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編輯說書】思想的交會──《世界哲學史》的開創性視角

  • 字級



哲學不只是歷史的知識,而是一場持續不斷的對話,跨越時空與文化,在思想的流動與碰撞中塑造我們今日的世界。《世界哲學史》以嶄新的視角,打破傳統哲學史以西方為中心的框架,將東西方、古今的思想串聯起來,讓我們看到哲學並非某個文明的專屬產物,而是人類共同的智慧探索。這不僅是一部哲學史,更像是一場跨文化的思想之旅,帶領讀者理解不同文明如何在歷史長河中相遇、交融,甚至發生衝突與轉化。

這套書由筑摩書房為創社八十週年策劃,延續其長年深耕人文學術出版的傳統。自一九四○年成立以來,筑摩書房曾推出《現代日本思想大系》《筑摩世界文學大系》等經典書系,並設立「太宰治文學獎」,在日本知識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譽為「全集的筑摩」。《世界哲學史》無疑是筑摩書房近年最具代表性的學術鉅作,由四位日本重量級哲學家領銜策畫,集結百餘位學者共同編纂,試圖突破傳統哲學史框架,讓世界哲學的發展脈絡更加完整,提供讀者更開放、多元的思想視角。

全書涵蓋美索不達米亞、印度、中國、希臘、伊斯蘭世界、歐洲近代,乃至當代全球化時代的思想發展,並強調跨文化對話的重要性。它不只是一本哲學史,更是一部「世界哲學的導覽書」,引領讀者進入不同文明的思維脈絡,理解影響世界的思想如何誕生、變遷與交會。這樣的視野,使我們不再侷限於單一文化,而能從更宏觀的角度,重新思考人類思想發展的多重路徑。


▌哲學的廣義視角——宗教與文化思潮的交融

本書超越了傳統哲學如形上學、知識論或倫理學等理論探討,而是廣義地涵蓋宗教思想與現代文化思潮。哲學不只是對理性與知識的探討,也關乎信仰、價值與人類生活方式。例如,佛教的「空」與基督教的「恩典」、儒家的倫理觀與現代社會契約、伊斯蘭哲學對科學與道德的影響,都展現了哲學與宗教的深度交融。此外,本書也關注當代文化思潮,從女性主義、環境倫理學,到人工智慧哲學,皆納入討論,讓哲學不僅是靜態的歷史敘述,而是一場與現代世界緊密連結的思辨。


約西元一世紀的犍陀羅佛像,融合古希臘與印度藝術的風格,象徵著古代東西文明交流的成果,也見證了哲學與宗教如何跨越地域界線,交織出全新的文化形態。(圖片來源 / Wikimedia Commons)


▌東西方的對話——從古代智慧到當代思索

哲學的價值,不僅在於理解歷史,更在於它如何幫助我們重新審視當代世界。《世界哲學史》不再單純依循傳統哲學史的線性發展,而是讓東西方哲學真正「對話」起來。例如,古希臘形上學與印度奧義書雖然來自不同文明,卻都在探問存在的本質;基督教與佛教雖然源起不同,卻同樣關心人的生存意義與救贖。這些哲學問題不分國界,而是人類共同思考的核心課題。

除了東西方的交融,本書也讓古今思想產生對話。例如,神學家多瑪斯.阿奎那對「信仰與理性」的調和,在現代仍是「科學與宗教關係」討論的關鍵。而佛教思想也從輪迴與解脫的傳統中延伸,回應當代環境與社會議題,成為「社會佛教」的重要理論基礎。這些例子讓我們看到,哲學從來不是靜態的,而是不斷演化、回應社會需求的智慧。


在十三世紀的聖經插圖中,描繪了上帝以圓規測量宇宙的場景,象徵中世紀思想中神聖與理性並行的哲學觀,不僅塑造了經院哲學的發展,也奠定了科學與宗教關係的理論基礎,至今仍是重要的思想議題。(圖片來源 / Wikimedia Commons)


▌日本哲學的獨特視角——在地化與跨文化融合

《世界哲學史》展現了日本哲學研究的獨特視角。在日本,哲學不只是對歐美思想的繼承,更是一種「在地化」的創造。日本學者在研究中國、印度、伊斯蘭哲學時,常以不同於歐美的詮釋框架,將儒家與禪宗視為東亞思想的核心脈絡,或將尼采與佛教思想並置,尋找「無常」與「權力意志」的交集。本書不只是知識的彙編,更是一種新的寫作方式,將哲學視為開放的、多層次的世界,而非僅僅是西方思想的延續。

這種獨特的視角,使本書成為一部真正的「全球哲學史」。我們不再將哲學發展視為自希臘起源、經歐洲發展至現代的單一路徑,而是看到各文明如何透過交流、衝突與融合,共同塑造我們今日的思想世界。例如,書中探討東亞思想如何影響近代倫理學,或佛教哲學如何與當代存在主義產生共鳴,讓我們理解哲學的發展從來不是封閉的,而是在不斷的跨文化對話中前進。


描繪十七世界葡萄牙商船前往日本貿易的南蠻屏風畫(局部),象徵東西文明的相遇及現代世界的開端。大航海時代不僅開啟了全球貿易,也讓哲學與思想交流邁入全新紀元,塑造現代世界觀。(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在危機中尋找哲學的價值

本書指出,我們正處於後疫情時代,極端社會分裂、戰爭危機加劇,人們對生命意義的反思更加迫切。在這樣的環境下,哲學不再只是學術討論,而是一種理解世界、尋找方向的工具。當科技飛速發展,人工智慧挑戰人類的思維極限,哲學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人」的定義;當環境變遷帶來生存壓力,哲學引導我們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當戰爭與社會分裂加深衝突,哲學提供倫理與價值的討論,尋求理解與共存之道。

《世界哲學史》不只是一本關於過去的書,更是一座連結歷史與現代的橋樑。透過東西方哲學的交會,我們能夠從不同文明的智慧中找到因應現代危機的思考方式。無論是面對社會極端化、戰爭衝突,還是個人在動盪時代中的不安,哲學都能為我們提供反思的空間,幫助我們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克林姆《生命之樹》象徵思想的延展與文明的交會。蜿蜒的樹枝展現哲學的多樣性,豐富的色彩與符號則映照現代世界對生命力的追尋,正如哲學不斷發展,回應不同時代與文化的思辨需求。(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總結:我們都是哲學對話的一部分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哲學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加重要。這本書不僅幫助我們理解哲學的歷史,更提醒我們,這場對話仍在進行,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當蘇格拉底在雅典市場追問「何謂善?」、佛陀在菩提樹下思索「苦的根源」、孔子講述「仁」的價值時,他們或許未曾想過,千年後,人們仍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世界哲學史》讓我們看到,哲學從來不是封閉的學問,而是一場橫跨時空、連結世界的交流。從印度的形上學、希臘的理性主義,到中世紀的神學辯證與全球化時代的新哲學議題,這場思辨從未停止。



世界哲學史9冊套書(珍藏書盒版+台灣獨家導讀別冊)

世界哲學史9冊套書(珍藏書盒版+台灣獨家導讀別冊)

世界哲學史9冊套書(含台灣獨家導讀別冊) (電子書)

世界哲學史9冊套書(含台灣獨家導讀別冊) (電子書)



涂育誠
黑體文化編輯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的腦是怎麼被洗的?人人都有可能踏入名為邪教的人間地獄

先是親切的招呼,接著是溫情的接納,之後等著你的是與現實生活的切割和各種恐嚇與威脅。以信仰的力量,要求信徒們投入金錢時間,甚至侵犯身體,邪教在人心匱乏的社會以各種面貌存在著。

318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