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珮思(Grace Lin, 1974-)出生於紐約州雪城東邊的小城新哈特福德(New Hartford),這裡只有她家是亞裔,學校裡只有她和姊姊妹妹是黃皮膚黑頭髮,雖然外表不像一般的美國人,但她全家連在家都說英文。年輕的她不會中文也不會台語,以美國憲法的「出生地原則」來說,出生在美國領土就是美國公民,但她的成長過程卻經常被問是「哪裡人?」她畢業於藝術名校羅德島設計學院(RISD,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這個學校的校友有好多繪本界名人,像是《北極特快車》作者克里斯.凡.艾斯伯格(Chris Van Allsburg)、《雨果的祕密》作者布萊恩.賽茲尼克(Brian Selznick)、畫《城堡》與《大教堂》的大衛.麥考利(David Macaulay)、以「無字書」著名的大衛.威斯納(David Wiesner),這些美國繪本界裡畫法細緻不凡的繪者都是。
2013年底她應台北美國學校邀請為駐校作家,與先生帶著18個月大的女兒來到台北,台灣是她父母的家鄉。在作家之夜,她與在座家長和孩子們分享創作歷程,告訴大家為什麼她喜歡畫圖。原來,在小學時經由一位老師鼓勵,她參加了一項國際繪圖競賽,在不分年紀參選的比賽中得到第四名和一千元獎金。這件事打動她小小心靈,未來要畫圖做書。
身為亞裔的第二代並不容易,西方的公主好漂亮,有城堡有花還有王子;華人的民間故事多疾苦。連家裡院子的植物也不一樣,別人家種的是美美的花,自家媽媽種的是苦苦醜醜的菜。中國城裡的店家美感極差,滿室油煙味,一般人對華人的印象還是眼睛小小、勤儉、貪便宜、混幫派、開洗衣店。她小時候並不喜歡當亞裔,避之唯恐不及,但外表無法改變,這些成為她第一本書 The Ugly Vegetables 的創作靈感。
但為什麼開始做書呢?她畢業後寄出上千張她畫的明信片到各出版社、卡片公司找工作,最後只收到一家回覆,所以自然就去這家卡片公司上班。直到有一天她被遣散了。這個結果總算終結她渾渾噩噩的生活,事實上是件好事,原來她沒有勇氣辭職,但現在工作沒了還有一筆遣散費,於是她做了一本繪本樣書送去出版社,就在失業一段時間後,接到一通電話,詢問有沒有興趣畫故事?她馬上就說有,從此開始了繪本創作。
The Ugly Vegetables 於1999年出版,道出家庭文化與眾不同的處境。剛開始,她看到媽媽灑下種子時以為是要種花,後來發現長出醜醜的菜,好失望啊。但媽媽的菜可以做出好香的蔬菜湯,吸引了鄰居以花換菜,孩子們都開心極了!這些醜醜的菜有苦瓜、絲瓜、葫蘆瓜、茼蒿、莧菜、小黃瓜、空心菜。隔年,媽媽種了花,反倒鄰居開始種菜。這個童年往事在她筆下既有童稚的雅趣又有多元文化的同理,破除了華人疾苦、與鄰居格格不入的刻板印象。繪本裡有亞洲蔬菜的知識和世界共通的親情為軸,故事前所未有,至今仍再版中。
The Ugly Vegetables以媽媽種的醜蔬菜,道出家庭文化與眾不同的處境。(圖/The Ugly Vegetables)
這麼好的書也有為難之處,她希望自己像其他創作者一樣,題材可以全方位、不被侷限在「東方面孔」的故事。幾經編輯協助定位,甚至限定她寫作的方向,其實多所無奈,她也曾經用小老鼠代替東方女孩造型,但後來她不僅在繪本,也以少年小說將多年對童書創作的熱忱一一實現,現在她無疑是位自信又帶著使命感的童書作家。
The Ugly Vegetables 之後,繪本 Dim Sum for Everyone 描述全家去中式酒樓飲茶的經驗、Kite Flying 介紹了風箏、Fortune Cookie Fortunes 解釋了美國中式餐廳隨帳單一起送上來的「幸運餅乾」故事;Bringing In the New Year 簡單明瞭的介紹過年習俗、Thanking the Moon 成為中秋節必備。書的最後都另外以文字詳細解說背景由來,這六本書成為認識華人文化最貼切的入門作品。
Dim Sum for Everyone 裡,是Grace Lin全家人週末上館子飲茶吃點心的經驗。從封面的筷子、前扉頁的食材、書名頁的「天下為公」牌樓和全家人走入雕樑畫棟的餐廳、版權頁的魚缸,每一樣都生動刻畫貼近事實,每次打開這本書都像可以聞到餐廳味道般傳神。中式餐廳門口的魚缸除了養著活魚吸引客人,同時有招財意含,書一開始的連續四個跨頁,她就用了近、廣、遠、俯的角度,展現繪者的主控。接著視角轉向推著點心車的侍者,媽媽想要叉燒包、爸爸要炸蝦、姊姊要蘿蔔糕、妹妹要豆花、小主角想要蛋塔,有別於西式飲食的一人一份,在這裡,桌上擺滿了菜色,每個人每樣都吃一點,餐廳裡其他的人也是如此,大家什麼都吃一點,然後把每種都吃完。
Grace Lin 以家庭活動介紹飲茶文化。(圖/Dim Sum for Everyone)
對熟悉這種陣仗的華人來說,這樣吃東西理所當然,但如何介紹給不是這樣吃法的人懂?Grace 將華人飲食文化以輕鬆的氛圍介紹給西方讀者,除了藝術價值、也深具文化意義。書末有專文解釋「點心」(Dim Sum):點心可能是小小的「點」(點菜或是用手指比點要哪種食物)到「心」(心想的食物),或是小小的「心意」。其他說法也很多,從十九世紀的飲茶屋,演進到現在的廣式餐廳,詳細的情形很難考證確認。作者教大家將茶壺蓋打開,讓服務生明白要加茶水,也可用三隻手指在桌上敲敲以示謝意,服務生沒有將盤子收走不是服務不周,是最後要數盤子結帳。對照前扉頁的食材,後扉頁列出了完成後的食物名稱,小小的一本書用盡歸納整理的工夫,也是資訊類繪本(Informational Picture Book)的特質。
乍看,她的才氣受限於亞裔主題,但2010年她以少年小說《月夜仙蹤》(Where the Mountain Meets the Moon )得到紐伯瑞榮譽獎(Newbery Honor),寫出亞裔版的《綠野仙蹤》;2011年以 Ting & Ling: Not Exactly the Same! 得到蘇斯博士幼兒閱讀獎(Theodor Seuss Geisel Award);2016年她又以When the Sea Turned Silver 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最佳青年文學決選;2019年以《小星的大月餅》(A Big Moon Cake for Little Star)得到凱迪克榮譽獎,證實自己能寫能畫,完全因受限而無限。
《小星的大月餅》結合中秋節、月亮、月餅元素,講述一對母女的親密故事。(圖/《小星的大月餅》)
2021年出版的 I Am an American: The Wong Kim Ark Story 恰好解釋了為什麼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就是美國人,她與 Martha Brockenbroug 共同寫作文字,郭香宜(Julia Kuo)繪圖。1871年出生於舊金山的黃金德(Wong Kim Ark),在成年後回到中國(清朝)探望父母,當他返回舊金山時卻被移民局限制入境,成為一件排華檔案,後來經由上訴,在1898年根據美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正式判決凡是出生在美國的孩童即為美國公民。
黃金德。(圖/wiki)
I Am an American 介紹黃金德的故事。(圖/I Am an American: The Wong Kim Ark Story)
2021年,新冠疫情下的美國面臨亞裔仇恨,Grace Lin應邀在艾瑞卡爾美術館策劃一個「Asians, Everyday」線上展覽,以亞裔的日常生活為主軸,廣召繪本創作者共同發聲。她表示,疫情稍緩時女兒回到學校,與同學的對談中聽聞許多因新冠病毒而仇恨亞裔的言論。對公共事務敏感的她馬上意識到問題,於是攜手多位亞裔創作者選出作品讓一般讀者更了解亞裔的生活,不再看亞裔的傳說故事、特殊文化,全部從「每天的生活」出發,這樣就明白不論什麼膚色,我們的生活大致是相似的。
她在2022年獲頒「兒童文學遺產獎」(Children's Literature Legacy Award),此獎原名 Laura Ingalls Wilder Award,專門頒給長期耕耘美國兒童文學領域、並帶來巨大貢獻的作家或插畫家。這個獎項可說是美國童書界最高榮譽,過去的得主有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艾瑞・卡爾(Eric Carle)、路易絲.勞瑞(Lois Lowry)、凱文.漢克斯(Kevin Henkes)⋯⋯,Grace Lin 以其在各獎項的殊榮與對公共事務的服務獲得推崇。
向來即知即行的 Grace Lin多年來在各種嘗試裡已經走出自己的風格,從原本不喜歡當華人,到認定亞裔的特質,並透過創作協助更多亞裔的孩子發掘自我,她在美國童書界發聲,讓大家看到她的實力與對生命的熱情,一直展現協助他人的個性,她的招牌笑容即使在最困頓時也從未消逝過,因而在兒童文學領域裡成為無可取代的人物。此外,2016年她以 AAPI(Asian American & Pacific Islander,亞太裔美國人)的成就與貢獻得到歐巴馬總統表揚,並在白宮舉辦畫展。從外表被貼標籤到內心對裔別的認同,每一個移民家庭和孩子都有漫漫長路,越來越多傑出人物提出他們的經驗,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早來晚到,在地球上彼此寬容、尊重、同理、利他,才能建構出和諧的未來。而未來不需要國籍和族裔的區別,我們都是地球人。
作者簡介
著有《與圖畫書創作者有約》《動物們的讀書會: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童書遊歷:跨越時間與國界的繪本行旅》《是真的嗎?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2》《什麼這麼好笑?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3》《賴嘉綾的繪本報一報》《懂得欣賞,是件快樂的事!》《神奇的32頁:探訪世界繪本名家創作祕辛》等書,最新作品為《動物們的讀書會II: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4》。
部落格:Too Many PictureBooks
專欄:OKAPI閱讀生活誌「主題繪本控」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