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畢柳鶯/事先做好這些事,孤獨死在家中並不可怕──讀《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

  • 字級



看到書名斗大的「孤獨死」三個字,腦海中難免出現《我是遺物整理師》《你好,我是接體員》相關書籍中描繪的獨居者死在家中,待惡臭傳到鄰里,警察破門而入,屍體已經腐爛,身上長滿了蛆,地上滿是屍水的「不潔」影像。讀完全書,方知其實這是一本熱血公務員如何協助孤獨老人好好活著、也好好死去的一本善書。

作者李夏苹是中文系畢業出版過詩集的文青,因為不想再面對「妳就做到今天,下週不用來了」的惡夢,透過普考國家考試成為捧著鐵飯碗的公務員。四年級出身的我,心目中對公務員的刻板印象是晚娘面孔、擅長踢皮球且得罪不起的基層官僚。新鮮的是,李夏苹在書中描述了「地表最強里長」、「社會局阿神」等「公務勇者」事蹟,看他們如何突破限制,替弱勢民眾爭取最大福利的熱血又溫馨的故事,讓人對基層公務員若是有心可以發揮的強大功能刮目相看。

作者期許自己秉持專業和熱情,「點亮社會看不到的陰暗角落」,這實在是非常大的願力啊!從她分享的日常工作故事中,看出來她也具有「公務勇者」的特質。書中呈現她因為關心「無人認領遺體」,進而在職進修社會所碩士班,以孤獨死為研究主題,一路上回顧國內外重要相關文獻、書籍,採訪了相關各路人馬。在三個孩子的母親、人妻、職業婦女、研究生的多重角色下,如何毫不馬虎完成一篇創新、扎實、實用的碩士論文,並延伸撰寫成利益眾生的這本《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這個過程,對許多在職進修或一般研究生而言,都有相當大的啟發。她真誠的描述自己如何克服個性上的弱點,在整個研究進行、訪談以及書寫的過程中,有明顯成長、逐漸強大,對社會有了更大的影響力。在我心目中她是公務界的奇葩!

這應該是華文世界第一本專業的「孤獨死」社會書籍,不論是專業人員或者一般民眾都可以有很重要的學習,畢竟「死亡學」是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我們可能誤以為孤獨死只會發生在中下階層、低收入的民眾身上,其實不然。本書強調,「孤獨死可能是大多數人的未來」,這不是危言聳聽,在先進國家,這已是明顯趨勢。早我們二十年進入高齡社會的日本就有許多探討孤獨死的書籍,本書也引用許多重要觀念作為台灣的借鏡。其中一個有趣又很實在的觀點是,孤獨終老或者孤獨死家在中,並不可怕,甚至是一種福氣(對比被家人送醫,在醫院無效醫療拖延死亡)重點是不要遲遲未被發現,屍體腐爛,如果善用社會互助網路,譬如社工、鄰里、親友有固定而緊密的連結,這是可以避免的。

日本安寧居家療護協會理事長小笠原文雄在1989年就開始從事居家安寧工作,2018年出版《可喜可賀的臨終》時已經照顧過超過一千名居家安寧病人,以及五十名的獨居病人在宅善終。就算是獨居都能在宅善終,這是很大的成就,靠的是合作無間的團隊,有效率的人員調度以及鄰里的互助。小笠原醫師在日本的經驗,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可喜可賀的臨終(已絕版)


已婚、有生育者,可能因為兒女在外國或者外地,配偶先走了,一個人終老是尋常的事。越來越多離婚、不婚、不生的人口,他們其實已經在擔心「孤獨死」這件事情了。作者提到因為以孤獨死為研究題目,許多朋友向她透露這種擔憂。

作者在長期服務獨居老人的經驗中,告訴我們有哪些社會資源可以應用,也對公務系統多所建言,希望未來可以做得更好。並且從經手的孤獨死案例中,以及多方尋求資源過程中,對於未來將越來越常發生的孤獨死,提出獨到、有所本的建議,這是未來將面對「孤獨死」者的寶貴資源,相信讀者必有所獲,也能因此安心,懂得如何預作適當的安排。

有不少《斷食善終》讀者在協助家人停止無效醫療、斷食安詳往生以後,深感這是一個圓滿的方式。黃越綏女士在閱讀拙作、採訪我之後,也對外宣布未來若重症無法治療且痛苦難以忍受,或者生活毫無品質與尊嚴的時候,將採取斷食往生方式自然死亡,絕不利用醫療延長死亡。許多未婚、無子女、獨居的讀者有類似的想法,詢問我:在無後援的狀況下如何進行斷食往生?

通常我會這樣回覆:首先,一個人不會單獨存在這個世界上,就算沒有結婚、生子,也一定有親戚、朋友、芳鄰、社區人際網路。假如可以找到一位或者數位這樣的連結,在斷食往生過程可以緊密的聯繫,在身體照顧方面可以雇用短期的看護協助,在醫療方面尋求在地的居家安寧團隊訪視(健保支付),是可以圓滿說再見的。所以,事先建立好這些連結,懂得向外求援,非常重要。

其次,有些人會因住在租來的房子,擔心房東介意。在宅善終是生活的日常,並沒有自殺或凶殺案而成為凶宅的社會忌諱。我們要先對死亡以平常心看待,不覺得這是不祥的,心安理得的在家裡善終,事先安排好葬儀社低調的處理後事,房東應該包容和接納。當然,我們期待未來有專門的安寧機構 (Hospice Center) 或者安寧家屋 (Home Hospice)收容老衰重症末期的臨終病人,給予身心靈的完善照顧,這就有待社會各界的努力了。(註:目前台灣各醫院的安寧病房總共將近九百床,資源不足,而且有嚴格的收案標準,僅收容有急性狀況需要緩和醫療者,且有住院日數的限制。多數醫院不收容斷食往生個案。)

自助而後人助,大前提是對生死要有開放的態度,平常就涉獵這方面的知識,讓重要的親友都了解自己的生死觀,簽署好預立醫囑(或者錄影醫囑),對財務、後事也都做好基本的安排。

本書對於孤獨死的深入研究以及寶貴建議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個人生涯在職場的精益求精、熱心付出,以及在職進修的全心投入、獨到創見,再再都深具啟發、令人欽佩。這位「公務奇葩」的成長歷程以及奉獻精神,是本書的精華,鄭重的推薦這本自利也能利他的好書。


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

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

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 (電子書)

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 (電子書)



作者簡介

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台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目前擔任衛福部台中醫院復健科資深教學醫師。就讀小學時就感受到男女不平等、社會中的弱肉強食,因此喜好打抱不平。擔任復健科醫師是正確的選擇,養成不是只看見疾病而是全人照顧的素養。有感於許多國人因無效醫療而長期臥床,造成身心與經濟龐大壓力,近年來致力於推廣隨順善終文化。
喜歡藝術、旅遊、攝影與閱讀。2011年開始在部落格《阿畢的天空》撰文分享生活心得,累計五百篇文章,著有《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有一種愛是放手——《斷食善終》2》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清明節 那些上天堂的親友去了哪裡?死後的世界會不會比人間更嗨?

又到了一年一度祭祖的時候,我們對死後的世界無從了解,但可以用想像構築,墨西哥亡靈節以慶典的方式歡迎死者回到人間、吉竹伸介作品裡,爺爺想像中的天堂就像一個度假村!你想像的死後世界又是如何呢?

273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