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葉浩/令人作嘔的存在及其哲學意義──讀沙特《嘔吐》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沙特的《嘔吐》是他完成於二十九歲的著作,也是一本讓他奠定法國存在主義開山鼻祖地位的實驗性文學創作。其新穎之處,首要在於它以虛構的日記為體裁,紀錄了主角如何在一個月內面臨種種情境時都會產生的一種噁心感,以及對這揮之不去的生理反應所進行的一連串饒富哲學意涵的反思。而鑑於主角羅岡丹的人設正好也是一位在努力寫書的同年齡學者,加上反思的方向反映了沙特剛從德國跟胡賽爾學來的現象學內容,這也是一本半自傳小說。

嘔吐(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法國存在主義巨擘沙特公認最高成就的長篇小說)

嘔吐(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法國存在主義巨擘沙特公認最高成就的長篇小說)

沙特讓羅岡丹一心想寫一本能流傳後世的著作來證明自己不只曾經活過,且活得有意義,卻讓他選取了某位法國大革命前後踏入政壇但無足輕重的人物作為題材。理由也許是暗指主角能力僅止於此,或藉此來自嘲。確定的是,每日埋首於圖書館的主角,很快就被那位人物沒啥好寫但又永遠都可以再找下去的生平細節,無聊到動不動就噁心,甚至開始懷疑人生,最後決定放棄寫作計畫並遠走他鄉。

當然,沙特其實待他不薄。雖然平凡的主角就跟無數的現代人一樣,他們追逐著各種微不足道的計畫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甚至因此沾沾自喜,藉此互相肯定甚至頒獎給對方,但作者也慷慨地賦予羅岡丹這種自覺,讓他能透過隱隱的不安和莫名噁心的提醒,來反省他那早已淪為生存的生命處境,並誠實以待。他知道自己其實隨時可以停下手上的計畫,真正偉大學者做剩的題材,停止那沒多大意義的人生。更殘酷的事實是,真正偉大的人物根本不會以研究另一個死去的小人物當作人生的唯一目的。他從這一種剩餘的處境,頓悟到了自己身為一個人的多餘。

全書最深刻的頓悟,許是羅岡丹坐在公園椅上望向一棵樹根延伸到自己腳下的栗樹那一幕。失去正常人知覺的他,感受到了原來人總是以功能或用途的角度來看待事物。這不但印證了他在社會上乃至世界上的處境,以及他那沒用的研究計畫,也讓他意識到人若失去了語言,將無從理解這世界。那一刻,我們既無法稱一棵樹為「樹」,更別說「栗樹」,事實上連區分樹幹與樹根,乃至將那一棵樹跟其他的東西分別來看都沒辦法。換言之,當人類的意識退去,撇開語言、概念和知覺感觀系統,整個世界根本就是一個整體或說是一坨無以名狀的存在物。

沙特沒有說破我們究竟該怎麼配合羅岡丹的頓悟來理解這一切。羅岡丹最後終於明白長久壓在心頭上那種噁心感的來源。或許是因為生理因素才讓羅岡丹如此作想。即便這樣,他的想法也足以提醒讀者:原來我們此時所看到的一切,都有其特定條件,既不是必然,也可能不是事物的本貌——反過來說,一切的認知都染上了人類的觀點,是人的知覺感觀能力所致。而當我們把專屬於人的感官能力拿開時,其實世界就只是它本身,甚至可說是「存在」本身。往下想,也唯有存在本身才是所有一切萬物的共分母!當然,我們任何一個人也都不過是那延綿無盡的存在,那一大坨東西的一部分。再往下想,我們甚至可懷疑人類的邏輯推理本身能否確認任何有關「存在」(包括上帝的存在)的命題之答案。更可怕的是,即使我們在宣稱某物不存在時,也等同承認了它在某種意義上的存在,否則難以指認是「什麼」不存在。那真的是一坨黏呼呼、甩也甩不掉,甚至能以各種否定來餵養其存在的噁心東西。

正因為《嘔吐》不是採取嚴謹的邏輯分析,才能乘載如此多層次的解讀可能與哲學意涵。藉由羅岡丹的平凡與看似病態的瑣碎經驗描述,沙特展現了他在具體故事與抽象概念之間游刃有餘,層層探索本體論、知識論、倫理學乃至語言哲學等種種哲學命題的高超能力。跑去德國學怎麼從一杯雞尾酒談出一套哲學的他,在三十歲前夕已能夠從一個平凡無奇的羅岡丹身上談出一套即將撼動世界的法國存在主義。這一個虛構小人物最終讓沙特成就了一部真正能流傳後世的偉大作品,甚至贏得了一個拒領諾貝爾文學奬的莫大殊榮。

 

嘔吐(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法國存在主義巨擘沙特公認最高成就的長篇小說) (電子書)

嘔吐(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法國存在主義巨擘沙特公認最高成就的長篇小說) (電子書)



作者簡介

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系畢業,倫敦政經學院政治哲學博士,目前任教於政治大學。習慣以哲學分析政治,從政治理解宗教。
他是「哲學星期五」、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的核心成員,也是電視節目「哲學談,淺淺地」的共同策劃人與主持人。希望讓更多人在關心社會議題時,能有更多知識基礎和哲學觀點。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選後久久不能平靜特輯 | 做不到!千頭萬緒難平息,何不試著轉移思考焦點,反思自己在世界的位置

選後已經試過所有方法,還是忍不住想到選舉?先別強逼自己放下,不妨轉移思考焦點,從更宏觀的世界公民視角,思索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48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