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
  • 定價:480
  • 優惠價:79379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為何樹會群聚成「森林」?影響電影阿凡達典範

老樹能辨別哪些幼苗是它們的後代,就像我們養育兒女一樣。樹木之間有溝通的網路,如同阿凡達裡「靈魂之樹」。森林生態學家以三十年光陰,在密林中穿梭尋覓。

 

OKAPI 推薦

  • 鄒欣寧/性命交纏、物種共生的科學書寫──關於樹的4本書

    文/鄒欣寧2022年07月07日

    任何一個學習華語的人應該都聽過「擬人法」這個修辭學用語,恐怕也都記得自己如何在小學國語習作簿上編寫擬人的語句。就拿樹來說吧,誰不曾把樹枝比擬成向天空奮力伸展的手臂,或是把樹冠上濃密的葉片形容為樹婆婆或伯伯的一頭華髮? 然而,若你跨入科學研究的殿堂,就得睜大眼睛看清橫在門口的禁止 more
  • 盧郁佳/無論死過千百次,我都要重生、活下去──讀《尋找母樹》

    文/盧郁佳,|,大塊文化2022年06月22日

    「六月的雪地。」樹木土壤學者蘇珊.希瑪爾的自傳散文《尋找母樹》,像敲響喪鐘般,以這句話開頭。 六月還積雪?那會是什麼樣的地方,怎能住人,要怎麼活呢。加拿大西部的山脈,一年有九個月積雪比墳墓還深,八月烈日乾旱,猙獰險惡,魔幻異境。十九世紀末,作者的曾外公來到這裡,揮斧開墾種牧草、 more
 

內容簡介

{植物之間也能溝通並對話?}
阿凡達電影裡的「靈魂之樹」都是真的──
跟動物一樣,樹木之間也有溝通的網路。
出身伐木家族的森林生態學家,
以三十年光陰,在密林幽徑中穿梭尋覓,
解開林木之間傳遞散布的百年密語。
【以人生境遇書寫的森林故事】

  ◆本書賣點
  ●蘇珊‧希瑪爾是研究植物溝通與智慧領域的先鋒。外界將她與自然寫作先驅、《寂靜的春天》的作者瑞秋‧卡森相提並論。她的研究更影響了電影界(《阿凡達》的靈魂之樹)。

  ●作者窮極一生探究樹木生長的祕密,她的生命與森林已經密不可分。這本自然觀察/人生回憶錄,不僅奠基於長年的實驗、觀察、研究結果,也蘊藏可貴的生命遭遇。

  ◆內容簡介
  ★作者希瑪爾相關主題的TED演說,全球已超過百萬次觀看。
  ★《雜食者的兩難》作者麥可.波倫、《金雲杉:神話,瘋狂和貪婪的真實故事》作者約翰‧維揚一致推薦。
  ★《華爾街日報》年度十大好書、《時代週刊》年度好書、《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蘇珊‧希瑪爾是發現植物具有智慧且會互相交流的科學先鋒,地位可比當年點燃全球環保意識的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她以深刻動人的方式傳達了複雜而專業的森林學概念,其作品不僅影響當代電影導演(《阿凡達》中的「靈魂之樹」),她在TED的演說在全球也累積了千萬點閱率。

  這本書是她的第一本著作。作者帶我們走入她的世界,一窺樹木之間的緊密連結,並精彩生動地闡述一個無比重要又迷人的事實:樹木不只是木材或紙漿的來源,同時也是一個錯綜複雜、互相依賴的生命共同體。森林就是一個互助合作的社會,裡頭的生物透過地下網路與彼此相連。而樹木透過地下網路,把自己的長處和弱點與群落的其他成員分享,其實跟人類並無不同。

  作者以平易近人、發人省思又激勵人心的筆觸,寫下樹木幾百年來如何相依為命,共同演化、彼此感應,學習並調整自己的行為,辨別鄰居;記取歷史,面對未來;發出警告,豎起防衛,以複雜的方式相互競爭與合作——種種通常會歸於人類智慧或公民社會精神的特質。而母樹,就是這一切往來互動的中樞,連結也支援周圍所有的生物,形成一股強大而神祕的力量。

  除了寫森林,希瑪爾也寫下自己的生命史。從小在加拿大卑詩省的雨林長大,家裡從事伐木工作,童年常在森林裡認識樹木,也學會如何愛樹木、尊重樹木。長大之後,她踏上一段發現之旅,也為此陷入痛苦掙扎。一邊是一路走來的科學探索,一邊是有關愛與失去、觀察和改變、危險和回報的人生旅程。在在讓我們瞭解人類的科學探索遠遠超過數據和技術的層面,真正的目的是瞭解自己是誰與我們在這世界的位置。透過作者的生命史,我們發現母樹用來滋養森林的連結網,正如同凝聚人類的家庭和社會,而這種難分難捨的連結,正是世界萬物得以存活的關鍵。

本書特色

  ▲難能可貴的行內觀點與森林工作回憶錄:作者窮極一生探究樹木生長的祕密,她的生命與森林已經密不可分。這本自然觀察/人生回憶錄,不僅奠基於長年的實驗、觀察、研究結果,也蘊藏可貴的生命遭遇。藉著第一手的研究敘述,讀者得以深入瞭解植物是如何溝通,以及各式各樣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是如何建立;最重要的是,多樣性與連結,是任何生態系綿延永續的關鍵。

  ▲彷彿親身踏上一趟科學解謎之旅:我們跟隨作者尋找母樹並拆解樹木間的祕密語言,同時也發現菌類、土壤、熊、鮭魚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而人類並沒有置身事外,我們的探求與好奇就是最好的聆聽;這本書不僅讀來有如偵探故事,更是值得一聽的自然界故事。

  ▲結合個人生命歷程的科學專業寫作:作者是具有知名度的森林生態研究學者,研究樹木數十年,她的寫作炫麗又富含深度,成功闡釋複雜的技術性觀念。不僅以專業講述一般人難以窺探、發生在森林地底下的故事,更將之與個人的遭遇、成長故事、家庭變故巧妙結合。

  ▲內附黑白歷史照片及植物林相等彩照:透過文字及影像的紀錄,隨著母樹與森林網路關係密切的證據逐漸浮現,橫跨三代的伐木家族故事,也和森林的前世今生交織成一段躍然紙上的森林開發史。

  ▲探究樹木之間的對話關係,猶如一場人與環境的實質對話:人愈是瞭解植物,就會愈深入思考自身與環境的關係,也在不知不覺中與環境產生更深的連結。樹木專家將樹木的生命類比成人類的社會,將帶來更多省思,進一步檢討人類使用地球資源的態度與方式。讀者不僅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在理解森林內各種生命的連結與發展,也可觀察到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對比。

名人推薦

  胖胖樹王瑞閔 金鼎獎植物科普作家
  古碧玲 《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政道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審訂)
  林華慶 林務局局長
  金恒鑣 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
  徐仁修 財團法人荒野基金會董事長
  張東君 科普作家
  黃一峯 金鼎奬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黃仕傑 科普書籍作者/外景節目主持人
  黃盛璘 園藝治療師
  雪羊視界 山岳攝影師
  麥覺明 導演
  董景生 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組長
  劉崇鳳 作家/自然引導員
  蔡明哲 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實驗林管理處處長
  藍永翔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推薦
  (以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佳評

  以一位具備深厚專業知識架構的學者,將自己的研究計畫普羅化,寫出文字如此美麗且深情款款、十足畫面感的散文體,世界上應該多些這般的著作。──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這是一本聞得到森林芳香的書,作者敘述的雪松古木、冷杉、雲杉、苔蘚和牛肝菌,讓我想起台灣也是一座有香味的森林之島,樟香、雲霧鐵杉、檜木殿堂、最高海拔的玉山圓柏,還有作者和灰熊媽媽的四目相對,似乎都嗅得到生命樹下熱騰騰的灰熊糞便……。──麥覺明,導演

  蘇珊‧希瑪爾交織描述人生經歷和研究森林樹木與共生菌根之關係。希瑪爾的文字十分優雅而迷人,在她追尋答案的旅程中,讀者像是和她共同在北方針葉林中,一起瞭解複雜的森林生態系統中跨物種之間的連結與互助。──林政道,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暨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

  蘇珊‧希瑪爾用數十年的野外研究,講述了一個森林間不同物種透過菌根網絡互相連結的美麗故事。故事中娓娓道來的研究思路和試驗設計,穿插著不同階段的人生歷程,展現了林業從業人員和生態學家的真實樣貌,以及身為「人」的各種情感連結。──藍永翔,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加拿大蘇珊‧希瑪爾教授對森林內樹木根系透過真菌網絡相互傳遞訊息的研究,是森林生態學上重要的發現,讓我們對森林與樹木有更多的瞭解。而希瑪爾教授的幽默感,以及她對森林的熱情也令人印象深刻。相信大家都能這本書中,獲得感動與啟發。──王瑞閔(胖胖樹),金鼎獎植物科普作家

  高大林木拔向天空,如使者般散播訊息。蘇珊‧希瑪爾以大量的生命經驗發現林木的智慧教導。我讀得都要瘋了──這就是森林,這就是!揭開地底下菌絲之網的祕密串聯,樹木的共榮之道與人類社會無異。不是我們該如何保護森林,而是森林已如何保護了我們人類。──劉崇鳳,作家/自然引導員

  雖說眼見為憑,但是真相需要挖掘。我們平時看森林,只看到地上物,看到花草樹木葉片,看到蟲(魚)鳥獸;但是從這本書中,我們知道了支持著森林的不是只有植物而已,還有真菌!作者從小吃土嚐土判斷土的經驗,當然不能錯過!──張東君,科普作家

  生動精彩,鼓舞人心……對作者來說,個人經驗帶來啟發,科學啟發又帶來個人洞察……本書幫助我們理解森林的奧祕,甚至會讓你相信,人類以外的有機體具有行為能力,連真菌也不例外。——尤金妮亞‧彭恩(Eugenia Bone),《華爾街日報》

  希瑪爾在這本回憶錄中創造了自己的複雜網路,將一路走來的科學發現和人生片段交織成篇。她的研究主題同樣也是生命的主題:自然界的互助合作;世代的傳承;生物如何面對壓力和災厄並歷劫重生。書中遍處可見支持她成為一名女性科學家的親朋好友和同事組成的細密之網……能讀到這樣的生命故事是讀者之福!——艾瑪‧馬里斯(Emma Marris),《自然》期刊

  這本回憶錄描寫了作者的職業生涯和人生經歷穿插而成的豐富網路。這些經驗不只促使她改寫林業的常規鐵則,也翻轉了我們對自然本身的理解。她代表一股知識的力量,提出的強大概念蓋過她本人的鋒芒……如同達爾文的發現,她提出的結論太過創新且富爭議,很快便滲入社會理論、都市計畫、文化和藝術領域中。她的研究把十九世紀當道的優勝劣敗理論打落神壇。假如如她所言,森林是劣勝兩方彼此相繫的命運共同體,那麼很多事都值得我們重新思考。——《華盛頓郵報》

  作者數十年汗滴苗下土,設計實驗,一片片拼湊出森林生態學的神奇奧妙……優美細膩……剖析個人生命……,是一部見證她不愧為科學傳播者的紀錄。書中清楚解釋她的研究、實驗步驟、驚人的發現,也向世人揭開其中的深刻意涵:人類若繼續忽略了森林的複雜性,後果將不堪設想。——《紐約時報》

  希瑪爾與我們分享了一輩子傾聽森林得到的智慧……一部跟HBO影集一樣扣人心弦的科學回憶錄。——《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這本書提醒我們,世界是一張把人與人連在一起的故事之網。作者的生動文字訴說了樹木、真菌、土壤和熊的故事,以及一個人類傾聽大自然對話的過程。個人經歷、科學洞見、對森林生命循環的驚人發現,交織成一個動人的故事。身為一名科學家,作者踏上的旅程具體展現了對世界的好奇心、傾聽大自然的決心、與人分享所學的勇氣結合起來一同抵抗科學體制的力量。我對她的科學研究和寫作功力都欽佩不已。書中寫的是全世界都需要知道的故事。——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三千分之一的森林》作者

  徹底翻轉我對自然的看法。——克莉斯汀‧歐森(Kristin Ohlson),《紐約時報》暢銷作者

  我想不到有誰比作者更適合把人性帶往科學領域。——J‧C‧卡席爾(J. C. Cahill),阿爾伯塔大學植物生態學教授

  作者在書中揭露的世界,意義深遠也充滿可能,規模可比人類基因組圖譜繪製計畫。希瑪爾是全世界最有洞察力和說服力的翻譯者。——暢銷作家約翰‧維揚(John Vaillant),《復仇與求生》作者

  作者訴說的故事和從中得出的洞察,將對讀者達到醍醐灌頂之效,並改變他們思考周圍世界的方式。——凱薩琳‧葛林(Catherine Gahring),北亞利桑那大學生物學教授

  這本書對人類與自然世界的關係將帶來深遠的影響。作者的真知灼見指向一個徹底的典範轉移,將從此改變人類與森林、樹木和其他物種互動的方式。——南希‧珍‧透納(Nancy Jean Turner),維多利亞大學民族植物學教授

  激勵人心……希瑪爾在書中說明了她革命性的實驗,穿插她對恐懼和驚奇時刻的生動描繪,讓一個「有智慧、能感知和回應」的森林清楚浮現眼前……一部對地球具有重大意義的傑作。——《書單雜誌》(Booklist好評推薦)

  作者巧妙地把科學融入回憶錄中,這本啟發人心的初試啼聲之作揭露了樹木的「驚人祕密」……動人也極具教育意義,是一部開創新局且令人著迷的作品。——《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好評推薦)

  希瑪爾說了一個無比迷人的故事,促使理察‧鮑爾斯在他的普立茲得獎小說《樹冠上》中,她為其中一個角色的原型……私密……引人入勝……深深著迷……科學論據嚴謹,貫穿全書的核心論點——人有責任善待自然資源,清楚、合理,而且必要。——《科克斯書評》(Kirku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蘇珊‧希瑪爾(Suzanne Simard)


  出生於加拿大卑詩省的莫納希山脈,畢業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及奧勒岡州立大學,目前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森林系的森林生態學教授,發表過上百篇論文,是研究森林有機體網路的先驅。

審訂者簡介

林政道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暨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大外文所畢,專職譯者。
 

目錄

作者聲明

前言 連結
母樹是森林裡的交流、保護和感知中心的樞紐。生命將盡時,母樹會將智慧一代傳過一代,與家族分享何者有益有害、誰是敵是友,以及如何在變化不定的環境裡適應及存活。這是每個父母都會做的事。

1 森林裡的鬼魂
我愛上了這份工作。攀過這片神奇林中空地的興奮感,遠遠超過我對灰熊或鬼魂的恐懼。我把剛剛扯下的樹苗根,連同底下的鮮豔真菌絲網,擱在一棵守護樹旁。小樹苗為我揭露了森林地底世界的紋理和色調。

2 伐木工
爸爸很愛跟羅蘋、凱利跟我說他年輕時在森林發生的事,每次我們的眼睛都睜得像一元硬幣一樣大,尤其是故事變可怕的時候,例如威弗雷叔公被白松上的捆木鍊截斷手指的故事。

3 乾枯大地
更教人費解的是,土裡的水分能從大樹傳到根還太淺的植物,關鍵是否在於蔓延土壤的大量菌絲?這些長得像地底蜘蛛絲的菌絲,是不是跟大樹和植物一起攜手為整個群落捕捉珍貴的水分?馬勃菇和珊瑚菇也參與其中嗎?或許沒有,畢竟樹木互相競爭求生存,是大家普遍的認知。

4 樹上逃難
零星散落的赤楊幫忙補充被野火耗盡的氮。它們是怎麼辦到的?藉由支援根部的特殊共生細菌,此種細菌能把氮氣變回草木能取用的形式。要是沒有一再發生大火,喜歡光的松樹一百年後就會自然死去,耐陰的雲杉最後則會稱霸林冠。這就是這座山林的自然演替過程。

5 土壤殺手
幾乎所有方法到頭來,都未能改善針葉樹的生長狀況;原生植物的多樣性卻因此降低。以樺木來說,除掉它之後,確實讓一些花旗松長得更好,卻害死了更多花旗松,跟預期的結果正好相反。當樺木因為遭砍伐和噴灑農藥而備受壓力,就無法抵抗原本存在土壤中的致病真菌──蜜環菌。

6 赤楊窪地
對我來說,決策者只看到資源消耗的資料。而且是短期的、匆匆一瞥的第一眼印象──占用了松樹幼苗可用的資源。但只要拉開距離,把時間、季節和場景的範圍拉大,就能發現那並非事情的全貌。我手上的資料揭露的似乎是一個慷慨相助的故事。

7 酒吧爭執
假如碳確實在不同種樹木之間傳送,這就呈現了一種演化上的矛盾,因為一般咸認樹木是藉由競爭而非合作演化的。另一方面,這個理論對我來說完全合理,因為可以理解樹木維持群落欣欣向榮有利己的一面,這樣它們也能獲得所需。

8 放射性實驗
我打算用放射性同位素碳十四為白樺標記,追蹤從白樺流向花旗松的光合作用產物,同時用穩定同位素碳十三為花旗松標記,追蹤從花旗松流向白樺的光合作用產物。這麼一來,不只可以得知白樺是否把碳傳給花旗松,也能確認花旗松是否也會反向把碳傳給白樺,就像雙向公路上的貨車。

9 魚幫水,水幫魚
碳在樹木之間傳送的方式,會隨著生長季節而改變。夏天時,白樺傳送較多碳給花旗松;春天和秋天,花旗松則傳送較多碳給白樺。兩種樹之間的交換系統隨著季節變化,可見樹木之間有很複雜的交換模式,或許會在一年期間達到某種平衡。

10 彩繪石頭
從多種樹取得碳的保險作法,能在艱困時期提高真菌的存活率。真菌或許並不在意寄主是何種樹木,只要其中一棵的碳源供給無虞。比起只投資一種樹,投資多樣的植物群落是更安全的策略。環境造成的壓力愈大,這種能跟多種樹合作的真菌就愈成功。

11 白樺小姐
我找到了證據,證明我早期的論點:活在老樹庇蔭下的樹苗,依賴菌根網獲得補給。我發現原始林的菌根網比我想像得更豐富也更複雜,但大面積皆伐林的菌根網卻簡單又稀疏。皆伐林愈大,菌根網折損程度愈高。

12 九小時通勤
森林就像網路,也就是全球資訊網,只是原本由電線或無線電波相連的電腦,變成藉由菌根菌相連的樹木。森林就像許多中心和衛星組成的系統,最大的樹有如最大的通信樞紐,較小的樹是較不繁忙的節點,訊息在真菌網中來回傳輸。

13 木芯取樣
兩種樹在菌根網中合而為一,可能提供不只一個交換資源的管道。在乾旱中奄奄一息的花旗松,若要讓路給更能適應暖化氣候的黃松,它們還會跟黃松保持連結和交流嗎?即使已經枯萎?花旗松會警告黃松新區域的壓力嗎?或許它們會把病害訊息傳給黃松。

14 生日
年邁的花旗松母樹若是健康惡化,比如染上病害、因為氣候變遷引起的乾旱而倍感壓力,或只是走到生命盡頭,會不會利用最後的時間把剩下的能量和資產傳給後代?眼看有那麼多森林奄奄一息,我們應該弄清楚老樹是否會為後代留下遺產。

15 傳承
捕食產卵鮭魚的熊,每天大約會把一百五十條鮭魚帶進森林。樹根吸收了腐爛鮭魚的蛋白質和養分,樹木所需的氮有超過四分之三由鮭魚提供。樹木年輪中的氮來自鮭魚還是土壤,清楚可辨,因為海魚體內有大量的氮十五同位素,是可用來追蹤木頭中的鮭魚養分含量的自然示蹤劑。

後記 母樹計畫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跟屬於你的植物建立連結吧。如果你住城市,在陽台上放個盆栽。如果你有院子,打造一座花園或加入社區園地。去找一棵樹──屬於你的樹。想像自己跟它的網路相連並與附近的樹合為一體。打開你的感官。

致謝
重要參考文獻
照片出處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118269
  • 叢書系列:Mark
  • 規格:平裝 / 456頁 / 14.8 x 20 x 2.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影片介紹

 

內容連載

【內文摘錄一】
 
引言 連結

 
我們家族伐木營生已經好多代了。靠著這種小本生意,我們得以存活至今。
 
這是祖先留給我的珍貴遺產。
 
從小到大,我當然也砍了不少樹。
 
然而,凡是生物必會衰亡腐朽,之後又孕育出新生命,生命又再步入死亡。周而復始的生死循環也教我要成為播種者,種下幼苗,照顧小樹,成為這個循環的一部分。森林本身就是更大循環的一部分;土壤結構的建立、物種的遷徙、海洋的循環都在這裡發生。新鮮的空氣、純淨的水源和營養的食物都來自於森林。大自然的施與受,也就是它默默進行的協定與追求的平衡,必定蘊藏了莫大的智慧。
 
其中的慷慨豁達教人嘆為觀止。
 
為了揭開森林運行的奧祕,得知它跟土地、火和水如何緊密相連,我成了一名科學家。這些年來,我觀察森林,傾聽森林,並跟隨好奇心的帶領,除了深入自己家族和其他人的故事,也從學者教授身上獲益匪淺。就這樣一步接著一步,一張拼圖接著一張拼圖,我傾其所有成為一名植物偵探,致力研究治癒自然世界的方法。
 
我有幸成為第一批加入新一代伐木業的女性,但我在業界的發現,卻有別於我從小到大的認知。大片森林被砍伐殆盡,土壤成分不再複雜多樣,自然環境日漸嚴苛。老樹從植物群落中消失,使幼樹變得不堪一擊。林業制度的走向大錯特錯;業界向某部分的生態系統宣戰,包括多葉植物和闊葉樹這些蠶食、收集並瓜分森林資源的植物,視它們為經濟作物的競爭者與寄生者。然而,根據我的發現,這些植物的存在其實對土地復原不可或缺。森林是我的存在和世界觀的核心,卻因此深受其害,其他生物也無一倖免。
 
我想知道究竟哪裡出了錯,也很好奇為什麼任其自生自滅的土地反而能自我修復(如同我的祖先當年砍伐過後的林地),因而踏上了一場科學探索之旅。過程中,我的工作與生活彼此交織,變得難分難捨,與我研究的生態系統不謀而合,這樣的巧合教人不可思議,甚至毛骨悚然。

會員評鑑

4.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5
|
2022/07/13
|
電子書
劇透警告
這本書讀來很特別,展現了對大自然的熱情,結合科學工作,而達到知識的突破,並提出行動方案,簡單來說,它打破了「環保」只是一種理想的意識形態,更可以是深思熟慮的科學,甚至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傳統慣行方式無解的。
書的一開頭就是要解決一道難題,伐林之後的人造林樹苗為什麼存活率很低?解題的過程終於導向那看不見的部分,原來土壤中的真菌網是關鍵,扮演溝通的角色,原來不同的樹種之間會互相溝通,傳送養分,還會隨季節變化,而由不同樹種扮演養分供應方,原來母樹會照顧小樹,而且親疏有別,原來樹會意識到自己即將死亡,而把營養轉送出去。
作者提到許多有趣的實驗,例如同位素標定法,甚至可以追蹤「鮭魚氮」在森林裡的流動,而說出「鮭魚把海洋和大陸連在一起」這樣詩意的句子。這些實驗展現的是「複雜科學」的應用,讓科學不再只是針對單一個體的研究,因為那太斷章取義了,在大自然裡面,事物彼此關聯,樹木彼此對話。
推薦看作者在TED的演講“How trees talk to each other”,演講影片中有張圖可惜書中沒放,是作者的團隊標定樹木互相連結的網路,而呈現出網路中有些超級節點,也就是連結匯聚的輻輳點,她稱之為Hub Tree,也就是母樹,從而提出伐林的新模式:伐林時應保留母樹,而非全部砍伐殆盡,因為母樹是森林復原的關鍵。
此外書中很多精彩場景,例如獨自去越野滑雪,看到狼的雪印足跡,生死關頭,迎面遇上的卻是兩人一組的研究團隊,滑雪而來正在追蹤狼群。還有被母熊追的時候,狼狽爬樹,但是小熊實在太可愛了,跟牠們四目相對的時候,忍不住對著牠們微笑。
書中對於慣行方法的反省我覺得蠻有意義的,「只因為人類能力可及,就夷平森林」,濃縮了近世人類的發展,在於展現能力、拓展能力、證明能力,能力導向的觀點,就會衍伸出零和競爭、排他性,然而當我們重新重視原住民傳統對待自然的智慧,智慧導向的觀點就是對話與合作。
書中談實驗設計的地方,難免有些較難懂的細節,如果能輔以圖表說明的話會更清楚。
展開
user-img
4.5
|
2022/05/07
如果你看過《阿凡達》,好奇他們如何利用發光的樹根進行意識交流,甚至轉移生命,這一切都是來自一場真實的實驗。
如果你看過理查.鮑爾斯的《樹冠上》,當中角色派翠西亞.威斯特弗德,就是參照蘇珊博士本人。
甚至當蘇珊稱呼「樹人」是如何拯救我們的生命時,也馬上讓我想起《魔戒》第二集中,陪伴皮聘與梅里上戰場的樹人。
而蘇珊一開始描述的伐木業生態,也讓我連結起《哪阿哪阿神去村》中,平也勇氣這個男孩誤打誤撞進入林業,手工伐木的苦與喜。

在我們看過那麼多的作品累積對生態的想像後,蘇珊博士告訴你,這一切不但都是真的,自然界的互利共生,也超乎我們想像。


蘇珊.希瑪爾在這本新著中,挖掘出一道道數萬年來我們不曾細想,卻早已發生的事實。面對自然生命,我們總是如此後知後覺。
森林之間的樹木是彼此互相扶持,甚至透過地下網路——泥土與菌絲體,跨物種地把自己的長處和弱點,與群落的其他成員分享,而不是互相競爭。
比如理應被除去的雜木白樺樹,是如何幫助在完全被遮住光線的高級松木旁,利用根部真菌傳送養分與碳?而快要枯萎的千年母樹,又是如何把信息智慧傳送給下一代幼苗,警告物種即將來臨的病害?


然而,這不只是一份森林調查,更是蘇珊本人的回憶錄。
我們在樹木與樹木之間,看到蘇珊如何在都是男性的伐木工人間找尋自己的地位;在意外痛失至親的悔恨如何透過樹木療癒;在研究成果與夫妻和諧的平衡崩塌後,如何重新發現愛;甚至在抗癌最辛苦的療程中,仍站上TED演講,不吝分享自己對於森林數十年來的研究,與如何拯救了她。

這本書在科學研究中交雜著蘇珊的過往,探究樹木生長的秘密,更是一段發現自我之旅。看似線性的時間,其實也為我們展示一個環形生命。
看著蘇珊的人生,彷彿也像看著一株幼苗如何生長成對於人類生態有所保護的巨木,而她將記憶傳承,也如老樹傳遞訊息給周遭幼苗。正如她所言:「森林就是一個互助合作的社會,其實跟人類並無不同。」

真正的樹,根柢互相連結,菌種互相溝通,造就一片片我們以為是競爭,其實是互利共生的一片密林。自然生命正在我們腳底下道出數不盡的耳語,而我們何時才能細耳傾聽?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