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雙手把你整個人被摔破的碎片再合起來。
這裡風暴肆虐,一葉扁舟被捲進了滔天巨浪。這是需要被祝福的人,得到祝福的地方。
美國暢銷小說家米奇.艾爾邦繼《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後,新作《救生艇上的陌生人》主線描述億萬富翁天價打造豪華遊艇,載著前美國總統、各國領導人、世界頂尖企業領袖、巨星出航,卻遇難沉沒。倖存富翁和遊艇員工乘一艘救生艇漂流,三天後從海裡救上來二十出頭的陌生青年。乘客驚疑他怎能在海中活上三天,他卻自稱上帝,宣布艇上「所有人都相信我的話,我就拯救你們」。
小艇上原有十一名乘客,多數嘲笑青年是瘋子,富翁譴責他:「你說說我那艘該死的遊艇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名牌化妝品女總裁質問他:「搜救飛機在哪裡?你指出來,我馬上向你祈禱。」廚師考驗他:「你真的是神嗎?證明給我看。讓我跟我(受傷昏迷的)太太說話。」青年喚醒了昏迷的太太,女總裁嘲笑他是在變戲法,富翁鐵齒說太太是憑自己實力醒的。上帝經酸民揶揄洗版,甦醒的太太隨即又傷重死亡。女總裁痛斥上帝冷血,接著她自己就被鯊魚拖走了。
看來這上帝可不是吃素的。
眾人乾渴哀求青年,果真下起大雨解渴。眾人才忙亂接淡水,忽然雨就沒了。甲板員怒吼「別讓雨停」,電視大亨下令「多給我們一點水」,青年龍顏震怒:「就算只有一滴,也不足以證明我的身分?」雙方劍拔弩張,厄運接踵而來,艇破、風暴巨浪、饑渴、鯊襲。青年見死不救,乘客忿忿不平。人口在生存遊戲中每章遞減,令讀者屏息,感覺長夜死寂,萬物沉睡,全世界齒輪已停止運轉,只有我坐在空曠隧道中央讀這本書。像重回童年翻讀《十五少年漂流記》等冒險小說般,全程大氣不敢出,整個人都被吸進情節黑洞裡,提心吊膽。不知要死到剩幾個,上帝才肯出手救……
同時並行另一條副線,卻是新聞報導無人生還。這艘小艇擱淺海濱,空無一人。所有人真的都死了嗎,若沒死去了哪?發現者從艇上挖出甲板員青年「小班」寫的漂流日記,交給警察辦案。原來,前述主線就是小班日記的內容。照理警察該立刻上繳日記,媒體也在奪命催討。但警察卻冒險暗崁起來,把久浸海水沾黏的書頁洗烘揭開,跟書外的你我一起迫不及待埋頭讀去。只因他心懷傷痛,而此中有線索。往結局的路上,真相像被撞飛的車輛般凌空翻轉好幾圈,但警察誓要找到自己人生祕密的答案。
獲救者向警方敘述救生艇漂流,案情荒誕,真假難辨,反轉再反轉,令人想起《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本書更大膽跨出新維度,以此叩問那些被命運打擊到懷疑人生,如電影《小丑》主角般憤怒、絕望、生無可戀,只想報復上帝的自殺者、校園大屠殺的槍手,如果還有第二次選擇機會,能怎麼活下去。
上帝宣布艇上「所有人都相信我的話,我就拯救你們」,典出《舊約》〈創世紀〉:上帝要毀滅索多瑪、蛾摩拉兩城。亞伯拉罕求情,上帝遂答應,若城中有十個義人,就不毀那城。結果連十個都湊不出來,兩城終被天火所焚毀。上帝要城中有十個義人,《救生艇上的陌生人》青年卻要十一個人都信他。乍看人數多了一個,實是預示劇情峰迴路轉的拐點之一。
小艇乘客們頑冥不靈要看神蹟,對應《新約》〈路加福音〉希律叫耶穌行神蹟給他看。〈馬太福音〉也說,有幾個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要耶穌顯神蹟,證明他所做的是出於上帝。耶穌斥責:「你們要求神蹟嗎?除了約拿的神蹟,你們再也看不到別的神蹟了。」說完就走了。
《舊約》先知約拿困在鯨魚肚子裡三天獲救,耶穌是暗喻自己將死後三天復活。《救生艇上的陌生人》乘客不懂青年怎能在海中三天,也暗指耶穌三天後復活。
〈馬太福音〉說:「耶穌深深地歎息,說:『這時代的人為什麼要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這時代的人是不配看神蹟的!』」即使青年讓廚師太太甦醒、表演呼風喚雨,女總裁、富翁仍冷嘲熱諷,對應〈約翰福音〉說:「他雖然在他們面前行過許多神蹟,他們還是不信他。」
小班寫日記,是向失去的愛侶傾訴傷痛,而勾起了警察夫妻祕密的傷痛、轉化的契機。這是米奇.艾爾邦一貫的小說主題:人生谷底的拯救。
遠藤周作、格雷安.葛林被稱為天主教作家,米奇.艾爾邦也把對福音書的體悟,幻化為海難漂流,實際仍是一場天路歷程。如果人生平順充實,那麼耶穌是否神子,青年是否上帝,干我何事,我幹嘛看神蹟?但在現實中,有人受創遠超過心智承載,困居坍毀廢墟中,沒法想像未來要幹嘛,什麼事都叫他恐懼,也不信有人會願意來幫他。每早醒來只有痛苦在等他,強迫他無限循環回憶傷痛。
什麼是求神蹟?周遭一切已搖搖欲墜無法維持,扔個硬幣決定要不要跳樓,結果今天不跳,就是神蹟。今天沒錢肚餓,路人給個熱包子,就是神蹟。外界極小的失誤可將他推落懸崖,極小的善意也能令他如在天堂、熱淚盈眶。
然而神蹟短暫。今天不跳樓,明天還是會被逼到想跳。負面情緒有如書中小艇上斷水,在「神蹟」及時雨的振奮過後,一點小事又會令他消沉如雨停。即使旁人「行神蹟」幫他,看了也覺得扶不起,原來他「不配看神蹟」。書中眾乘客把遊艇沉沒、傷患死亡、搜救不遇怪到上帝頭上,是說受創者習慣把壞事都怪到某人頭上,無論怪爸媽、配偶、兒女或怨恨神明……這都是無助感的一部分。
受創者需要拿回自己的人生主導權。作者賦權的方式,是藉情節讓讀者進入受陪伴、支持的穩定狀態。不是令人成癮的神蹟安慰,而是讀過會發現自己居然有力量。
約拿出魚腹、耶穌復活,代表後人因信耶穌而靈性重生。耶穌說「這時代只有約拿的神蹟」,是說「神蹟只能是人們自己對神產生信心」。開頭青年叫乘客相信他的話,我不懂,所以相信是什麼,不相信是什麼?要不要乘客排隊光腳過炭火,證明信心給神看?但沒有。神只是靜靜看乘客是否有福共享,是否傾聽別人。
若問信心是什麼,我想,信心是相信今天出門不會被車撞死,認識新朋友不會被他騙光積蓄走投無路。
你覺得屁啦,這種信心算什麼,理所當然人人都有,根本一文不值。然而被傷害給剝奪的,就是這麼基本的生存能力。作者要賦予讀者這樣的權利。要讓被神拋棄已久的人,發現神從未拋棄他。信心,就是像受傷前那樣,痛快哭笑、坦蕩活著的權利。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 汪用和 / 愛的樣貌──讀米奇.艾爾邦《遇見奇卡》
- 「我的人生與其說有深思熟慮的計畫,更像是場即興喜劇。」──專訪《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作者丹.米爾曼
- 留佩萱/有一種療癒,讓我們走上痛苦的路,最終得到智慧──讀《你發生過什麼事》
- 「在需要時開口求助,永遠是最勇敢的表現。」──專訪繪本《男孩、鼴鼠、狐狸與馬》作者查理.麥克斯
- 【馬欣專欄|記憶中的一瞬之光】為何他如此被忌憚又被深愛著?──論《小丑》的落葉之舞
更多米奇.艾爾邦作品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