置在翻譯的平臺上,從多語情境來觀察日語如何在哲學世界中定位自身的哲學史視角。令人感到有趣的是,這套書背後的日語脈絡,當然關連到十九世紀末日本學界自西周、井上哲次郎等人引入西方哲學之後,大量吸收哲學的各種流派、分枝到各個歷史時代等一百多年來的發展。當中國學者透過日本認識到哲學的世界,像是梁啟超、蔡元培,或是台灣學者如曾天從洪耀勳直接到日本學習哲學,奠定哲學基礎,乃至到徐復觀也透過日文資料吸收哲學新知,以上種種與日本哲學發展交錯的情況,在漢語世界中有著不可否認的影響。

然而,重視翻譯的條件,並不是只為了停留在語言現象上,更不是受限於語言決定論的立場。相反地,這是為了更清楚的認識到我們以漢語理解哲學的立足點與語言處境。閱讀這樣一套翻譯的《世界哲學史》,或許可以在腦海中繪製一幅多語圖像。這樣的圖像不僅涵蓋從日語到漢語的翻譯,更有交織在哲學史背後的希臘語、拉丁語、德語、法語、梵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而且不能忘了還有古代漢語。當日本學者翻譯並制定哲學詞彙時,以漢字為基礎將許多概念鑄造為日語脈絡中的標記,而我們在接觸和製漢語時,或許不會意識到其中的語感差異。

從翻譯平臺來審視哲學的多語性,有助於我們掌握所謂「世界哲學史」本身所蘊涵的多樣性。儘管作為「愛智之學(希哲學)」的哲學是源自希臘的字彙,而典型的哲學也被認為起源於希臘,但從世界的角度看,哲學「思想」未必只有單一起源。在歷史脈絡的縱貫陳述中,多重起源的分歧清晰可見,而這種分歧是否動搖了對「哲學」身分與同一性本身的認識,相關爭論仍在持續發酵中。

事實上,不論是在何種軸心或是地域系譜中,歷史的發展總是在不斷變化中產生分裂、歧異與交織,並持續背離固定的同一性。這種多元性或多樣性並非僅僅是「歷史事實」的紛雜現象,而是哲學本質的一部分。即便是講究哲學體系者,也不得不承認歷史中多樣哲學體系的存在,即使是同一類的哲學模型(某一主義、或某一學),也都隨著此基本模型產生變化與重組。


▌探索「世界哲學史」以重構思想的起源

因此,「世界哲學史」這一提法未必是一種固定的概念,而更像是一種提問──藉著探索「世界哲學史」概念的成立與否,重新構築思想的起源,或者是連結到當代視角的多種起源。這是一種邁向概念創造的思想實驗,卻不是憑空想像的幻想冒險,而是立足於多重的歷史事實、思想材料與概念群組,為變換視角的解放與重構提供可能性。無庸置疑,這樣的「世界哲學史」充滿了內部衝突與互異觀點的拉扯。然而,如果身處當代的我們不能深切體認到這些徹底的多樣性,就無法站在哲學的邊緣與前沿上,探索繼承傳統及開創未來的可能性,也無法意識到「世界」究竟是如何成立的。換言之,雖然「哲學史」陳述了哲學的歷史發展,但在橫向的多樣性跟縱向的歷史連續性之間,始終迴向著哲學工作者自身的當代性。

「世界」、「哲學」、「歷史」這三者的串連絕非理所當然,也不是預先的規定。我們必須將這三者的可能串連當作一種思想挑戰。這樣的挑戰,未必要比面對當前人類處境來得容易。
世界哲學史8 現代篇 全球化時代的哲學:現代與後現代的對話

世界哲學史8 現代篇 全球化時代的哲學:現代與後現代的對話

就第八冊的主題「現代篇:全球化時代的哲學」來說,其當代性無疑十分明顯,但不僅止於此。本書的斷代從二十世紀開始,要回顧剛剛過去的一個世紀,並非易事,首要的挑戰應該是「現代性」這一概念的探討。首先須說明的是,日本脈絡下的「近代」、「現代」的意義有別,「近代」指的是modern,而「現代」反而是contemporary;以漢語來對照,我們習慣將modern稱為「現代」,而contemporary則是「當代」。因此,所謂「現代篇」或許更該理解「當代哲學」才合適。當然,此處的問題不在於哪種語詞有合適的對應,而在於這一時代的哲學究竟有什麼特殊性。眾所周知,日本自1860年代明治維新以後,「哲學」這一概念才被正式引進,並逐漸發展為建制化的知識。類似的情況也發生清末,從變法維新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西式學問改變了舊有的「經學」、「道學」、「理學」等傳統詞彙的思考。這是發生在日語與漢語脈絡下的「現代性」,而在漢語脈絡中,「哲學」的成立早已承受這種現代性的衝擊,儘管往往以西方現代性來稱呼。

這種歷史的斷裂感,使我們在面對二十世紀的「當代」時,必須加入多層次的「皺褶」。地理意義上的思想板塊衝擊是決定性的,「自西而東」或「西學東漸」都隱含著具體的歷史性和地理性內涵。現代性的知識建制決定了「哲學」作為一個有術語、論述權力的體制知識;或者更簡單地說,隨著大學體制的建立,哲學成為大學裡所教授的一門學問。在東亞各國,完全是仿照西方大學體制而建立起學制,並建立起與西方、「世界」接軌的論述。對於中國哲學、日本哲學、韓國哲學的重構,也是基於此種論述而採取的必要手段。相對地,知識分子若按照傳統固有知識體系而對「哲學」有所抗拒,也是同樣基於此種歷史斷裂而產生的反應。考慮到這樣的背景皺褶,或許能讓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可以對照背景而有不同的思考策略。


▌同時代性:東亞視角中的現代哲學取樣

回到二十世紀的「當代」場景,當西方歐美哲學以各種激進方式面對乃至背離其傳統,從而創造出多元分歧、乃至相互對抗的論述方向時,「急起直追」的亞洲知識分子在吸收此一時期哲學的過程中,實際上處於兩種「同時性」。一種「同時性」是見證並參與著正在發展中的思潮。即使有著數年到數十年的落差,但這種思潮的激烈演變幾乎不可避免地將東西方的知識分子捲入其中。如果不是真的在思想上同步而成為「同時代人」,那至少在戰爭動盪、科技發展、意識形態對抗等各種「當代」指標的時代意義下,有屬於此一時代的「同時代性」。

另一種「同時性」則表現在面對自身傳統時的揚棄與重新轉化,在某些時刻,亞洲的哲學研究者與其所研究的對象共享著一種「同時代性」,是跟她或他的傳統站在一起的。這後一種「同時代性」反而是跟前一種「同時代性」有著時代落差的。帶著這樣的差異化考量,我們可以更深入地討論本書的題材挑選及其內在的學術意義。

在本書「現代篇」的十章安排中,有屬於英美哲學的分析哲學、德法的歐陸哲學兩章,以伊斯蘭哲學為主的兩章、中國哲學一章、日本哲學兩章、非洲哲學一章,另外還有一章是跨越地域的女性主義與性別議題,最後的終章〈世界哲學史的展望〉則是整套書的結論。

從比重與取樣的角度來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以專門一章來探討女性主義與性別議題,而伊斯蘭哲學雖占兩章之多,但其中一章是藉由井筒俊彥的伊斯蘭哲學研究切入東洋哲學的議題,進而鋪陳東亞思想的框架。相比之下,佛教哲學的篇幅較少,然而其內容鑲嵌在對西田幾多郎牟宗三與分析亞細亞哲學的討論中,並在儒學及佛學的對照脈絡中出現,不可諱言,佛學對於東亞的哲學思考仍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另一方面,猶太脈絡並未特別凸顯,只有在胡塞爾與海德格脈絡中,見到納粹發動戰爭作為歐洲的不安(詳見《世界哲學史9》中專章討論現代猶太哲學)。至於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則圍繞二次大戰後的歷史場景展開討論;就此點來說,本書關於歐洲哲學的兩章隱然以二次大戰結束作為分水嶺。這種時代斷裂對於中國哲學來說極為關鍵,對於日本與韓國的哲學發展也有其關鍵性。然而,戰爭與流亡的角度,並非本冊面對動盪不安的二十世紀所提取的經驗;或許,沒有流亡即是一種日本經驗。若是加入斷裂性的視角,對中國哲學的描述及取樣可能會頗為不同。最後,非洲哲學獨立為一章,確實有洞見,而這毋寧是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批判根據之一。不過,殖民經驗或是解殖的觀點不只在非洲哲學中有關鍵地位,在拉丁美洲哲學中應該也極為關鍵,甚至從台灣到東南亞的哲學實踐,也跟(解)殖民主義有一定的糾纏。

章節安排無疑就是取樣與篩選的結果。面對幅員廣大的世界、新潮的思想與錯綜複雜的歷史,任何取樣分析都難免有所疏漏。然而,這種疏漏並非應被質疑或批評,因為取樣的本身就是世界、哲學、歷史三者交互作用下的綜合效應。從二十世紀一直到今日(顯然,書後年表的對照,一直列到2020年),這三者所構成的當代圖像必定需要有所對焦。重點是,哪些焦點被篩選出來,並作為不可或缺的論題呈現。細心的讀者在閱讀時,或許可以觀察到自己關注的焦點、期望讀到的重點跟此書所呈現的焦點之間有哪些出入之處。


▌從閱讀到反思:世界哲學史的可能性

從讀者公眾的設定來說,這套書以其清晰而簡短的文字展現了高度的可讀性。要在有限篇幅內勾勒出背景複雜的哲學論點,誠屬不易,而能夠以適度簡化的方式面對公眾,又不失哲學專業的細緻原貌,更是考驗了撰寫者抽絲剝繭的能耐。以十章篇幅勾畫出一幅二十世紀哲學的多元性面貌,並不特別失真,也提供了基本的知識訊息。對於門外漢來說,也許某些篇章過於集中在特定議題,或者簡化到僅剩粗略的梗概,但全書在點到為止之際,確實緊扣著一個核心主題──亦即如何拼織一幅世界哲學的圖樣。對研究哲學的讀者來說,也許較為熟悉某些特定章節的內容,但在跨入其他陌生領域時,應該可以感受到吸收新知的愉悅。即使是對某一領域感興趣或熟悉的讀者,也能透過對比,發現自己在這幅簡略草圖中位置。當然,也有可能這張草圖沒有標出讀者所辨認的自身位置,而是進一步促使其思考與探索。

對於想要更深入考察的讀者,不妨注意每一章切入點的不同,這反映出撰寫者在處理主題時的立場。尤其是在各章結論中試圖對某一領域或一段歷史做出的總結及評斷,經常帶有撰寫者的批判觀點,讀來格外有趣。陳述歷史(尤其是哲學的歷史)時,保持批判性的距離是必要的,而這種距離感拉出了一種對同時代性的特殊理解條件。不同歷史脈絡下的人往往難以互相理解,不同哲學立場的人更難彼此欣賞;何況哲學的門檻極高,要跨過門檻達成理解,往往都要跟此種距離感展開拉鋸。因此,對於撰寫者來說,每一個批判的距離都是一種挑戰。他們既要扮演好報導者的角色,力求「清楚的再現」,但又必須在距離感的制約下,意識到「再現的不可能」。

對筆者而言,本書乃至整套書都清楚呈現了當前日本哲學界的某些樣貌。在知識報導的面具下,展現了日本學者思考哲學的各種歷史實在性以及未來可能性的努力。雖然筆者與這些學者們身處同一時代,但語言的隔閡仍讓人感覺到某種微妙的時代落差。同時,筆者也不禁思考,若是在台灣,會如何編寫這樣一套哲學史?而實際狀況是,究竟要花多少年,才可能編出這樣一套反映台灣觀點的哲學史呢?

筆者泰半同意本書在〈終章〉展望中強調的多元性及共通性。面對哲學的未來以及世界的未來,這種重新構思哲學的共同基礎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性。然而,從現在通向未來,勢必要面對今日的種種挑戰,這些挑戰也是人類與世界的共同挑戰:生態、數位及生物科技、經濟及政治秩序、氣候、價值衝突。

當代哲學尚未劃上句點,這段歷史也還未進入下一階段(也許不是,但這只是筆者的個人評估)。因此,如果這樣說是在回顧過去的「世界」哲學史以迎接「未來」,那麼「未來」尚未來到,而我們仍在必須面對種種挑戰的掙扎困頓之中。此外,若「面向未來」是一種希望或期許,那麼,在閱讀此書之餘,也需要同時評估當前的思想創造活動。因為新世界與新創意不會自動來到,而是有賴於觀點轉換的努力。對於我們在台灣以漢語思考及寫作的人來說,更須融入本土的觀點,才能真切地認識到具體的多樣性。甚至,這種本土性或許還包含一種無可認同、無所依傍的漂浮。然而,正因為如此,要領略哲學,便須穿透到思想內部,進行思考者自身的觀點轉換,以此開拓未來的可能性。




世界哲學史9冊套書(珍藏書盒版+台灣獨家導讀別冊)

世界哲學史9冊套書(珍藏書盒版+台灣獨家導讀別冊)

世界哲學史1 古代篇(I)哲學的起源:從智慧到愛智

世界哲學史1 古代篇(I)哲學的起源:從智慧到愛智

世界哲學史2 古代篇(II)世界哲學的誕生:建立與發展

世界哲學史2 古代篇(II)世界哲學的誕生:建立與發展

世界哲學史3 中世紀篇(I)中世紀哲學的革命:超越與普遍

世界哲學史3 中世紀篇(I)中世紀哲學的革命:超越與普遍

世界哲學史4 中世紀篇(II)中世紀哲學的重生:個人的覺醒

世界哲學史4 中世紀篇(II)中世紀哲學的重生:個人的覺醒

世界哲學史5 中世紀篇(III)巴洛克時代的哲學:新世界的衝擊

世界哲學史5 中世紀篇(III)巴洛克時代的哲學:新世界的衝擊

世界哲學史6 近代篇(I)啟蒙時代的思想變革:理性與情感

世界哲學史6 近代篇(I)啟蒙時代的思想變革:理性與情感

世界哲學史7 近代篇(II)近代哲學的演進:自由與歷史

世界哲學史7 近代篇(II)近代哲學的演進:自由與歷史

世界哲學史8 現代篇 全球化時代的哲學:現代與後現代的對話

世界哲學史8 現代篇 全球化時代的哲學:現代與後現代的對話

世界哲學史9 別冊 開啟未來的哲學:回顧與前瞻

世界哲學史9 別冊 開啟未來的哲學:回顧與前瞻

世界哲學史9冊套書(含台灣獨家導讀別冊) (電子書)

世界哲學史9冊套書(含台灣獨家導讀別冊) (電子書)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11月 #OKAPI編輯室選讀 書單出爐!(還有延伸閱讀)

學習呼吸吐納、任憑視線遊走,練習觀察生活中的細節,練習面對自己對親近陪伴者的念想或怨懟,練習對不熟悉的族群有更多理解,練習從習以為常的瑣碎項目中學到新的知識,這個11月,OKAPI編輯選書給你10種面對生活的練習方向。

68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