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諶淑婷/看似擁有一切的孩子,其實承受著永無休止的壓力──讀《懸崖邊的學霸》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如果可以選擇用盡一切手段把孩子一路推進入臺大,但同時會讓孩子患上憂鬱或焦慮症,身為家長的你,願意嗎?

這個問題是本書作者珍妮佛.華萊士所提出(只是臺大換成了哈佛大學),藉由這句話,點出了《懸崖邊的學霸》所討論的幾項重點:擁有種種優勢的高成就孩子,照理來說比活在貧困或暴力環境裡的孩子,過得更幸福快樂。但你料想不到的是,這些看似擁有一切的孩子,其實承受著永無休止的壓力——由成人所主導的課業與活動表現競爭,剝奪了兒童應有的休息權利與決定生活方式的自由,以至於身陷焦慮、憂鬱和孤獨。


懸崖邊的學霸:為什麼好學生會崩壞?美國6000個菁英家庭的第一手調查,幫助身處競爭壓力的孩子保有韌性與幸福力

懸崖邊的學霸:為什麼好學生會崩壞?美國6000個菁英家庭的第一手調查,幫助身處競爭壓力的孩子保有韌性與幸福力

懸崖邊的學霸:為什麼好學生會崩壞?美國6000個菁英家庭的第一手調查,幫助身處競爭壓力的孩子保有韌性與幸福力 (電子書)

懸崖邊的學霸:為什麼好學生會崩壞?美國6000個菁英家庭的第一手調查,幫助身處競爭壓力的孩子保有韌性與幸福力 (電子書)

依我國教育部統計,從 2016年到2020年,國小學生到大學生試圖結束生命的通報案件數,從1089件大幅增加到8730件,去年七月一份關於兒少心理健康假政策調查問卷有近一千五百名高中生受測,過半數「擔心將來無法進入好學校」,在壓力表現上則是「害怕失敗」、「自己比不上別人」,認為自己的價值取決於表現優劣。

珍妮佛.華萊士邀請家長思考以下問題:

進入名校是獲得幸福的重要因素?

孩子學業上的成功,意味著家長教養的成功?

童年不該有那麼多壓力?還是要提早培養孩子的抗壓性?

藉由思考這三個問題,家長必須探問內心:自己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書裡受訪的案例,都曾出現在許多家庭對話中,例如:「我們知道你能做得更好。」意思就是「你並沒有盡全力」,或是一邊說著「成績不能代表一切」,但放學就問「考得如何」;更別說小孩只要稍微展露興趣,就會被家長轉化為對卓越的極致追求,例如參加下棋比賽、體育賽事、甚至連魔術方塊都有競賽可參加。

有些家長把孩子的嗜好當成無關緊要的娛樂,但高社經背景的家長握有資源,能幫興致盎然的孩子安排課程與更好的指導老師,同時也因自己的職業視野,不再堅信學業成績是唯一成功路徑,只要孩子能在喜歡的領域「獲得成就」也是一種成功,看似開明,其實造就了另一種壓力,孩子不再只能「玩玩就好」。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認為某些類型的人更重要,校隊成員、好成績的學生、團體裡的領導者。沒有「任何突出表現」的孩子,不免懷疑自己的價值與重要性

為了對抗孩子日益嚴重的焦慮、憂鬱和孤立感,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誠實地審視這一代父母的焦慮,我們是想透過孩子實現自己未竟之夢,還是希望為孩子不可預測的未來先搭建出諾亞方舟?或者擔心孩子沒辦法獲得與自己相當的身分地位?

不管是哪一種,家長必須做出超過十年的教育方針規劃,同時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細細照顧孩子所有生活中細節,例如請家教、要求親師會談、安排不同的教練時間,而這個角色往往是女性擔負。如同另一本社會學重要著作《菁英媽媽想上班》中所提到,才華洋溢的女性在令人欣羨的職場戀愛、結婚,為了做好育兒的角色,選擇將心力專注於密集母職,把精力和才華用於孩子在學校達到最佳成就,栽培孩子保持學習上的優勢,證明自己「選擇離職」有所價值。

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然而這些中上階層家庭,不只有母親認為孩子要從小就為了投入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界做好準備,父親也同感焦慮,他的社會經驗告訴自己,白手起家神話不在,待孩子投入就業市場,收入必定比自己更低、支出卻只會更大,這讓夫妻雙方都無法停止極端教養行為,以家庭的高收入換取更好的學區,不但要盯緊孩子的課業,還要提供多元豐富的生活。

富裕又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最終目的,就是防範孩子社經地位的下降,書裡這麼形容:「就好像是有一部直達電梯,正在向上移動——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及早搭上電梯,就會永遠留在原地。」我們常說的安全網,本來是接住孩子脆弱的每個時刻,但在這些家庭裡,打造的安全網是為了確保孩子未來的社經地位。

坦白說,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這些年,也要十分努力,才不至於陷入了這種成就陷阱,畢竟我是吃過「學歷甜頭」的家長;若有什麼奮力拉住了我,大概就是孩子的獨特樣貌不斷讓我驚嘆又佩服,他們長成了我無法想像的模樣,那突破了「成就」、「優秀」,而是「獨一無二」,即便如此,我還是不免掙扎,我做得夠多了嗎?還是不小心做得太多?

但更讓我感到害怕的,是書裡眾多傷痕累累的孩子心聲,他們深怕自己不夠好,不足以獲得父母的愛和關懷,卻沒有學習到如何自我珍視。

期望閱讀本書的家長,都能和我一樣體悟到「無條件正面關懷」的重要,我們必然對孩子抱有期望,也會因此失望,但不能忘記表達溫暖,讓他們可以不怕失敗地成長。

若你正好想退出這場「推著孩子跑」的比賽,可以參考本書內容指引:首先,再次排序「最希望孩子擁有的東西」:幸福、成功、人生有意義、富有同情心、學業和事業的成功;然後,嚴厲提醒自己,家長的工作不是督促孩子做到最好,而是讓孩子知道,此時此刻平凡又真實的他們,就已經夠好了,他們只要完好無損地待在一個不會摧毀自己的空間,就足以讓人感到安慰。

最後,為了把孩子教好,我們必須先善待自己,知道自己和小孩一樣重要,而不只是司機、教練、啦啦隊、家教,比起精疲力竭的家長,孩子更需要能毫不掩飾愛意,並積極幫忙保護他們的時間、精力、健康和品格的家長,那樣才能為他們撐出一個不用過度努力的童年。



作者簡介

女性主義者實在沒有力氣去呵護父權玻璃心,因為力氣要用在坦誠地接受自己。
_____
作家、生產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監事。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育有一狗二孩三貓,
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
著有《迎向溫柔生產之路》繪本《一百萬個親親》
合著《餐桌上的真食:用腦決定飲食風景,吃出環境永續 《遜媽咪交換日記》《億萬年尺度的臺灣》《晨讀10分鐘:酷少年故事集》


OKAPI專欄【繪本告訴你怎麼教小孩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為什麼教主追隨者們深信不移,甚至不顧自身與他人安危?

Netflix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中講述四名韓國新興宗教領袖故事,播出後引發熱議,不僅是驚訝於這些「教主」們的行為,更多人驚訝的是──為什麼有人會相信?

113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