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OKAPI編輯室選讀

當阿嘉莎‧克莉絲蒂要毒殺你,她是相當認真的── 《A代表砒霜》

  • 字級


為何克莉絲蒂的作品中常見毒殺情節?(圖/pixta)


懸疑推理作品中使用毒藥並不稀奇,《名偵探柯南》裡兇手愛用的氰化物就相當具代表性。不同的毒藥型態、用法、效果各異,對推理作家來說簡直是設計詭計的百寶箱,而阿嘉莎‧克莉絲蒂更是同期作家中的佼佼者,在她創造的上百具屍體中,有不少就死於五花八門的毒物。而使用毒殺作為殺人手法,並沒有想像中簡單──兇手從何處取得?選用此種手法的動機?要用何種方式下毒?如何避免被檢測出毒性而推導出兇手?克莉絲蒂小說的精彩就在於能將如此多元素一一搭建串聯,並給出足以讓讀者上鉤、卻無法預測真相的線索。

為何克莉絲蒂如此愛用毒殺?答案是「創作來自生活」──當然不是指她平時的嗜好為四處下毒,而是克莉絲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過護士,其後通過考試成為配藥師(藥劑師助理),因而對各式藥物瞭若指掌,實習經驗也為她帶來許多靈感,加上研究相關書籍並請教專業人士的努力,其作品中的毒殺詭計與劇情充滿專業性但不艱澀,她善用平易近人的文字描述藥物的特性,讀者不具備專業藥物知識也能享受謎題帶來的樂趣,而這種特色正也符合《A代表砒霜》這本書。

The Bloomsbury Handbook to Agatha Christie

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圖/The Bloomsbury Handbook to Agatha Christie)

犯罪手法系列SP-A代表砒霜:阿嘉莎‧克莉絲蒂的致命配藥室

犯罪手法系列SP-A代表砒霜:阿嘉莎‧克莉絲蒂的致命配藥室


《A代表砒霜》的核心是毒物學,詳述毒物的起源、特性、歷史、在人體中如何作用等知識性內容,但這些知識圍繞著「阿嘉莎‧克莉絲蒂作品中的毒物」的前提,作者挑選克莉絲蒂作品中經典的14種毒物,先簡述該作品劇情,再詳述毒物知識,並且延伸使用這項毒物的真實社會案件,最後再回到克莉絲蒂的作品如何巧妙使用該毒物。透過這樣的結構,讓沒看過小說、對毒物知識零基礎的讀者讀起來也不會感到難以理解,反而能同時滿足推理小說與吸收毒物知識的雙重享受。

以最有名的毒物氰化物為例,克莉絲蒂將其用在10部長篇小說,4部短篇小說中,其中最著名的《魂縈舊恨》裡,某人使用加了氰化鉀的香檳接連殺害一對夫妻,書中解釋氰化鉀的型態是白色晶體,出現在命案場景的餐廳中不容易啟人疑竇,且易溶於水的特性,加上香檳為弱酸性,讓氰化鉀毒性發作更快,兩名死者沒有太多掙扎指出兇手的空間,幸而丈夫先前就和友人透露他的計畫與懷疑,讓警方能夠展開追查。而在《五隻小豬之歌》中,一名死於毒芹鹼中毒的畫家,其妻子被指涉為兇手並入獄服刑,女兒委託白羅查明真相:儘管那杯有毒的啤酒是妻子拿給畫家,但毒芹讓服用者口中嚐到苦味的特性,早在妻子給他啤酒之前就已發生,毒芹的特性成為破案的關鍵。

Sparkling Cyanide

《魂縈舊恨》英文版封面為具代表性的香檳杯

五隻小豬之歌(克莉絲蒂繁體中文版20週年紀念珍藏20)

五隻小豬之歌(克莉絲蒂繁體中文版20週年紀念珍藏20)


《A代表砒霜》以吸引人的毒殺情節結合毒物史,就好比看電影彩蛋解析影片,在知道這些毒物知識之後,對克莉絲蒂原作中的巧思更感驚奇。此外本書也讓我們認知到毒物離日常生活並不遙遠,例如香菸中的尼古丁對具有神經系統的任何生物來說都有毒,只是依照接觸方式不同,對人體的毒害程度有輕重之分;氰化物存於蘋果籽中,儘管含量低到不可能用蘋果籽來毒殺人,但這項事實仍讓人吃驚。而若你看過《甄嬛傳》,安陵容吃杏仁死亡的橋段讓人印象深刻,杏仁的確含有氰化物,但依照不同種類,氰化物含量也不同,若她吃的是扁桃仁(Almond)而非苦杏仁(Apricot Kernels),則吃完那盤杏仁後不至於死亡,而是會讓身體獲得好的油脂。

毒物有時是藥、有時是食材,或就在生活環境中而我們毫無知覺,毒物並不總是鎖在化學實驗室中的危險物品,認識越多越能避免意外,畢竟它作為致命的手段能有多少方式,克莉絲蒂早就透過小說告訴你了。

犯罪手法系列SP-A代表砒霜:阿嘉莎‧克莉絲蒂的致命配藥室 (電子書)

犯罪手法系列SP-A代表砒霜:阿嘉莎‧克莉絲蒂的致命配藥室 (電子書)

克莉絲蒂繁體中文版20週年紀念珍藏1-10

克莉絲蒂繁體中文版20週年紀念珍藏1-10



 延伸閱讀 


#OKAPI 選書推薦 單元每週五為你選一本可能趣味、可能惡搞、可能美美、可能你會很喜歡的書,記得每週五回來逛逛(每天都來逛更好)。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理解是邁向救贖的開始,願所有痛苦的靈魂都能逃出名為憂鬱症的黑暗隧道

憂鬱症是什麼?罹患憂鬱症或是身邊有憂鬱症患者,該如何自處?從不同文學作品中,或許能找到答案與救贖。

425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