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充電5分鐘5-Minute Reading

鄒欣寧/性命交纏、物種共生的科學書寫──關於樹的4本書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任何一個學習華語的人應該都聽過「擬人法」這個修辭學用語,恐怕也都記得自己如何在小學國語習作簿上編寫擬人的語句。就拿樹來說吧,誰不曾把樹枝比擬成向天空奮力伸展的手臂,或是把樹冠上濃密的葉片形容為樹婆婆或伯伯的一頭華髮?

然而,若你跨入科學研究的殿堂,就得睜大眼睛看清橫在門口的禁止事項說明牌:「狗與擬人修辭不得擅入。」把牽繩、毛孩,和你視萬物猶親的擬人法都放下吧!在科學的世界裡,「並不使用擬人語言暗示動物有意圖和情感,因為這缺乏客觀性」。動物如此,遑論天長地久不會動、和「意圖和情感」相隔雲泥的植物?

前不久在一場講座上,一位與會科學家小心翼翼強調,他不會用「溝通」等描述人類行為的詞彙來比擬樹木間傳遞訊息的表現。當下我心中除了再度浮現禁止說明牌巍峨聳立的景象(還有一隻狗勾在旁邊汪汪叫),也再次意識到:做為科學寫作者的蘇珊.希瑪爾(Suzanne Simard)荷普.潔倫(Hope Jahren)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有多不容易——身為科學家的她們不只在著作中突破「擬人禁令」,以各種鮮活靈動的詞彙描述樹木、苔蘚等植物的生命表現,甚至她們窮其一生的研究主題,就是探究、證明樹木能記憶、會感受、有智慧,且它們的智慧不只能求存自己性命,還能守護森林裡的其他物種族群。

我需要特別提及嗎?希瑪爾、潔倫、基默爾,全都是女性。女科學家。於知名大學任教、發表論文無數、國際聲譽卓著,而她們在出版市場初試啼聲的第一本書:希瑪爾的《尋找母樹》、潔倫《樹,記得自己的童年》、基默爾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前兩者是將自己的生命史、回憶錄揉合樹木研究的科普書寫,基默爾也在苔蘚的科普知識散文中不時穿插個人生命經驗,以及她身為印第安波塔瓦托米族熊族後裔所承襲的自然觀。

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

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


樹,記得自己的童年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微觀苔蘚,找回我們曾與自然共享的語言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

《尋找母樹》作者蘇珊.希瑪爾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uzanne Simard(@drsuzannesimard)分享的貼文

《樹,記得自己的童年》作者荷普.潔倫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Hope Jahren(@realhopejahren)分享的貼文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作者羅賓.沃爾.基默爾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Authors Unbound(@authorsunbound)分享的貼文


敢於突破「擬人禁令」的科學家,自然要付出代價,何況她們涉足科學領域的當年,都是「區區一介女流」。在《樹,記得自己的童年》裡,荷普也從自己的童年說起,曾獲全國科學獎的母親被性別阻隔於大學之外,只得結婚投身家庭。成年的荷普雖未重蹈母親覆轍,但研究路上始終自覺「女科學家」的身分稀缺且孤獨。當她想到「或許可以從植物的角度看世界,把自己當成植物,然後思索出植物的運作方式」時,她也承認自己滿懷「不科學」的恐懼,擔心自己被同行當作笑柄。

若說荷普的擔憂僅止於內心,蘇珊面臨的則是工作的林業機構和學術界對她研究的主題給予直接否定與質疑。出身伐木家族的蘇珊,很早就察覺了土壤中的真菌和樹木根系間存在某種緊密關係。當她終於成為科學家,進入林業工作,憑著親眼觀察和親身體驗,她開始懷疑科學界長久以來認定「森林樹種只存在彼此競爭的關係」可能不真。透過嚴謹的科學實驗分析,她發現維持森林的多樣性,遠比打造一片純林更能維繫森林和樹木的健康,而樹與樹之間,透過土壤下的根系和真菌合作,能傳送營養、預警危險。其中更有做為智慧長者、養分樞紐的「母樹」,供養庇蔭森林中稚嫩的小樹苗,在垂死前甚至會將更多養分和訊息傳輸給子代,「把自己的生命泉源直接傳送給兒女,幫助它們面對未來的變化」。

發表這些研究結果之初,蘇珊飽受學界與林界攻擊。林業人斥責她倡議「在經濟純林裡保留雜木林」,學界批評她竟然提出「樹種會彼此合作」的謬論。然而,時間是站在蘇珊這邊的。她的理論被媒體稱為「樹聯網」或「全林資訊網」(Wood-Wide Web),隨著網路浪潮席捲人類文明,蘇珊描繪的森林社群關係,終獲廣泛認同。

\蘇珊.希瑪爾談「樹聯網」的運作/


當研究成果終於為這些女科學家們掙得了更遼闊的探索空間、更富想像力的科學提問、較有餘裕的研究資源,她們也不忘書寫、訴說一路走來的生命艱辛與高低起落,是證言,也是母樹極力傳續的智慧。

蘇珊對垂死母樹的研究,和她離婚育女、罹癌痊癒的生命歷程與感悟交纏難分。而即使獲獎無數、取得終生教職,荷普依然要面對外界箭指性別而來的種種批評,「……我不得不承認身為一個女科學家,沒有人知道我到底是什麼」,然而,「也因此我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自己的角色」。

女科學家織錦般敘寫自己生命與研究縱橫交錯的網絡,而這股衝破科學圍籬的書寫傾向和研究方式,也沒侷限在女科學家身上。寫作真菌微宇宙的生物學家梅林.謝德瑞克(Merlin Sheldrake)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和發酵愛好者,此書同樣是他的第一本科普著作,光是說明真菌這個非動物也非植物的存在,已是煞費苦心的嘗試。這個我們平常難以眼見,卻布滿環境和我們身體內外的生物,即使科學家也僅能掌握少數已知,例如:

  • 真菌不像其他生物具有個體的形態,它們更接近難以界定範圍的存在;
  • 它們沒有腦也不具神經系統,但你很難據此斷定它們沒有智慧;
  • 它們之中有某些族群安然度過地球五次大滅絕,偏好極端環境;
  • 它們的繁衍沒有雌雄之分,但父性和母性同時存在於它們之中,性別分工不是它們的生存之道;
  • 有學者甚至從真菌和藻類共生而成的地衣特性,衍生出「地衣酷兒理論」。
真菌微宇宙:看生態煉金師如何驅動世界、推展生命,連結地球萬物

真菌微宇宙:看生態煉金師如何驅動世界、推展生命,連結地球萬物

\梅林也是音樂家,他用自己的書養菌,再透過儀器讓它發出聲音,與之合奏/


正因為研究的是如此難以定義、如此未知的生物,梅林一方面堂而皇之把複音、邊陲、去中心、生態女性主義全請進門來一齊捕捉、擴充人類對真菌的理解,一方面,他也提出一種重新思考「科學為何需對擬人語言審慎因應、小心處理」的角度──正因真菌是一種完全超越我們認知和經驗的存在,若輕易拿人類經驗來比擬真菌的生活形態,的確可能受限而無法觸及真菌的真貌。一個簡單的例子:身為有肌膚界隔外在環境的生物,我們如何了解像真菌這樣沒有明確界線的生物?

但那並不表示我們要回頭固守原本科學主流設定的圍籬(「擬人速去!」)。梅林以基爾默和達爾文的科學研究紀錄為例,指出科學家有時非但不是「擬人」,反而是以自身「擬物」的方式,嘗試理解自己研究的對象。誰說蕈菇的外表必然貌似陽具,而不是反過來:男人把自己的器官看成一朵雨後勃發的蕈菇呢?

在這個基礎上,梅林也提出了他對蘇珊「樹聯網」的反駁或深化:樹聯網的說法基本上是一種「植物中心主義」,要是從真菌的角度出發,蘇珊提出樹木互惠共生的理論還需要把真菌如何從中獲益也考慮進來,那麼,究竟是樹對森林他者無私的貢獻傳續,還是各物種互利雙贏的協商交易?再討論下去,可得把經濟學者也邀請入席了。

全世界對文字最斤斤計較的人,莫過於科學家。」荷普如是說。而梅林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用來理解世界的故事和隱喻得是那樣?我們能不能拓展一些概念,例如說話未必需要嘴巴,聆聽未必需要耳朵,而解讀未必需要神經系統?我們能不能做到這樣,而不用偏見和影射來扼殺其他生命形態?

人類經驗有限,語言有限,致使我們在指出其他萬物究竟是誰時,何其有限。在這幾本和樹、和植物相關的科學家著書中,我不僅看見了他們對科學定見的跳脫和勇於拓展認識邊界,更感動於他們戮力理解他者——無論是真菌、苔蘚、或一棵樹——的心意。他們肯定了人類與其他物種持續擁有某種「關係」,也能創造關係的事實和能力。他們展現更符合時代需求的科學敘事策略,傾訴更具活力和可能性的跨物種關係。在那樣的關係裡,包括我們在內的一切彼此交纏,時而衝突時而共生。新的語言和詞彙,或將從那裡升起。

尋找母樹 (電子書)

尋找母樹 (電子書)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微觀苔蘚,找回我們曾與自然共享的語言 (電子書)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微觀苔蘚,找回我們曾與自然共享的語言 (電子書)

真菌微宇宙:看生態煉金師如何驅動世界、推展生命,連結地球萬物 (電子書)

真菌微宇宙:看生態煉金師如何驅動世界、推展生命,連結地球萬物 (電子書)



作者簡介

曾任藝文雜誌採編,寫過一些劇本和書。
近期人生目標是擺脫黑手指之名,練就與植物相處的各種技能。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9月 #OKAPI編輯室選讀 書單出爐!(還有延伸閱讀)

茫茫書海中,OKAPI編輯們為你精選10本不同領域與類型的書,從吳曉樂、暢銷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作者蘿蕊.葛利布新作,到恐怖小說、青春散文甚至火藥味十足的外交送禮史,全面滿足你的閱讀喜好!

46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