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一起看圖文

「我要寫出現代孩子的心情,和他們說不出口的話。」──專訪《大家的嘆氣圖鑑》作者村上詩子

  • 字級



《大家的嘆氣圖鑑》入選了日本青少年讀書心得全國競賽主題書,故事描述田之上嵐太班上的期末報告要做一本「圖鑑」。他們這組的成員有小雪、七保、孝四郎,還有一直待在保健室不願進教室的小遙,一共五個人。最後大家決定要做「嘆氣圖鑑」研究人為什麼要嘆氣?什麼時候會嘆氣?於是開始針對同學們的擔心和煩憂,展開一連串的採訪調查……

暢銷橋梁書「星期天的教室」系列作者村上詩子用她一貫幽默風趣的口吻,寫下這個貼近現代孩子的煩惱和困境的故事。這次很榮幸能採訪到本書作者村上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童心社 │ A= 村上詩子

Q:以「嘆氣」為主題來做圖鑑真的是很特別的發想。請問您從哪裡得到這樣的靈感?

A:寫這本書的契機是我去參觀了課後托育機構「放學後俱樂部」。當時遇到一個老是在嘆氣的孩子,讓我心中產生了疑惑。

我以為時代改變了,孩子們不是應該都能無憂無慮、健健康康的長大嗎?

「你怎麼了?」我上前關心他,結果得到「功課太多了。」的回答。當時COVID-19剛開始大流行,不得不依賴學習單來教學,孩子們反映「明明還沒教到就出作業」、「上線上課程時,問老師問題,老師都不理我」等等,有許多煩惱。

我又問了其他孩子。「我參加了體操社,手指的水泡破了很痛,不想去練習,但我還是去了。」或是「好想念鄉下的奶奶。」或是「爸爸在東京工作,沒辦法回家,我已經半年沒見到爸爸了。」或是「為什麼我打人會被媽媽罵,但媽媽卻可以打我?」或是「為什麼我們什麼事都不能做,大人卻可以辦奧運?」

2021年日本舉辦東京奧運時,新冠肺炎疫情仍然相當嚴重,當時日本政府建議東京居民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外出戴口罩,盡量在家工作。面對孩子們嘆的氣,我不知該如何回答。

「是啊!大家都不能出門。」我話才剛出口,「才沒有!大人可以出門。大人出去喝酒聚會,感染後再把病毒帶回家,害病毒擴散。我們小孩卻哪裡都不能去。我們小孩那麼弱小,什麼力量都沒有,大人卻沒有保護我們!」我永遠也忘不了大聲對我怒吼的小三女生。

自從聯合國宣布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 ,和「環境問題」、「貧窮」、「人口老化」、「永續能源」、「和平」等社會議題相關的童書就增加了,出版了許多催促著「孩子們,思考吧!」的書,我也努力寫了一些這樣的書。但這樣真的好嗎?我猶豫了,於是停下腳步,重新思考「兒童文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我想寫的,是更加貼近孩子日常生活的故事。為了解答孩子們的問題,這本書誕生了。記得當年我獲得「日本兒童文學者協會新人獎」時,曾對兒童文學作家古田足日老師說:「我也好想寫出可以成為暢銷書的作品。」古田老師卻回答我:「別去想這種事,你該寫的是活在這個時代的孩子們的故事!」直到現在,當我迷惑的時候,都會想起這段話。

如今,面對在我眼前嘆氣的孩子們,怎樣才能直視他們的問題?怎樣才能陪伴他們身邊?怎樣才能更接近他們的心情?在我不斷思考的時候,突然想到可以將嘆氣擬人化,這樣就能寫出能碰觸到孩子們內心情感的故事了。


Q:從加世堂遙的畫中誕生、像田太的分身般不可思議的「嘆氣小子」是這本書的靈魂人物,也是非常幽默的角色。可否談談這個設定?

A:嘆氣小子算是主角田太的漫才搭檔。(漫才是一種日本的喜劇表演,大多由兩個人組合演出,一人裝傻、一人吐槽,透過有趣的對話,逗觀眾發笑。)在我的作品中,漫才是基本架構。

例如,我的出道作品《龜吉的自由研究》中的龜吉和真吾(音譯)、《桃色莊的福子》中的福子和蹦太(音譯),還有《神的通道:須佐之男生氣了》中的阿甘(音譯)和須佐之男命,還有「貓偵探」系列的阿銀和貓咪皮斯(音譯)等等,尤其是在小學中年級以上適讀的作品,我都會特別將漫才元素放進故事裡。


村上詩子喜歡在小學中年級以上適讀的故事中放入漫才元素。


因為我覺得在悲傷或痛苦的時候,光是說「沒關係」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能夠不經意的笑出來。小時候我曾經被父母虐待過,當時救了我的就是那些能夠讓我不經意笑出來的書。如果當時沒有遇見那些書,我可能早就崩潰了。《大家的嘆氣圖鑑》這本書就是我一邊思考著要如何陪伴嘆氣的孩子們,一邊想著出道時古田老師說過的話,特意為現代的孩子們所寫的。


Q:本書繪者是人氣插畫家中田郁美老師,她將孩子們的姿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畫了出來。可否談談這次的合作?

A:其實我在中田郁美老師還沒像現在這樣出名之前就很喜歡她了,可惜一直沒有寫出適合和中田老師合作的作品。每次看到其他作家和中田老師合作的書出版時,我就會就像情人被搶走一樣非常難過。我擅自單戀人家,又擅自被甩(笑)。

所以寫這個故事時,我心裡就想著「這次一定要請中田老師來畫!」等不及將它趕快完成。我也一開始就拜託童心社一定要請她來畫插圖。對我而言,由中田老師來畫這本書的插圖是無可取代的事。

\中田郁美插畫作品/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Ikumi Nakada / 中田いくみ / 中田郁美(@ikuminakada)分享的貼文


另外,我還做了一個冒險,就是主角田太臉上的「黑痣」。以前我曾經想過讓主角臉上有黑痣,卻被當時的編輯回絕說「有黑痣的臉不是主角的臉」……這次真的很感謝願意讓我冒險的編輯,也很開心中田老師將它畫得很迷人,真是幸福。

這本書中所有的畫面我都很喜歡,如果要說特別喜歡哪一張,首先就是田太小組五個人聚在一起的畫面。


這是小雪說:「你要是敢講出來,我就揍你。」的場景。對兒童書而言,用揍這個字似乎不太妥當,但不管我怎麼想,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揍,再也想不出更好的用字了。感謝中田老師為這個場景畫出了力量。總之,書中每個畫面都充滿了故事,我尤其喜歡田太和小雪的肩膀和背影。

我第二喜歡的畫是這張小雪和小遙的嘆氣小子。還有封面,簡直是無可挑剔。


Q:書中提到嘆氣有分「壓力型」、「滿足型」等許多原因,不知道村上老師在什麼情況下會嘆氣呢?

A:我會在對自己說「好,加油吧!」的時候嘆氣。例如,確認文稿通過時、入選讀書心得主題書時,或是故事寫不出來時,就會嘆口氣說「好,加油吧!」就像在為心情低落或情緒高漲的自己加油打氣一樣。(笑)

和孩子們聊天時,聽到孩子們說到難過的事情時,我從來不會告訴他們該如何解決。大部分的時候,我都是聆聽到最後,然後說:「好,加油吧!我也一起加油!」這和我為自己加油打氣的意思是一樣的。


Q:書中最後和讀者分享了《大家的嘆氣圖鑑》的部分內容,收錄了同學們的訪談和調查結果,真的非常有趣。村上老師是在什麼情況寫下這個部分的呢?

A:原本初稿是沒有這篇「大家的嘆氣圖鑑」的,但優秀的編輯說:「故事走到最後,怎麼可以不告訴讀者,田太小組的《大家的嘆氣圖鑑》到底寫了什麼呢?」啊!果然逃避不了,還是要寫啊!(笑)

圖鑑內容是我詢問身邊的孩子們,參考他們說的話寫下的。如果沒有疫情,我好想多做一些訪問調查,納入更多孩子們的聲音。

Q:書中登場的孩子們每一位的個性都好真實,描寫得非常生動。

A:我想要盡我所能的寫出這個時代孩子的心情,所以和許多孩子談過,也問了許多他們的想法。除此之外,我更希望能寫出孩子們說不出口的話。例如尾崎,或許沒有孩子會像他那樣說話,但一定會有孩子和他有一樣的想法,如果這些孩子看了,能和尾崎產生共鳴那就太好了。

雖然書中的主角是田太,我也希望讀這本書的孩子中,有人喜歡小遙、有人喜歡小雪,不管和誰能產生共鳴,都是很好的事。


Q:不管是主角田太,或是小雪、小遙,書中登場的孩子們都能直視自己和朋友的心情,並將想法表達出來,他們努力向前的身影,令人印象深刻。

A:我在書中寫下「小遙,你是自由的,想做什麼就去做。」這樣的台詞。希望這個時代的孩子可以誠實面對自己「想做什麼就去做」。

首先,我希望孩子們能學會更多詞彙,並把這些詞彙融會貫通成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變好,就等於思考的選擇變多,不管是思考自己想做的事,還是整理自己情緒的選擇都能增加。這些都能成為跨越目前困境、成長蛻變的力量。

尤其是三、四年級的孩子,正是情緒、心理的枝葉迅速萌芽、發展的時期。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能多多碰觸自己的情緒和增加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我刻意讓《大家的嘆氣圖鑑》中每個孩子都抱持著各自不同的情緒。語言能力較好的孩子容易產生同理心,也較能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達出來。希望透過閱讀這樣富含各種情緒的書,讓孩子能連結到自身的類似經驗,而有所體會。

也希望孩子們不管在團體中,還是對最要好的朋友、最親密的家人,都能好好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更希望:大家遇到事情時,不要只是自己煩惱,可以的話,多去尋找可以聽你嘆氣或對你嘆氣的朋友,一起分享嘆氣、一同感受嘆氣,那就太好了。


大家的嘆氣圖鑑

大家的嘆氣圖鑑

星期天的教室橋梁故事套書 (共4冊):音樂教室、自然教室、保健室、體育館

星期天的教室橋梁故事套書 (共4冊):音樂教室、自然教室、保健室、體育館


 延伸推薦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遇到性暴力,別再質疑受害者「為什麼不求助」,而是傳達「不是你的錯」

    「N號房事件」爆發時,很多人驚訝於「為什麼孩子不求助」,事實是,受害者就算求助了,下場可能是被質疑、被譴責、被說「不要講了」;受害者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很難不去想:我究竟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對待? 僅有極少數的受害人,身旁會有人真心為其感到痛苦心疼,並設法讓受害者知道:有錯的是加害者,不是受害的自己。

    1716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遇到性暴力,別再質疑受害者「為什麼不求助」,而是傳達「不是你的錯」

「N號房事件」爆發時,很多人驚訝於「為什麼孩子不求助」,事實是,受害者就算求助了,下場可能是被質疑、被譴責、被說「不要講了」;受害者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很難不去想:我究竟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對待? 僅有極少數的受害人,身旁會有人真心為其感到痛苦心疼,並設法讓受害者知道:有錯的是加害者,不是受害的自己。

171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