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是敵是友?美國與蘇聯在二戰與戰後的友誼轉變──導讀《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美軍在蘇聯的祕密基地》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1884-1972,總統任期1945年4月至1953年)於1947年3月12日在國會發表演說,要求國會撥款四億美元援助希臘和土耳其,避免該二國成為共產黨國家,開啟了冷戰之門。其後的世界局勢成為美國、蘇聯領導的二大集團對峙,亦即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對抗,濃濃的意識形態互相較勁。

1991年12月25日,戈巴契夫(Mikhail S. Gorbachev。1931-2022,總統任期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辭去蘇聯總統職務,蘇聯瓦解了,原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並加入聯合國。已脫離蘇聯掌控的東歐諸國,與波羅的海三國陸續加入「歐盟」與「北約」,冷戰走入歷史,美國獨霸全球,但不意味著美國與接替蘇聯在聯合國地位的俄羅斯終止對抗。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V. Putin,1952-)以「特別軍事行動」(special military action)之名入侵烏克蘭,至今已一年半餘,戰爭仍持續著,美國對於烏克蘭的援助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在資金和軍事方面的援助皆如此【注1】;針對俄羅斯則祭出多方制裁:對特定人物禁止入境美國;凍結他們在美國的存款,普丁和他的兩個女兒首當其衝;禁止購買俄羅斯的石油;麥當勞、星巴克、Levi's 等著名品牌停止在俄國營業;今年(2023年)3月23日甚而設立特別法庭,指控普丁犯有戰爭罪。

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以及蘇聯解體後與今日俄羅斯的對立是眾所周知的事【注2】,實則在二戰時期,為了對抗共同的敵人納粹德軍,曾經結成「大聯盟」(The Grand Alliance,1944年2月至1945年6月),有過短暫的「朋友」關係。然而美、蘇就在維持「朋友」的關係中發現彼此的差異,而埋下變成「敵人」的種籽。

本書原書名中「被遺忘的私生子」(Forgotten Bastards)與「二戰祕辛」(Untold Story of World War II)清楚顯示作者謝爾希.普洛基(Serhii Plokhy,1957-)挖掘二戰時期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要我們重視這段祕辛,並記取歷史的教訓。二戰期間美、蘇是「朋友」,戰後進入冷戰時期變成了「敵人」,一般的說法是美、蘇已不存在共同敵人,普洛希說那只是表面上的原因,他認為冷戰的根源存在於二戰期間,轉變點在於美蘇雙方的政治體制、意識形態、文化上的迥異,衍生的衝突愈演愈烈,終究演變成「大聯盟」的瓦解,導致戰後明顯的對立。

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美軍在蘇聯的祕密基地(KGB檔案中你所不知道的二戰故事)

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美軍在蘇聯的祕密基地(KGB檔案中你所不知道的二戰故事)

Forgotten Bastards of the Eastern Front: American Airmen Behind the Soviet Lines and the Collapse of

《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美軍在蘇聯的祕密基地》英文版書封

作者謝爾希.普洛基談《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


美蘇的差異,在政治、經濟體制方面,可回溯到布爾什維克黨於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由「資產階級」建立的「臨時政府」(Provisional Government),宣告共產主義社會是新政府努力建設的目標,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實驗,引起西方國家極大的恐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召開凡爾賽會議,歐洲諸國考慮不讓德國再次強大,表現在大量裁減其國防軍備與巨額的賠款;此外,新的七個東歐國家獨立【注3】,建立起「防疫帶」(cordon sanitaire)防堵共產勢力的擴張。「波蘭走廊」(Polish Corridor)【注4】的設立,使得東普魯士與德國其他領土未能銜接在一起。其中的但澤市(Danzig,今格但斯克〔Gdansk〕)多數居民是德國人,卻使之成為自由市,為的是讓波蘭有個出海口,免得受制於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就是以德國在1939年9月1日入侵但澤為起始。

但澤市位於東普魯士與德國之間(橘色區塊)。(圖/wiki

美國在未參戰之前於1941年3月啟動「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支助盟國物資與軍備以對抗德國。三個月後德國撕毀與蘇聯簽訂近兩年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在6月22日入侵蘇聯。蘇聯透過租借法案獲得援助,此有助於1943年2月「史達林格勒戰役」(Battle of Stalingrad,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成功地驅逐德軍,這也是德軍由盛轉衰的關鍵戰役。蘇聯藉由美國提供戰鬥機,到了年底拿回制空權。美國在1941年12月7日遭受日本襲擊珍珠港,隔日對日宣戰,美、蘇對抗的是「軸心國」,有了共同的敵人。

二戰進行到1943年10月,蘇聯在烏克蘭的聶伯河(Dnieper R.)對抗德軍,損失慘重,蘇聯需要美國的鼎立相助,史達林尤其渴望美國在東線開闢第二戰場,讓德軍遠離蘇聯。當時的美國礙於英國轟炸德國損失近半的戰機,無法再入侵德國和東歐,轟炸機不但造價極昂貴且有加油的問題而無法長途飛行,美國亟需蘇聯提供基地作為中途站,以便英國和義大利起飛轟炸德國及其控制地區的飛機降落、加油和補給軍事物資。美國歷經三個半月與蘇聯艱困的談判,史達林終於在1944年2月同意結成「大聯盟」。

在「大聯盟」之前,史達林(Joseph B. Stalin,1878-1953,總書記任期1922年至1953年)已統治蘇聯二十年,為了迅速從農業國家發展到工業國家,採取極權粗暴的方式進行。農業方面在全國實行「農業集體化」(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強迫農民將自有農地、農具、牲畜加入「集體農場」(Collective Farm,kolkhov),八年即達標,但造成1932年至1933年大饑荒,以烏克蘭地區遭受的災難最大,死亡數百萬人,烏克蘭人認為是史達林人為造成的饑荒,以此消滅仍保留烏克蘭傳統文化與講烏克蘭語的農民。烏克蘭稱此次大饑荒(Голодомор, Horodomor)是「種族滅絕」(genocide)【注5】的行為,造成烏克蘭至今難以抹滅的集體記憶【注6】

工業方面在實行兩個五年計畫即提前以八年的時間完成預定目標,在1936年轉變成工業國家,工業產值僅次於美國,在歐洲排名第一。同年蘇聯也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這是個由國家統籌的「計劃經濟」(Planned ecomomy)模式,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公有,不再有私人企業的經濟體制,消滅了資本主義的成分。然而「大整肅」(the Great Purge)即在同年的八月展開,其後仍有多次大規模的整肅,直到德軍入侵波蘭才暫緩。整肅行動由祕密警察執行,此時的執行機構為「內政人民委員部國家安全總局」(GUGB),其後改組易名為「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NKGB)【注7】,即「大聯盟」時期也監視美軍的機構名稱。

蘇聯允諾美國在烏克蘭建立三個空軍基地,分別是波爾塔瓦(Poltava)、米爾戈羅德(Myrhorod)和皮里亞丁(Pyriatyn)。基地配合美國執行「穿梭轟炸」(shuttle bombing,1943年6月至1944年9月)代號為「瘋狂」(Operation Frantic, 1944年6月至9月)的軍事行動。原本只有英國和義大利執行穿梭轟炸,在蘇聯加入後,得以就近轟炸德軍控制的軍事與工業設備。雖然「大聯盟」只有短短一年餘,但成果斐然,給予德軍極大的威脅。

1944年5月16日,922名美國人駐進烏克蘭三個空軍基地,人員涵蓋飛行員、工程師、技師、信號官、醫生和護士等,其中416人在波爾塔瓦,243人在米爾戈羅德,263人在皮里亞丁,蘇聯給予的上限名額是1200百人。實則為配合第一次的「瘋狂」行動,在烏克蘭的美國人曾一度高達1477名。前所未見的大量美國人在蘇聯領土與蘇聯人「相遇,相處,相識」,蘇聯擔心美國藉機蒐集情報,畢竟蘇聯眼中的美國是個帝國主義者,帶有侵略的野心,況且美軍當中有俄裔且會俄語或烏克蘭語的人員容易與當地烏克蘭人溝通而獲得情報。烏克蘭人對於史達林的極權統治,以及推行大俄羅斯化的不滿尤其強烈,蘇聯當局也擔心美軍散播反蘇思想。

「大聯盟」代號為「瘋狂」的穿梭轟炸行動,給予德軍極大威脅。(圖/wiki

美國和蘇聯軍事人員在炸彈上寫下訊息。(圖/wiki


盟軍在1944年6月6日發動諾曼第(Normandy)登陸,也在東線進行穿梭轟炸。首次從波爾塔瓦基地起飛的飛機前往羅馬尼亞,轟炸加拉茨(Galaţi)港口和附近的德國機場然後返回。6月11日再度從波爾塔瓦基地起飛,前往義大利的途中轟炸羅馬尼亞的福克沙尼(Fokşani)機場,這次名為「瘋狂喬」(Frantic Joe)的穿梭轟炸相當成功。

最後一次執行穿梭轟炸是「瘋狂七號」(Frantic VII),在1944年9月18日飛往華沙(Warsaw)救援抵抗德軍的起義軍「波蘭救國軍」(Polish Home Army)。由於起義軍支持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蘇聯拖延多日才應允美國飛機從波爾塔爾基地起飛,但並非進行轟炸而是空投補給品的人道救援,然而起義軍能夠拿到的補給品有限,且美國的戰鬥機損毀極大,是穿梭轟炸行動損失最大的一次。美國計劃進行「瘋狂八號」(Frantic VIII)再次救援起義軍,但未獲蘇聯的批准而作罷,起義軍抵抗63天後投降或被俘,華沙被德軍夷為平地。美、蘇雙方的歧見與不信任顯見,是從「朋友」轉變到「敵人」的關鍵點。

美國人眼中的蘇聯人(大多數是烏克蘭人),與蘇聯人眼中的美國人,會有哪些驚奇和敬佩?作者浦洛基指出,雙方在文化上的差異極大:

三個基地曾受德軍統治兩年,紅軍在1943年9月才收復,當地人比較後認為美國人在文化上優於蘇聯人和德國人。紅軍看到美軍士兵與軍官說話時,手插在褲子口袋裡,嘴裡還叼著雪茄;見識到美國飛機性能好,失事率低,飛行員極少陣亡;美軍的工作效率高,具有高度的文化,又注重衛生;物資充沛令烏克蘭人羨慕,如未曾見過的手電筒、口香糖……。蘇聯人驚訝來自美國普通農家的美國士兵,自家有像蘇聯集體農場大的農地與機械耕種裝備。時逢美國總統改選,最為蘇聯人震撼的是美國人竟然可以公開批評他們的總統,甚而把票投給他的對手。

美國人驚訝集體農場的農民工作不積極,機械耕具少,還看到使用鋤頭。美軍見識到蘇聯人民的刻苦耐勞,修復飛機的技師可以兩天不眠不休在機上工作;又如運輸工人多半是婦女,能搬運自美國運來鋪設跑道用的粗重鋼墊,每位婦女還能夠扛下50加侖的汽油。美軍難以接受蘇聯人如廁後不洗手、在基地的餐廳也不用肥皂洗碗。對於蘇聯人喝伏特加酒是滿杯乾杯的酒量覺得不可思議。

蘇聯不民主的政治體制,祕密警察無處不在造成恐懼與限制個人的自由,這使美國人無法接受且產生排斥。蘇聯當局對於美軍始終抱持著猜忌之心,懷疑美軍來烏克蘭不僅是對抗德軍,也充當間諜;由於離英國近,亦懷疑美軍為英國蒐集情報。直接聽命於史達林的反情報機構「施密爾什」(SMERSH),意為「間諜受死」(Death to Spies),在1944年4月下旬派員來到波爾塔瓦,監視美軍的一言一行,對於帝俄末期移民到美國能操流利俄語的俄裔美軍尤其擔憂,他們易與地方人民接觸。管理蘇聯國內安全的「內政人民委員部」(NKVD),其在當地的祕密警察亦加入監視美軍的行動。

美軍與基地所在地的居民來往,尤其與烏克蘭女子的約會被蘇聯視為賣淫行為,男子會被捕入獄或驅逐出境,女子會遭到懲罰。美軍即使與蘇聯女子結婚,女方也不能出境,蘇聯視此為對祖國的背叛。蘇聯認為美軍交往蘇聯女子有獲取情報的目的,此造成雙方的衝突與不信任。

美軍租借的三個空軍基地受到蘇聯嚴密管制,因此產生的衝突亦多。基地的守衛由蘇聯人擔任,美軍懷疑守衛或他人經由守衛放行而盜取倉庫裡的物資。駐守在三個基地的紅軍,當中有「施密爾什」指派的特務監視美軍,飛機上每四人一組,一名美國人,三名蘇聯人中有一名是特務。美軍每次的飛行都須事先向蘇聯申請,造成無法及時反擊德軍,蘇聯常以天氣惡劣為由拒絕同意。正駕駛須是蘇聯人,美軍只能擔任副駕駛,蘇聯正駕駛常低空飛行而易損毀機體,美方難以接受卻無可奈何。基地沒有配置雷達的戰鬥機,夜間照明又不足,遭到德軍猛烈攻擊,這是「瘋狂二號」(Frantic II)慘敗的主因,但是蘇聯不允許美方添加設備,令美軍極度不滿,美、蘇之間的嫌隙有增無減。

「瘋狂五號」(Frantic V)是蘇聯主動提出的穿梭轟炸行動,在1944年8月6日開始行動,到了中旬,紅軍進入東普魯士的維斯瓦河(Vistula R.)與喀爾巴阡山(Carpathians M.),整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在蘇聯控制之下,蘇聯不再需要美軍的支助,在8月17日提出希望美國人完全撤離。在蘇聯邊界往西移的情況下,美國準備在蘇聯的遠東地區建立新基地以便就近攻擊日本,穿梭轟炸的重要性降低,波爾塔瓦基地失去了重要性。美國以放棄米爾戈羅德和皮里亞丁基地作為妥協,僅保留波爾塔瓦基地以等待蘇聯加入對日本戰爭做準備,但駐守的美軍被要求減少至300名,以未被質疑反蘇者為考量。留下來的美軍因穿梭轟炸將在9月23日結束,此刻他們感受到被政府放棄了,成為「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Forgotten Bastards of Ukraine)。10月5日起美軍開始撤離波爾塔瓦,僅留下約200名官兵。到了次年的3月下旬,蘇聯未說明原因即下令美國飛機停飛,美國對此相當不滿,旋即在4月中旬批准關閉波爾塔瓦基地。

在波蘭境內由蘇聯俘虜的數千名美軍歸國的問題上,美、蘇對於戰俘的認知南轅北轍:美方視為英雄,蘇方卻視為背叛者;美方盡力拯救給予醫療照顧並協助歸國,蘇方卻判入獄或處決。美國希望從波爾塔瓦基地飛往波蘭救援,以該地作為戰俘的處理中心,提供醫療服務再經由德黑蘭(Tehran)送往美國,但遭到蘇聯的拒絕,僅被允許集中遷移到奧德薩(Odesa),在此乘船到地中海;又拒絕告知美軍戰俘的人數與確切地點。美、蘇關係的惡化難以彌補。

隨著蘇聯占領東歐與攻占柏林(Berlin),接著是德國於5月8日無條件投降,美、蘇雙方的嫌隙浮現,留在烏克蘭基地的美軍對蘇聯深具威脅。「大聯盟」在美軍從1944年4月進入波爾塔瓦開始建設空軍基地,持續到1945年4月蘇聯要求美軍撤離,到了6月23日美軍全部撤離蘇聯,宣告「大聯盟」正式結束。

美、蘇的衝突從波爾塔瓦延續到戰後雙方占領柏林,彼此皆派曾在波爾塔瓦基地工作過的人員,於是再次交鋒,此時的美、蘇不再是盟友,敵對的成分顯著。美國不信任蘇聯,反之亦然。衝突表現在英、美、法三國在德國的各自占領區將實行貨幣統一,意即聯合占領,蘇聯得知後立即反對,於是自1946年6月24日開始封鎖西柏林,直至1947年5月11日才解除,期間美國空運補給品給西柏林居民。

美國與蘇聯從「朋友」轉變成「敵人」,然而烏克蘭在蘇聯瓦解獲得獨立後傾向西方,美國與烏克蘭的關係愈來愈密切。【注8】烏克蘭於1994年在波爾塔瓦空軍基地的入口處豎立起紀念柱,寫著:「紀念烏克蘭人和美國飛行員在波爾塔瓦相遇」。2004年烏克蘭爆發「橘色革命」(Orange Revolution),美、烏共同反對俄國支持的總統候選人。俄國在2014年3月18日併入烏克蘭的克里米亞(Crimea),美國不予承認。2022年9月30日俄國正式併入烏克蘭領土的頓內茨克(Donetsk)、盧甘斯克(Luhansk)、赫爾松(Kherson)、札波羅熱(Zaporizhzhia)等四州。美國不承認俄國兼併此四州,持續支援烏克蘭對抗俄羅斯至今,烏克蘭與美國有共同的價值觀。

頓內茨克(Donetsk)、盧甘斯克(Luhansk)、赫爾松(Kherson)、札波羅熱(Zaporizhzhia)等四州(圖中右方淺橘色部分)。(圖/wiki

 

注1:最近的援助是2023年9月6日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 1962-)訪問基輔(Kyiv)時,宣布十億美元的援助。參見《自由時報》網,〈布林肯4訪基輔再送十億美元援助〉,2023/09/07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603471;同月21日,在烏克蘭爭取一年後,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 1978-)於白宮會晤拜登(Joseph R. Biden Jr., 1942-)總統後,美國允諾提供烏克蘭長程「陸軍飛彈戰術系統」(ATACMS),此可攜帶集束彈頭的射程達306公里,此外,美再追加3億2500萬美元的武器援助烏克蘭。參見《自由時報》網,〈烏爭取1年美允援長程飛彈〉,2023/09/24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606472

注2:布林肯於2023年9月13日在霍普斯金高等國際學院發表演說,指出冷戰後形成的世界秩序已結束,世界進入「與威權激烈競爭」的新時代。他指出中國構成最重大長期挑戰,俄羅斯是「最直接的威脅」。參見《自由時報》網,〈後冷戰秩序已結束布林肯:中國構成最大挑戰〉, 2023/09/15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604904

注3:這七個新興獨立國家是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

注4:波蘭走廊指波蘭本土與但澤港之間的土地。

注5:烏克蘭文Голодомор意為「以饑餓殺死」。美國參議院在2018年通過大饑荒是針對烏克蘭人民的「種族滅絕」行為,在此之前已獲澳洲、義大利、加拿大……等二十個國家承認,法國在2023年3月28日經由國民議會認定之。

注6:烏克蘭政府於2002年制定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六為「大饑荒紀念日」,2008年在基輔建立「大饑荒受害者紀念碑」,兩年後成為「大饑荒國家博物館」。烏克蘭總統在紀念日當天必會參與紀念儀式。2022年11月26日總統澤倫斯基和第一夫人與比利時首相、立陶宛總理一起前往「大饑荒國家博物館」,悼念烏克蘭饑荒受害者。參見https://www.president.gov.ua/en/news/prezident-i-persha-ledi-razom-iz-premyer-ministrami-belgiyi-79465

注7:「內政人民委員部國家安全總局」簡稱「國家安全總局」,存在於1934年7月至1941年2月,和1941年6月至1943年4月。其後分成「內政人民委員部」(NKVD)和「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NKGB),存在於至1943年4月至1946年。NKVD於1946年解散,NKGB易名為「國家安全部」(MGB),至1953年3月併入內政部。1954年起將內政部分為內政部(失去國家安全職能)和「國家安全委員會」(KGB),直到蘇聯解體。

注8:1994年12月5日烏克蘭與美國、英國簽署《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烏克蘭放棄核武器,烏克蘭原是世界第三大核武國家。根據該備忘錄,烏克蘭簽署《核武禁擴條約》,移交核子武器給俄羅斯,而俄羅斯、美國、英國尊重烏克蘭的獨立、主權和現有邊界,此終結烏克蘭在國際上孤立狀態,成為美國外援第三大的國家,僅次於以色列和埃及。 

—————————
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作品
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

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

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美軍在蘇聯的祕密基地(KGB檔案中你所不知道的二戰故事)

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美軍在蘇聯的祕密基地(KGB檔案中你所不知道的二戰故事)

為什麼世界沒有在1962年毀滅?重回古巴飛彈危機現場

為什麼世界沒有在1962年毀滅?重回古巴飛彈危機現場



周雪舫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著有《俄羅斯史:謎樣的國度》、合著《8個你不可不知的國際關係議題》、有聲書《有聲版國別史系列-東歐篇》

 延伸閱讀 

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

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

帝國解體與自由的堡壘:烏克蘭抗俄戰爭的歷史源起、地緣政治與正義之辯

帝國解體與自由的堡壘:烏克蘭抗俄戰爭的歷史源起、地緣政治與正義之辯

戈巴契夫冷戰回憶錄:蜕變中的世界,從舊冷戰到新世紀的危機

戈巴契夫冷戰回憶錄:蜕變中的世界,從舊冷戰到新世紀的危機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經典繪本特輯】這些繪本永不過時,依然精彩!

經典繪本之所以為經典,除了出版的時間夠久,更重要的是有某種抓住人心的特質,而這項魅力無論時間過了多久,多不會褪色。

83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